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市政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登

发布:2020-08-06 10:40:45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优化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吸引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核心要件,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推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助力我市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6月3日,市政协副主席成登鹏带领调研组赴省营商办进行座谈,听取省营商办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建议。6月10日和12日,调研王益区和市级相关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6月18日和19日,到西安市和咸阳市学习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经验。8月6日召开市政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同市政府深入协商、提出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营造高效政务环境

微信图片_20200904103330_副本.jpg

6月中旬,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调研,既看到了成绩,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高效政务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一、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我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区(县)均组建了行政审批服务局,积极打造公平、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运行体系。一是划转工作稳步推进。按照《铜川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共需划转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联事项涉及32个部门313项,现已完成了18个部门221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工作。建立全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联审联办等审批服务。二是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一张网”建成运行。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完成了区(县)工程建设平台接入工作,打通了项目审批数据共享通道,实现了与6个省、市系统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三是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取得土地(厂房)即开工”,采取“政府定标准、企业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四是积极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等多项审批、备案进行整合,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五是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推进“网上办”。疫情期间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政务服务快递免费送达和24小时自提服务,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办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划转不到位,审批权限下放不平衡。《铜川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市政府32个部门承担的313项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联事项交由市审批局实施,至今年4月9日,分两批共划转18个部门221项行政许可事项,船舶进入或穿越禁航区审批、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船员服务薄签发等13项按省上要求已经取消,还有79项正在安排划转,同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对接。此外,一些审批权限下放不平衡,如王益区、印台区的建筑施工许可等审批权限还保留在市级部门,而同样的审批权限在耀州区、宜君县和新区却已经下放到位。

(二)审批权限下放后,部分区县“接不住、管不好”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审批权下放后,基层没有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承接审批权限的能力和水平不足,造成“接不住”。如部分区县承接的林业苗木检疫证核发、公共场所卫生经营许可等专业性强的事项,政策把握不准,没有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需要到市上或省上进行检测。受编制总数的限制,基层审批工作力量不足,如王益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只有9人,平均每人要负责近100项审批业务,工作量很大。同时,对基层审批工作人员系统性培训不够,一些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不高,以上原因又造成对下放的一些审批事项“管不好”。

(三)网上可办率不高。我市行政审批依托的政务服务网目前尚未实现所有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出现一些纳入政务服务网的可办事项不能在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如市场监管局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审批,交通局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等事项已经纳入全省一网通办总事项,但实际办理中需要使用市场监管局、交通局专网,且专网没有与政务服务网接通,办理信息无法在政务服务网上呈现。还有一部分人在办理企业注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时仍习惯于传统审批模式。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我市网上可办率不高,截止目前,我市网上可办率为86.47%,在全省13个地市区排名倒数第三。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推动审批事项划转,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落实《铜川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原则和“一次划转、分步实施”的要求,就未划转的事项与省市相关部门加强对接,加快推进剩余79项许可事项的划转工作。按照“应放尽放”要求,加大下放力度,做到下放平衡,按程序及时下放建筑许可证等审批权限。统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并联审批,探索“一件事一次办”审批。

(二)加强区县审批机构能力建设,确保“接得住、管得好”。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审批部门的经费支持,为基层配备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基层检验检测能力,推进实现“就近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严格落实“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工作要求,配优配强基层审批队伍。加强对基层审批工作人员常态化、系统性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提高网上可办率。优化升级我市政务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智慧城市平台等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全市“一张网”。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模式,积极推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实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网上申请、限时审批、网上发证、申请人全程网上办理等等,进一步提高网上可办率。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提高我市政务服务水平

微信图片_20200904103311_副本.jpg

近期,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开展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6月10日和12日,深入王益区和市级相关部门了解了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6月18日至19日到西安市莲湖区和咸阳市考察学习了优化营商环境先进经验。下面,我就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我市政务服务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西安市和咸阳市的先进经验

西安市莲湖区市民中心“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西安市莲湖区市民中心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进驻部门和单位37家,设置办事窗口141个,工作人员520余人。市民中心坚持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常态化业务培训,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市民中心利用电子大屏幕,把自然人和法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内需要办理的所有事项和业务以“生命树”的图形模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所办事项与经办部门、所需申请材料以及办理顺序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前来办事的人一目了然,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同时,“生命树”模式把相关业务进行“打包”办理,推出了“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仅在法人开办环节就有58个“一件事一次办”套餐。

