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机关建设 > 机关扶贫

决胜脱贫攻坚之老将出马——马泉村第一书记张小明这一年

发布:2020-12-02 22:38:54来源:编辑:各界导报记者蒋维博浏览:

“从内心讲,我热切期盼自己能亲身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之中。”张小明是铜川市政协派驻宜君县棋盘镇马泉村第一书记,说到年前自愿报名,毅然投身脱贫攻坚战一线时的初衷,58岁的张小明如是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市政协今年轮换的县级驻村帮扶干部,张小明坦言,一年来,为了决胜脱贫攻坚,把村上的工作搞好,他动了好多心思,下了不少功夫,也吃了很多苦。

来到村上,首先要解决的是吃住问题。镇上给驻村第一书记安排有宿舍,但为安下心,扎下根,张小明选择居住在村上提供的办公室里。他说,怎么方便工作怎么来,这样可以尽快熟悉村情户情。

驻村吃派饭是家常便饭,但吃派饭并非长远之计,也给村民增加不少麻烦,张小明便在村委会后面腾出一间房子,自己动手,擀面条、蒸馒头,一副要在村上生火过日子的架势。自此以后,每到工作繁忙时,村上干部经常到他这里“蹭饭”。

朴实、实干、有亲和力,这是第一书记张小明留给村干部和村民的第一印象。

一位老党员的自觉

“面对疫情,老百姓很是自觉,我很感动,他们缺少口罩和消毒液,我很着急!” 这是在张小明所发为数不多朋友圈记录中唯一一条求助信息,发布时间为1月29日。

在驻村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张小明刚刚把村里的大事小情理出头绪,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了。“大年三十在家看新闻,看到疫情爆发,担心非常时期村里出啥情况,这可是大事,初一在家就坐不住了。”张小明说。

不顾家人劝说,大年初二,张小明就赶赴村上,随即召开驻村干部和两委干部会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带领党员干部设立村口监测站,开展疫情排查和宣传工作,对村上外来人员逐一登记监控,对村主干道和公共场合进行消毒作业。确保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当时的情况是,防疫物品全线告急。情急之下,张小明便在朋友圈发了这条求助信息,千方百计筹措防疫物品。让他感动的是,他的一位朋友看到这条信息后,雪中送炭为村上送来口罩1000余个,消毒液80公斤。随后,市政协也为贫困户捐赠口罩及物资,缓解了村上防疫物品短缺。

值得说明的是,该条求助信息收获100多个赞,还有评论写到: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自觉。

马泉村的“新希望”

“我和老伴年龄大了,不种地了,在村里猪场当饲养员,工资加分红,一年下来,比种地的收入翻了好几番。”姚栓虎笑呵呵地说。

姚栓虎是张小明所驻马泉村的脱贫户,他所说的村里的养猪场是指新希望六和集团在马泉村的养殖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采用“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N个贫困户”模式,是实现产业扶贫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在市政协的“撮合”下,村里建设猪舍,代养育肥生猪,新希望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回收成品猪,承担疫情、市场行情及环保等风险,半年出一次栏,每头生猪支付300元代养费。

据张小明介绍,今年村生猪养殖场第一茬出栏580头,纯收入19万元,带动姚栓虎等4户贫困户就业脱贫,带动村中贫困劳动力10余人。另外,今年光伏收益已到账69万元,“宜农股”分红到账3.5万元。

正是看准生猪养殖带贫益贫良好效应,年初张小明便紧盯这一项目,谋划在原有养殖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经过多方协调考察,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120万元,八月份完成800头养殖圈舍扩建,达到年出栏2500头的养殖规模,目前存栏1300头,预计年底纯收益可达50万元。

张小明说:“我最不放心的是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最用心的是村上的产业发展。”因此,在发展增收产业上,他都亲力亲为,具体工作亲自上手。

村中群众经常看到一个并不年轻的身影在养殖场出料、上料、搬运生猪,如同给自己家里干活那样干劲十足,不知疲倦,那个人就是已近花甲之年的第一书记张小明。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9月上旬,随着一座崭新水塔落成,引水管道铺设完成,深山里的马泉村从此告别了季节性缺水难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市政协的精准帮扶下,马泉村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到了夏季,山泉水水源不足,村民生活用水又成了问题。因为张小明就住在村上,第一时间就掌握相关情况,村民还未将缺水问题反映到他的案头,他就来到了县水务部门,一起商议破解方案。

张小明说:“村民的烦心事就是我工作的切入点,我的工作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积极争取水务部门项目资金4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饮用水塔,铺设1800米管道,彻底解决了全村饮水安全问题。

翻开张小明的驻村日志,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马泉村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还有这样一组亮眼数据:

争取项目修建了5000平米的晾晒场;对村内3处损坏道路进行修复;争取慈善协会慈善资金5万元,对村东西两头生产生活用桥进行加固拓宽;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完成改厕23个;引导部分村民种植药材,全村种植药材400余亩;争取包扶单位为村上免费提供5万元苗木,对全村进行春季绿化。

留下一只不走的工作队

抓党建,带队伍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张小明最操心的事。

马泉村四组脱贫户舒燕平,曾因家中劳动力不足、危房等原因致贫,这几年在市政协的精准帮扶下,全家搬迁到镇上的扶贫安置小区,舒燕平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大学毕业后,舒燕平一直在西安打工,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每月收入并不高。在今年市政协号召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亲戚”活动中,张小明便把舒燕平作为结亲对象,就近就地开展帮扶活动。

了解到舒燕平是大专毕业生,有技能,有想法,张小明便一个电话把舒燕平叫了回来,在村委会安排了专职公益岗位。这下可把舒燕平高兴坏了,不仅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营务家里的土地,照顾到家里年迈的母亲。

返乡后的舒燕平肯干能干,事事抢先在前,前不久,还向张小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实,把舒燕平安排到村上工作,张小明有他的长远考虑,“青年人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现在就为他们搭好台,让他们尽快参与村上的事情上来,留下一只不走的工作队。”张小明说。

一滴汗水,就有一分收获,取得的成绩也实实在在,今年马泉村8户未脱贫户经四支队伍研判和村民代表评议于10月精准退出,全村65户贫困户已全部退出贫困系列。目前有一位村民成为党员发展对象,三位村民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微信图片_20201223224228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