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9-09-26 00:00:00来源:铜川市政协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市政协今年双月协商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开好此次协商会,8月1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先后深入龙潭水库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浊峪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沮河上游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耀州区秀房河薛家寨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王益区王家河河道综合整治与周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耀州区一二三道沟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及区域生态修复项目等6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8月18日到25日,调研组又赴湖北省宜昌市、云南省玉溪市学习考察。9月25日,组织召开了双月协商座谈会,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充分协商,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做好矿山修复治理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8月18日至24日,跟随市政协考察组,赴湖北宜昌市的秭归县、枝江市、猇亭区和云南玉溪市的澄江县等地就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工作调研考察,一路上考察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转运、金湖治理、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治理、澄江县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处理厂、抚仙湖径流区生态治理、北岸调蓄带和湿地建设以及抚仙湖综合执法情况等项目,所到之处,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现场访谈等,感觉收获很大。
我市矿山资源较为丰富,已开发利用矿种12种,有持证矿山企业共73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按照中省环保工作要求,我市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不断规范生产矿山企业治理恢复、有效改善历史遗留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累计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面积690余公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促进地方城市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按照国家当前政策要求及我市工作实际,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方面配合支持不够;二是企业自觉、自愿治理恢复的责任意识不足;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基数庞大,整体恢复治理步伐较慢。为此,我结合本次考察,针对我市的矿山资源破坏和实际修复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1、政策引导,强化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体系建设
我市针对矿山修复治理工作,已经出台了《2017-2025年矿山地质环境与保护治理规划》,一是要按照规划分区,从实际出发,区别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分步有序实施矿山修复,同时对现有矿山开采要加强监管,杜绝重开采轻治理现象;二是据此规划,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我市矿山生态修复标准,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矿山开采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估,要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防治各类问题的发生;四是对已完成生态治理的尾矿项目,进一步加强后期管护力度,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资金,巩固治理成果。
2、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矿山生态修复合力
大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要调动矿山业主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督促生产企业自觉履行治理义务,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矿山企业自觉恢复山体植被的主动性。矿山企业应编制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落实年度及分阶段治理任务。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企业矿区环境修复的责任,做到边生产边治理,实现规范化生产、生态化修复。此外,鼓励各县(区)积极探索第三方治理等新型社会融资渠道,初步形成矿山保护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拨付等程序管控,为矿山生态治理提供资金保障,如秀房沟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等。
3.依靠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大力培训人才,努力学习省内外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种子喷播、纤维绿化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引进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从而加强和改善我市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二是积极引导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水资源保护、土壤治理修复、植被恢复等工作,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从单纯的植被恢复向新兴替代产业转变。三是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选取合适的废弃矿山,建设景观绿地、遗址公园,赋予废弃矿山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业示范区,推进王石凹遗址公园建设,发展工业旅游。
4.营造氛围,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一是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市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大力普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修复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调动乡镇、村级组织的积极性,营造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氛围;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渠道,展示我市矿山治理工程的绿色发展内容和取得的治理成果,广泛宣传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抢抓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机遇 助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8月份,随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了我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过市内调研和外出考察,了解到我市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土地质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降低。据市农业技术部门定点监测分析,20年间,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6.78g/kg下降到14.58g/kg,下降了2.2g/kg,下降幅度13.11%。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氮磷富集,微量元素铜、锌、铁、硼等成分不足,影响农产品质量。二是节水灌溉面积小,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目前,我市有基本农田100.3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1.76万亩,不足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今年前季持续干旱,部分地方夏粮及干杂果大幅减产,影响农民收入。三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生产规模化不够,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整体工程,其原则是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非农产业生产的场所,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我市地域狭小,耕地面积130多万亩。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用地需求越来越紧。建议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时,对于“宜耕则耕”的地块和搬迁腾退的宅基地,加大土地复垦和平整力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新增耕地一方面可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可为占补平衡和工业建设用地提供后备资源。
二、提升土地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一是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市土壤生态技术创研中心利用农业废弃物研发生产的生物质有机营养液肥系列产品,对恢复土壤生态、改善土壤对植物营养供给水平、提升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有较好效果,可在我市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三、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土地产出率。一是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时,加大平整土地力度,将坡地整理成梯田、条田、水平沟等,使可能多的雨水就地入渗,蓄水保墒,提高土壤含水率。二是加大淤地坝、机井、灌溉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增加土地灌溉面积。三是加大污水厂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为农业灌溉提供充足水源。考察的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万吨,中水除保障工业用水、城市洒水外,大部分用于农业灌溉。
四、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我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农业所占份额小,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要借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之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一方面,利用流转的土地,大力发展苹果、樱桃等优势产业,中药村、花椒等特色产业,壮大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研的浊峪河上游小丘镇土地生态功能提升项目,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苹果、樱桃苗木6000亩。另一方面,利用流转的土地,引进工商资本,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长效机制 实现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可持续发展
8月份,我有幸随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参加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市内调研和外出考察,对我市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也学习了宜昌、玉溪两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调研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现就加强我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健全机制,保护为先。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其实质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生态体系原本的功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保护为先、预防为主、制度管控和底线思维,合理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在执行好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出台我市《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于自然地理单位,明确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面积及类型,夯实责任,加强管护,严格征占用审核,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着力构建“职责明晰、保护有序、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二、科学实施,注重实效。一是在河道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议以建设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前提,更多采用生态护岸、自然弯曲河道等修复技术,避免机械对待,减少硬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物修复技术应用,提升流域水质。加大对我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污水处理系统,强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实现污水合理回收利用,有效缓解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二是在造林绿化工作中,注重原生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谨慎引进外来树种。外来树种不仅投资大、难管理,而且大多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乡土树种经过了本地气候环境的长期考验,易种、易活、易管,因此,要加大对乡土优势树种的培植繁育与推广,让乡土树种在造林绿化中担当“主角”。三是学习借鉴宜昌市关于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宜昌市秭归县华新水泥厂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和长江漂浮物进行分类处理后,作为辅助燃料投入生产,不仅节省燃煤用量,还有效解决了垃圾填埋占用土地、普通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等问题,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与生产生活的有机衔接。这一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建议在我市水泥生产企业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三、强化运维,巩固成果。我市试点工作三年规划项目建设任务即将结束,巩固建设成果,做好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维护和运营必定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巩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把项目的维护运营与生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生态小镇,开发观光农业,建立绿色农产品品牌等,改善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就业增收。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实现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