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08-05 17:48:07来源:编辑:浏览:
在铜川市印台区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在计算机的“云端”世界里挥洒才华,却最终选择俯身打理社区的“尘埃”;他本可以留在繁华都市追逐个人梦想,却毅然回到家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托起民生。他就是铜川市为家物业公司总经理、印台区政协委员田云路——一位从“煤二代”成长起来的返乡创业者。
从“云端”到“尘埃”
200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田云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他手握大型国企中国电信的offer,参与过世园会安保系统等重大项目,若沿着这条技术路径走下去,等待他的或许是“码农”的安稳或IT精英的辉煌。但骨子里的“家乡情结”让他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费力不讨好”的选择:2013年,辞去西安的稳定工作,他带着妻子回到铜川,一头扎进物业服务这个“与尘埃打交道”的行业。
“当时朋友说,‘你一个学计算机的去管小区扫地通下水道,不是浪费人才吗?’”田云路回忆说,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图景:国家正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而配套物业服务严重滞后,“老百姓搬进新房子,却因管理缺位而住得不舒心,这就是社会需求的痛点。”2014年,他创立“为家物业”,公司名称取自“为人民服务”的“为”字,寓意朴素而坚定——用专业服务让千家万户的“小日子”更安心。
创业初期的艰辛远超田云路的想象。公司接到第一个项目时,团队只有5个人,经费紧张到连清洁工具都要精打细算。他带着员工亲自上阵,清理楼道堆积的杂物,深夜检修故障路灯……半年后,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小区被省住建厅评为“和谐家园幸福小区”,业主们送来锦旗的那一刻,田云路红了眼眶:“原来‘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2018年,公司承接了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小区的物业服务工作。这里的住户多是困难群众,物业费收缴率不足40%,但田云路坚持“赔钱也要干好”:加装休闲座椅让老人有地方晒太阳,规划停车位解决“抢车位”纠纷,设立便民服务站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当省上领导调研时称赞“搬迁群众住得比城里还舒心”时,田云路更加确信:物业服务不仅是生意,更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米”。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为家物业管理的8个小区成为防控前线。田云路带领公司全体员工24小时值守在小区门口。2022年接管全区弃管小区防疫工作时,田云路连续40多天驻守隔离点,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痕,体重骤降10斤,头发长长了5厘米。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怨无悔,深情写下这样一段话:“医护人员在救命,我们至少要守好家门。”这种担当并非偶然,2021年,为家物业成立党支部,成为印台区首家“红色物业”。
从“小家”到“大家”
作为政协委员,田云路将创业中的民生洞察转化为履职实践。他提交的《关于破解移民搬迁小区物业管理困境的建议》直指行业痛点:建议政府通过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基本运营,同时建立“社区+物业+业主”共治机制。该提案被列为区政协重点督办提案,推动多个搬迁小区纳入财政扶持范围。
除了本职工作,他还将履职视野投向更广领域:调研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呼吁加强市政保洁机械化水平,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应对老龄化……“田委员的提案总是沾着泥土味。”区政协工作人员感慨道。而在田云路看来,履职与创业本质相同:“都是把‘大家’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
如今,为家物业已服务铜川多个小区和机构,吸纳23名困难群众就业,累计发放工资93万元。尽管行业面临成本攀升、利润微薄等挑战,田云路仍坚定扩张服务边界:承接市政道路保洁,试点社区养老驿站,甚至筹划建立“智慧物业”平台,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提升管理效率。“从‘云端’到‘尘埃’,不是坠落,而是扎根。”他笑着说。
在印台区政协履职风采栏上,田云路的照片下方写着这样一句话:“让每一粒‘尘埃’都有温度。”这或许正是他的人生注脚——当多数人仰望星空时,他选择做那个点亮万家灯火的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政协委员的为民初心。(记者 蒋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