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6-05-23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给铜川的启示
王栓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从2003年起,连续十三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名称不变、主题不变、决心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抓住重点,树立起“示范美”;扩大成果,呈现出“共同美”;提升文化含量,体现了“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
当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掏钱建,农民旁边看、看完有意见”,“政府干的头冒汗,农民躲的不见面”等现象。为何?原来是因为政府没能号准群众的脉,“政府建的不一定是农民想要的,农民想要的政府又不一定建”,正确破解“两张皮”是我们不可回避大问题。
一是解决“沟通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在“三农”上的重要决策之一,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政府、农民互不买账的现象,政府受累不讨好,农民要求得不到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显得并不是那么“美好”。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农民的沟通不畅,下面的意愿上面听不见,上面的政策下面看不懂,从而导致了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容易沦为敷衍应付、费钱费力的面子工程。
二是解决“谁说了算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要由村民说了算,让民意做主。说到底,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一个人会置之不理,村民之所以会产生冷淡情绪,只能说政府的做法偏离了群众的意愿所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广泛地听取民意,让村民自己决定如何建设乡村,而政府的角色恰恰要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美丽乡村建设不再是政府的“一面之词”,而是村民自由自主决定、管理,这样,村民的抵触情绪自然会烟消雾散。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是“一刀切”、“一条线”,“一面倒”、“一个模式”,而要因地制宜、有特色。如果乡村建设真的成了纸上的指标,种多少树、粉刷多少墙壁、写多少宣传标语,所有乡村千篇一律,那么它就真真地成为了劳民伤财、被人诟病的形象工程。
三是解决“突出重点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政府如果把建设目标单单放在面子的提升上,那还远远不够。政府要在带领群众致富上下足功夫,让农民富起来,有能力自己建设农村才是最终目的。同时,这项工程不能“只争朝夕”,要争长久,长效的建设机制才会保证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就是突出三方面:五水共治”工程(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面治水,让水更绿更清澈;“四边三化”工程(指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让城乡变得更加整洁、宜居;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使一大批带有乡愁印记的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美景正在形成……“四美、三宜、两园”(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打造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最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农民做主,政府要做好农村发展建设的领路人,把农民团结在一起,农民意愿集中到其中,乡村建设有了政府、农民的双股劲,就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四是解决“因地制宜完善规划问题”。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制订实施计划。
五是解决“整合资源资金投入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努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作者为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