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时政资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全国政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综述

发布:2023-05-17 00:00:00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论断不仅体现了从文明视角对中国道路的坚持与解读,展示了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提出了战略任务。

如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5月16日,全国政协召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委负责同志聚集一堂,为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铿锵有力传播中国声音集智聚力。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与会人士一致认为,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陈军强调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性,提出这是“何以中国”最直观、最形象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名片。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在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等方面,建议对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作出现代话语表达,提炼话语表述,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她还建议提炼凝聚民族深层文化基因与文体精神的人物符号,着力展现平凡中国人不平凡的奋进精神,更加鲜活、更加立体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提升考古阐释和理论建构水平,持续开展赴外考古和文明比较研究,吸引更多海外考古人参与中国考古项目,增进他们对中国考古的了解、认识和认同。同时,通过举办年度世界考古大会、创办考古类外文期刊等方式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台,让世界考古同行及时了解中国考古动态。”马萧林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也认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目前,香港大小艺团正逐步将中国武术、书法、儒家思想、衣着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他们的作品中,以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应优化政策健全大湾区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实现‘并船出海’。并善用已有的文化内容及传统故事,发展更多知识产权作品和角色,在‘一带一路’及友好国家的线上平台加强传播。”霍启刚说。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关注的是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他认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应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理论与实践,准确把握所需对外介绍内容及其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丰富内涵,提炼通俗易懂的概念、话语进行对外表达。“此外,还要坚持国际视野,注重共情传播,在表达创新上下功夫,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推进、争取实效。”郭卫民表示。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从宏观视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闭门造车,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升话语表达力和针对性。”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有效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深化中外民间交流,在教育、科技、人才等国际合作中广交朋友,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奔赴,促进人心相通,不断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同时,塑造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国门中资企业在海外国家的良好形象,讲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当地发展作出贡献的事例,与所在国利益相关方开展有效沟通,促进利益分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刘以勤认为,6000万海外侨胞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是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力量。他们广泛的海内外政经人脉网络和跨文化交流经验,是对外传播工作最生动、最活跃的元素,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应加强顶层设计,设立相关工作机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健全涉侨国际传播体系。把海外2万多个友好侨社作为推动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加强服务和引导。重视侨界青年,培育涉侨国际传播新动力。”刘以勤表示。

在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做好有质有量的数据储备,建设开放、共享的中华文明海量数据库;做好数据规模化发布、交易预备,建立中华文明数据海外流动、互通机制;做好自主通用人工智能设施和通用小模型准备,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研发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阿拉伯语首席翻译王茂虎认为,应加强受众研究,获取明确的目标受众信息与诉求,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性。

“在确保数据安全与用户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算法算力技术优势,对受众进行多维分析,提高受众画像精准程度。盘活海外站点资源,通过主动加强与当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士与团体交流互动,推动中国故事与目标群体精准对接。”王茂虎说。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各文明之间唯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唯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中华文明也只有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才能获得不竭的成长动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认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标志性中国理念,开辟了以整个人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国际秩序思维新逻辑,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革命性转变。

“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中国思想品牌,打造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年、中国旅游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平台,努力建设一批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兼具思想吸引力、形式感染力,逐步为世人熟知喜爱的中国传播品牌。”丁伟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吴敏婕建议增强文化传播多样性,用更多文化符号的串联来勾勒中华文明的轮廓,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从而进一步阐释中华文化意向背后的文明精髓和智慧。

“可以精选一批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兼具传播属性的精品内容,以点带面,形成传播节奏。同时,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传播企业、电商运营企业和文化产品企业,全链路推动文化商品的传播,让‘文化’与‘产品’合璧出海。”吴敏婕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傅若清看来,电影作为全球喜爱的大众文艺,具有深入人心、广泛持久的传播力影响力,已成为国际通用、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电影的表达与传播优势,让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是电影工作者要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傅若清提出,“要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将国家叙事与个人叙事融合起来,以情动人、以艺通心。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力、科技为动力的发展机制,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占据有力地位提供支撑。”

香港影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影响了“韩流”的兴起,如今人才不足,行业低迷。对此,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吴志良呼吁尽快加强港澳影视业和多媒体的能力建设,提高传播的效能。发挥港澳“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功能,强化港澳的国际传播平台作用,利用港澳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深化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记者 吕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