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6-02-22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对“转型铜川”的思考和建议
王栓兴
一、“转型铜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转型难度大。“煤主沉浮”的产业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市经济发展对资源性行业依赖依然较强。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接续产业占比小、贡献低;服务业发展较慢,支撑经济发展力度较弱。
2、资金缺口大。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接续产业培育壮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消除经济结构调整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阵痛”,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在群众住房、就业、医疗等方面做好保障。同时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环境有待改善等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阶段性目标不具体。“四个铜川”建设尤其是“转型铜川”建设的方向、重点、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仍待进一步明晰,力争尽快取得社会各界认知、认同、认可,凝聚“转型铜川”的人心和力量。
二、对“转型铜川”的建议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厚植“转型铜川”。
要加快改造提升煤炭、电力、铝、水泥四大传统产业步伐,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强化核心技术及产品设计研发,以特色产品和品牌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铝产业要重点发展精铝、高纯铝、轨道交通用铝、锻造铝轮毂等高端铝产品,向交通、包装、航空航天、电子等铝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董家河园区铝产业企业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开拓国际国内新市场;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引进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力争省级铝及铝产品检测中心落户园区,不断提高园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水泥产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泥生产组织及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水泥生产整体效能和效率;开发差异化、高性能水泥产品等,满足更多差异化需要,在拓展和稳固自身水泥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煤炭产业以稳定产量为主,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集团化发展;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力度。大力开发煤气化、液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经营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走产品多样化转型发展之路,走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水资源非常短缺,而水资源是煤化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不考虑水资源的煤化工是没有前途的。
2、用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红利,助推“转型铜川”。
一是要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效应。“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以集聚耀瓷优势为抓手,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精致化发展;以集聚药王养生要素为抓手,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精致化发展;以招引高端人才为抓手,带动动漫、光电产业精致化发展;以药王、孟姜女、妙善公主传说为抓手,带动影视演艺产业精致化发展。深入发掘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鸭口矿路遥文化展览馆、耀县水泥厂工人村等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市场化运作、精细化建设,打造具有铜川煤炭工业发展时代烙印、彰显煤矿特色文化亮点的工业遗址公园,实现工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设立铜川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宣传铜川历史文化、歌颂铜川历史名人、研究铜川文化进程的作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奖励,做到“你出书宣川铜川,我出钱助你出版”。对一批铜川历史文化题材制作的电影、动漫、3D影片,如电视剧《唐僧译经记》、《陈炉古镇》、3D动漫故事片《孟姜女》等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3、抓住质量、科技、人才的这个“牛鼻子”,引领“转型铜川”。
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领军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二是以科技兴铜为抓手,增强铜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抓紧两个国家质检中心即:国家水泥质检中心(铜川)质检中心和国家电动车桥质检中心建设和申报及两个省级质检中心即:陕西铝制品质检中心、陕西耀州瓷检测研发中心落户铜川。设立“铜川市市长质量奖”,凸显质量和效益为为标杆的转型。
目前,铜川已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国家层面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好这些有利因素,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盯紧目标、凝心聚力创新进取,扎实推进,“四个铜川”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发言人 市政协常委 市民革副主委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