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3-08-28 00:00:00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未来,我国将如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8月22至24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270余名出席会议的政协常委和160余名列席会议的委员、专家聚集一堂,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与会人员深入交流、热烈研讨,用高质量建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丰硕的议政成果。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是因为紧扣党和国家事业中心大局选准了议政主题。此次会议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选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党和人民关心的大事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不仅体现出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也展现了人民政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的信心和决心。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科技强国建设掌舵领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补上冷门短板,把我国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壮大起来。要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是此次常委会会议贯穿的一条主线。
“坚持‘四个面向’系统布局科研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协同创新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本次常委会会议6个分专题就是在认真学习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研判确定的,既聚焦党中央关切,又便于研讨建言,既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关照热点难点问题,又形成整体、全面兼顾事关科技创新的各方面工作。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得益于党中央对开好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此次常委会会议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应邀出席并作报告。
丁薛祥在报告中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强中共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对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的统筹,健全国家科技规划、计划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组织协调,抓好项目凝练、项目设立、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形成闭环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推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好结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应用生态。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协调联动,协调好部门间、央地间、军地间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锚定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报告既是对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决策部署的传达,也是对委员知情明政的“专题辅导”。大家一致表示,听了之后很受用,方向更明、思路更清、信心更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单位的有关同志也分别参加各相关分专题的小组讨论,与常委和委员们互动交流,并认真记录意见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还在闭幕会后作了题为“十年征程再出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学习讲座,受到大家欢迎。
“长期以来,全国政协积极参与和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为推动有关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工作的加强改进作出了贡献。此次会议,委员们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专业优势,聚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谈得很透,意见很实,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科技部有关同志这样表示。
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建议提实,以高水平履职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委员们一直在努力。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是因为全国政协前期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学习、调研等工作。全国政协党组对此次常委会会议高度重视,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召开会议提早谋划、认真研究部署。组织牵头专委会和其他专委会认真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阐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政协工作和专委会工作,对题目进行深入研究。
会前,这些讲话和文件被整理编印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摘编和有关文件选编》,放进了每位与会人员的材料袋里,成为会议全过程必须学习、查阅的资料。
为了将调查研究与协商交流深度融合,自4月份起,由多位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带队,围绕相关分专题开展了深入调研。
4月至6月,围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专题,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武结合主题教育在安徽、北京、湖北开展了自主调研,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率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在上海调研,并指导调研组赴重庆调研。
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的带领下,提案委员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专题调研组赶赴广东,用5天的时间深入汕头、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的传统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15家企业和单位,既听基层群众讲实情、谈困难,又注重“解剖麻雀”“把脉问诊”。
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蒋作君率外事委员会调研组赴安徽和福建,就“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创新高地”开展专题调研,深入11家高科技园区、高校院所和企业,召开3场座谈会,围绕海外引才体系机制尚不健全、引才聚才平台载体功能发挥欠佳、人才发展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强统筹规划,打造引才聚才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建议。
全国政协党组周密安排,各专委会协力,用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撑起高质量建言。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有赖于会议组织安排科学合理。在2天半的会期里,常委会会议安排了3次全体会议和2次分组讨论,日程紧凑,内容充实。
开幕会上,“听取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开展重点调研情况的报告”的议程“引人注目”。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分别作关于开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调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调研、“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调研、“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创新高地”调研情况的报告。
在重点协商议政活动召开之前,由承办会议的相关专门委员会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委员们现场协商议政提供参考是全国政协的惯例,但“现场”听取调研情况报告却是首次,五份数据扎实、建议精准的调研情况报告,讲述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也折射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领下,十四届全国政协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蔚然成风。
在开幕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还作了《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的报告》,使委员们全面了解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以来的总体工作情况,心中更加有数。
自2020年以来,每次全国政协举办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都会选取一个分专题开展联动协商,这次也不例外。“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专题组在全国政协机关设立主会场,在北京市、湖北省、重庆市政协机关设立分会场。王沪宁主席和7位副主席出席会议。4位全国政协常委、3位在地方的全国政协委员和3位地方政协委员在会上发言。
四地联动,有商有量。联动协商不仅反映出协商议政途径的不断拓宽,更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效能。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体现在议政建言真知灼见分量十足。186篇大会发言,13篇口头发言,180余人次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常委和委员们围绕会议主题充分交流,热烈研讨,用务实有效的意见建议为会议贡献精彩。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安全和各领域对源头创新提出新需求。亟须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黄卫常委认为,基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科学问题的提出,问题提对了,基础研究就成功了一半。“问题可以来自探索的好奇心,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
刘忠范常委建议打造专业的基础研究队伍。“应减少研究人员‘双肩挑’‘多肩挑’工作任务,让他们集中精力投入基础研究。”王志刚常委提出基础研究应坚持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结合、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原则,发挥青年人才的创新性、颠覆性思维作用。
中共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但当前,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新链影响力偏弱三个短板,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发挥。
对此,齐成喜常委表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要做好几件事: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让企业想创新;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让企业敢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在技术创新的项目中发挥企业主体地位,让企业能创新。
张连起常委建议对企业加强分类指导,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骨干企业、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养体系,优化项目实施机制和资源配套机制,鼓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周汉民常委建议突破地域、领域限制,畅通人才跨平台、跨产业、跨编制流动渠道,建立丰富、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户思社常委则建议加大对具有前瞻性技术并具备引领未来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常委和委员们述说着人民政协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视和关注,也传递着对于做好这项工作的坚定与自信。
会议之所以成果丰硕,还有赖于议政成果及时有效的宣传转化。议政成果的转化,体现在委员们提出的重要意见建议能够通过政协有关信息简报形式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报送,能够被有关部门单位积极采纳参考,转化为政策文件内容,推进有关工作。还体现在通过新闻媒体,将议政成果广而告之形成全社会共识,把政协履职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和政协委员风采传播出去。
第一种成果转化的实现正在按程序积极运转;第二种转化方式已经在常委会会议召开期间就已“初具成效”——会议开幕当天,《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门户网站便对围绕会议主题开展的调研视察等活动进行了综述报道。会议的开幕会、大会发言、闭幕会的综合新闻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当日刊发或播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次日刊发。23日-25日,《人民政协报》在要闻版连续刊发会议观察、现场报道等稿件,26日,用近两个整版对常委会会议的口头发言做摘登报道,随后,《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杂志还将安排充足版面对大会书面发言分专题、分批次开展集中深入报道,力求将常委和委员们的议政成果全方位传播出去,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广泛共识。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本次常委会会议虽已落下帷幕,但政协委员们为科技创新积极建言献策的思考不会停歇,为谱写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篇章奋发工作的力量更加高涨。
(记者 吕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