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4-12-23 00:00:00来源:新华社编辑:朱建华浏览: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吴光于
青藏高原,万壑绵延。70年前,两条“天路”翻越崇山峻岭,形成巨大的“V”字,汇聚在拉萨,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壮怀激越的传奇。
2014年,
牢记殷殷嘱托,“两路”沿线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在不断改善的民生里,在高质量发展的脉动里,在愈加密切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两路”精神历久弥新。
绝境凿空 不畏牺牲勇往直前
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多条湍急的河流,2412公里的川藏公路北线在海拔300米到5130米
横贯连绵的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穿越茫茫戈壁、羌塘草原,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两路”修筑里程之长、海拔之高、工程之艰巨,为世界公路史所罕见。20世纪50年代,
今日拉萨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矗立在高原艳阳下,面前是川流不息的人来车往。
此情此景,让川藏公路沿路的所见所闻,化为充盈在内心的激动与感怀。
“川藏第一险”雀儿山。1951年的冬天,战士张福林在工地上检查炮眼及装药情况时,一块巨石忽然落下砸中了他的右腿和腰。深知自己伤势严重,他告诉卫生员不要为他浪费药物,叮嘱战友为他再交一次党费。这位揣着5包菜籽出征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在高原
今天,从张福林牺牲的地方延伸出的公路已通向甘孜州最北端石渠县的扎溪卡草原深处。70多年前,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为支援公路建设贡献了6000头牦牛。
如今,牦牛养殖仍是当地群众赖以为生的产业,这个常住人口仅10万人的县2023年牧业产值超6.1亿元。
脱贫路与“两路”一样,凝聚着无数干部群众的奋斗。它也与“两路”一样,写满忠诚和牺牲。
今天的扎溪卡草原上,人们念念不忘一个人。2020年7月,彝族汉子八足乌合跟随甘孜州色达县工作组奔赴石渠县开展
有奋斗的地方就有牺牲,“两路”通车70年来,各行各业奋斗者前赴后继,许多人将生命留在雪域高原。他们与那些为筑路而牺牲的先烈一样,化为“天路”上盛开的格桑花。
攻坚克难 奋进路上顽强拼搏
70多年前,修筑“两路”的军民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踏上征程。
“山再高,没有我们的脚底板高;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2019年,99岁的十八军老战士魏克,曾努力挺直腰板,一字一顿地对记者这样说。2023年,103岁的他走了,留下厚厚的进藏日记,字字见豪情。
“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没有了——山倒了!前一天蹚过的河,第二天就没有了——变成堰塞湖了!”——十八军文工团干事李俊琛曾如此回忆川藏公路的修筑。
今天,新一代的筑路人也在体会如此的艰辛。
隆冬时节,被誉为“康巴第一关”的甘孜州康定市折多山脚下,设计全长8500米的折多山隧道正在施工。隧道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域,目前正面临又软又脆且富水的“碳质千枚岩”的考验,不能爆破,也不能使用盾构机,只能用挖掘机一点点掘进。自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施工方已处理了几十次大变形和渗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
“海拔5000米,气温零下30摄氏度,开水沸点70摄氏度,我们的士气100摄氏度!”——张福林的战友杜琳如此回忆平均每公里路牺牲7位战士的雀儿山。
今天,筑路军民的拼搏精神也鼓舞着后来人。
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海拔5231米的109养护保通点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道班”。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
由于养护路段穿越多年冻土地带,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雪毁、路面沉陷、网裂、纵裂等自然灾害和公路病害。养护工人巴布记得,一次唐古拉山突降暴雪,上百辆车堵在雪窝子中,进退不得。工人们彻夜忙碌,抓紧抢通道路。当他们返回驻地时,湿透的手套已冻在手上脱不下来。剥离手套时,双手鲜血淋漓,却毫无痛感。
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坚守,让“天路”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
今天,沿着川藏公路向拉萨行进,大大小小60多个隧道避开了初建时最危险的路段。车窗外,一个个铁路桥墩让人对将来更加便捷安全的进藏路满怀憧憬。
交通的提升没有止境。2021年,
牢记这一嘱托,西藏着力构建立体交通网。截至目前,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万公里。过去十年,拉日铁路、拉林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1187.8公里。全区8座民用机场,178条航线,从拉萨出发,一日之内畅达全国。2023年,全区客运量1702.14万人,货运量5059.70万吨。
不断完善的交通网,托起西藏向高质量发展阔步迈进的步伐。
肝胆相照 民族团结谱写新篇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9月27日,
“两路”精神,正是在各族儿女为共同梦想奋斗的过程中诞生。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这首《洗衣歌》诞生于川藏公路上的小城巴塘县:70多年前,筑路的十八军战士在这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0多位藏族青年追随“金珠玛米”(藏语:打破枷锁的战士)的队伍而去。
今天,“两路”如同长长的哈达,将各族同胞的心系得更紧。
青藏公路旁,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不冻泉保护站,“扎西超市”的女主人
在等待与送别中,时光倏忽而过。从青藏铁路通车到盗猎藏羚羊枪声禁绝,再到三江源生态移民走向新生活……她从过往的旅人身上感受着高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脉搏。
今天,“两路”架起发展的“金桥”,让高原离共同富裕的梦想更近。
甘孜州康定市塔公草原上,无论寒暑,游客络绎不绝,2023年,塔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摄影家天堂”新都桥镇,新一村驻村第一
今年1月到10月,甘孜州共接待游客4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亿元。贡嘎山、稻城亚丁、格聂之眼……正成为“天路”新名片。
今天,“两路”精神召唤更多人奔赴雪域高原,踏上建设美丽西藏的征程。
过去30年,近1.2万名干部人才沿着一条条新“天路”进藏支援西藏建设。“日光城”拉萨,“北京中学”点亮农牧区孩子的梦想;
甘孜州文旅局
从自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