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2-07-25 18:11:16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按照市政协2022年协商监督计划安排,5月17日至18日,市政协主席刘西林、副主席左车宁带领市政协教卫体委部分委员,围绕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市中心血站、市人民医院南院区、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处、市疾控中心、黄堡隔离点等项目工地和医疗机构,实地查看项目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公共卫生日常监督、方舱医院规划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听取了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就调研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共有疾控机构6家,业务用房面积8100平方米,各类实验室配备设备300多台(件),可开展100多项指标检验工作,建立了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直报网络87家,各级疾控机构可在2小时内处置传染病疫情;全市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2家,共有医师1348人,床位5259张,急救指挥中心1家,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中心血站1家;妇幼保健机构6家,卫生计生监督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33家、社区服务机构35家,村卫生室415家。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一是疾病防控水平稳步提高。多年来我市未发生鼠疫、霍乱、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病例报告。二是医疗救治能力不断加强。市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耀州区人民医院、宜君县人民医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小丘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三是卫生计生监督力度加大。建立传染病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隔离酒店、核酸采样点等重点场所传染病监督检查力度。四是基层卫生服务有效落实。在全省率先推行第一村医派驻制度,覆盖10个乡镇,90个村。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

(三)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联防联控指挥部和“一办九组”工作专班,组建了常态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专业队伍。目前,全市配备负压救护车和疫情流调车等专业车辆32台。建成新冠肺炎定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传染病区规范化改造提升项目6个,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19个,移动检测车1辆。储备采样人员2397人、检测人员187人,组建26人的市级机动应急检测队3支,200人的市级应急采样队1支。按照每万人60间标准落实隔离场所,储备集中隔离场所29个,房间4467间,培训配备工作人员193人,我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保障体制机制有短板一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和试验中心等项目受项目建设程序、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建设进度缓慢。二是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中心,疾控应急指挥、流调溯源、数据汇总等信息化手段滞后,疾控、公安、民政、医保等职能部门信息和市县信息不能互联互通。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不足。应急物资储备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尚未建立物资储备库。物资保障的生产流通、采购储备、调用更新、收储补偿机制不健全,大数据平台没有建成,缺乏分级使用、分类管理规范标准。四是部分疾控机构职责不明晰。目前,市疾控中心和新区疾控中心两级疾控机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运行,新区疾控中心有编无人,新区辖区的疫情应急处置由市疾控中心承担。五是硬件基础设施不足。市本级和区县公立医院感染科、发热门诊建设薄弱。耀州区疾控中心现租赁办公,印台区和宜君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面积未达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六是集中隔离点设置不合理。目前,市县两级均包租营利性酒店作为集中隔离点,同时配备医护、疾控、公安等人员进驻,耗资巨大。

(二)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一是人员梯队不尽合理。如全市卫生计生监督机构50岁以上人员占36.5%;疾控机构50岁以上人员占32.6%;乡村医生50岁以上人员占62.6%。二是专业人才占比小。全市卫生计生监督机构专业人员占在编人员57.4%,疾控机构预防医学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45.38%,中级及以上职称占34.06%,乡村医生持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证书占比20%。三是人员编制不足。市卫生计生监督处共10名编制,负责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指导工作,同时还承担新区辖区内监督执法工作,难以满足市级指导和日常监督执法需求。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编制7名,需要24小时值班调度,不能满足全市急救工作需要。四是人才流失较严重。公共卫生人员与医疗人员的待遇差距大,我市的人才待遇与大城市相比不具有吸引力,加之受西安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省会城市成为高层次人才的更好选择。如区县疾控中心每年都向社会公开招聘,但往往招不到人。近三年我市新招聘流入外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多至189人,招聘未到岗58人。

(三)防控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或防控中参与和投入少,没有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在预防、救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监测报告网络系统不完善,预测预警能力还不强。三是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衔接不顺畅。四是医防结合不紧密。疾控“防”、医院“治”、社区“管”三位一体疾病防控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三、对策及建议

(一)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保障短板,提升应急服务水平。一是抓住国家当前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倾斜的政策机遇,策划一批应急卫生项目,加快建设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和试验中心等项目。按照传染病医院三区两通道标准,规范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二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整合现有信息业务资源和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完善指挥协调、数据汇总、流调溯源、专家研判和现场调度等功能,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三是加快建成市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各区县设立分中心,依托各类综合医院建立储备点,明确主管部门及职能,健全“市-县-机构”三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实现科学调配和高效管理。四是尽快组建新区疾控中心,理顺体制机制,明晰职责主业。五是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传染病区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可独立设置发热门诊,支持其他综合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专科医院建设传染病区,平时综合利用、疫时救治专用。六是推进公共设施平战结合改造,加快方舱医院项目和黄堡隔离点建设,在大型公共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二)加强疾病防控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公共卫生发展根基。一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允许”重要要求。加快疾控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拓展疾控机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建立以公益为导向、以实绩为核心的人才评聘管理和分级分类岗位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多措施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疾控人才,提升疾控专业人员比重。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全科医生队伍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院组建公共卫生应急兼职队伍。三是加强投入保障。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和基层卫生院绩效考核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设立与之相配套的薪酬专项经费,确保疾控高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是健全激励关爱体系。严格落实我省《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具体措施的通知》精神,对在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主动积极参加疫情救治的一线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和聘用时优先。对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给予适当的津贴、补贴。

(三)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一是加强中医药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中医传染病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传染病医院设立中医科和一定数量的中医师。吸收和利用现代技术,完善中医药在各类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中的预防、控制和干预手段。二是健全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疾病预警监测信息系统,配套重大传染病流调、疫苗追溯、应急医疗物资管理和调配等子系统,构建智慧应急检测预警新模式。三是健全重大疫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严格落实《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决定》精神,建议医保部门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启动等紧急情况下提前预付部分资金。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疾控机构和专业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各部门配合和全社会参与为支撑,落实各级公共卫生责任。重点是促进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立工作衔接、协同联动、信息互通共享的疾病预防工作机制。五是设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动态更新和演练制度,每年组织跨区域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在实践中推动不同层次类型、不同部门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