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3-04-03 00:00:00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这样强调,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作出部署。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31日,全国“两会”后十四届全国政协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于全国政协的协商平台,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工作中需打通‘三大梗阻’。”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看来,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落地见效,其中就包括打通“主体性”梗阻,也就是人的积极性,打通“政策性”梗阻和“行政性”梗阻。
消除梗阻、促进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委员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背景下,还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尹艳林提出,还要发挥政府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作用,通过政府专项债资金等金融工具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增加民生领域投资。
如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来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路径,须以人的城镇化为突破口。这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的观点。
“具体要以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为抓手,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社会化改革。”刘尚希表示,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城镇化是人口流动的过程,区域规划、公共服务、投资布局、转移支付、编制安排等都要做到“随人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委员在现场跟大家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13年至2015年平均为58.5%,即便在疫情三年也平均保持在56.6%,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头,如何稳住和扩大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
“要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大力整治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并支持民企投资贷款,对民营企业‘不敢投’‘不能投’等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支持和鼓励措施。”马建堂如是建议。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不争的是事实是,大国间产业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企业个体级竞争演变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级竞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的前提和保障。
“我们要以立法或行政指导的方式,明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在我国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构建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动态评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委员还提出,可以支持企业借鉴日本“母工厂”制度建设现代核心工厂,把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制造和创新能力留在国内。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委员同样关注到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制造企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的动态,引起社会较大关注。但南存辉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的外迁既有企业产能扩大后主动“溢出”的原因,也有部分企业受逆全球化影响被动跟进的原因,如何把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南存辉认为,要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的税费支持,以提高相关企业的根治性,对于那些确实有转移需求的企业,则要引导其将关键环节产业链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当前在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建设上,需要在政策方面为科创型企业‘松绑’‘引流’,激发创新活力。”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向东委员将“强链”的落脚点进一步具体到了企业创新能力上。他建议,通过优惠税率激励民间风险投资加大流向科创领域的比例,做强资金链;完善科创企业定向增发融资政策,做强产业链;调整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员工缴税时点,做强人才链,切实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委员来自能源行业,他深知,我国油气安全供给形势仍不乐观,保障能源安全,能源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坚决守住国内油气供给红线,建立轮库动用机制,切实发挥战略石油储备价值,不断增强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话语权。”马永生说。
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0年前,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实验区破土而出,形成了以更大开放促进更深入改革的战略态势。
作为上海自贸区发展的见证者,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委员认为,借助改革开放45周年、自贸区成立10周年契机,深入总结经验,以自贸区提升战略为契机,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再闯新路、育新机。
“当前全国已有21个自贸区,适时开展全国统一的自贸区立法是当务之急。”在周汉民看来,自贸区发展除了法治要保障,环境也要优化、开放要推进,要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找到扩大开放与国际规则融合融通的新路径。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友好包容开放的环境备受外资青睐。当前背景下,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委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针对形势变化,应精准施策,从扩大开放上提升‘开放竞争力’,做强市场上提升‘市场吸引力’,优化环境上提升‘环境黏着力’。”顾学明说,从某种意义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稳外资稳外贸,这也是香港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委员的观点,根据投资领域积累的多年经验,张懿宸建议,加速恢复和便利化出入境政策,大力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创新方式,重视并购基金在助力产业链重构方面的作用,同时不断加大对中东资金的引入力度,以积极妥善应对外资外贸中的趋势性问题。
“外需走弱、订单下降是当前我国外贸行业遇到的主要问题,支持外贸企业依托境内外展会开拓市场是‘稳外贸’的关键突破口。”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会长刘劲松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近八成受访外贸企业表示,通过参展取得的订单可占到全年销售额的30%到80%。
以会展为纽带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刘劲松提出,首先要提升国内展会办展质量,同时推动出国展览体制创新,及时帮助参展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走出去”更顺更稳。
(记者 包松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