咸阳市“互联网+大走访”平台。咸阳市持续开展以“进企业、入项目、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为主题的营商环境大走访活动,同时基于咸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创新研发了“互联网+大走访”综合性信息化网络平台,运用“363”系统模式,把在大走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投诉受理、转办交办、反馈回复和督查督办,实现了全程网上督查和督办,对问题办理进展情况,平台还设有指示灯进行提醒督促。这一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能力、质量和效率。

二、我市的差距和不足

与西安、咸阳等市的先进经验做法相比,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1.便民中心服务窗口少、服务水平不高。我市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只有4200平方米,目前进驻部门和单位27家,设置办事窗口64个,还有财税、公安、公积金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单位没有进入。与西安市莲湖区市民中心相比,我市便民服务中心面积小、服务窗口少,各部门单位未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常态化业务培训,造成一些窗口工作人员对相关业务不熟悉,还有一些窗口主要是受理业务、收集资料,服务能力有限、水平不高。

2.我市“生命树”模式的“打包”服务少。我市虽然也建立了“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但与西安莲湖区“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相比,我市在“打包”服务方面有差距,目前只是针对高频办理事项提供了15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打包”服务品种不多、数量较少。

3.没有建立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与咸阳市的“互联网+大走访”平台相比,我市虽然建立了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等很多信息平台,但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没有专门的大数据管理机构,也没有建立综合性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信息共享不够,信息不畅通。同时,我市也开展了领导干部“双包一解”和“双百双千”等联系包抓企业的活动,但没有通过互联网+”这个信息化手段来推动和实现。

三、几点建议

1.增加服务窗口,提升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扩大市便民中心办公面积,推动更多职能部门单位入驻,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动工作人员更加熟悉相关政策和办事流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增加“打包”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积极推广西安莲湖区“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服务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一件事套餐”服务,将与一件事相关联的业务进行“打包”,增加“打包”数量,提高“打包”质量,确保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路”。

3.建立我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学习借鉴咸阳市“互联网+大走访”平台经验,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以我市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为基础,有效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管理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平台等信息平台,研发建立我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二是继续深化“双包一解”和“双百双千”活动,设立企业联络员,开展深入企业的大走访,将企业联络员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企业诉求,及时在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上进行反映,利用平台对反映问题进行全程督查督办,形成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模式,打造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品牌。


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微信图片_20200904103318_副本.jpg

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了解到我市存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下面我就“进一步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几点建议。

我市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难的原因:

1.中小微企业可抵押品少。我市中小微企业办理抵押担保可提供的抵押品主要是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其厂房、办公场所是租用的,自身无产权,或者自有资产量小,几乎没有符合银行要求的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有效资产,使得中小微企业在进行贷款抵押担保时的可抵押品不足,抵押能力受限。

2.我市信用贷款开展不充分。目前我市信用贷款都是银行和企业“点对点”匹配,信用信息运用不充分,由此造成信用类贷款占比少,截止6月底,我市信用贷款余额仅有7.2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7%,且主要集中于个人消费贷款。企业纯信用类贷款额度较小,无法满足企业及相关市场主体的流动资金需求。

3.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定位,针对欠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特点专门设计的融资产品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地方法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我市经济特点和企业发展现状自主研发的产品相对缺乏。从现有的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融资产品来看,其涉及面窄、种类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4.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中小微企业存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不规范等问题,贷款风险较高,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条件。加之一些中小微企业对金融市场的认识水平偏低、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获得信贷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

1.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一是金融机构要结合铜川实际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抵押问题。二是推动放开不动产二次抵押登记。目前西安市已经放开不动产二次抵押登记,建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推动开展不动产二次抵押登记,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抵押问题。

2.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增加信用贷款额度。一是政府出台政策,对申请纯信用融资产品的企业给予信用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二是加强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用信息运用,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三是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非恶意失信行为修复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资质培育机制,对企业进行增信,提高授信额度和贷款的可获得性。

3.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我市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推广落实“诚信纳税贷”“小微快贷”“经营快贷”“个人商务贷款”“周转限额贷款”“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贷款”“产业链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

4.提升企业获得信贷能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好政银企对接平台,促进政银企信息互通。二是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指导中小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企业定期开展财务管理、金融工具应用等业务培训,提升企业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类金融工具能力,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