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照金记忆——照金,令人眷恋的红土地

发布:2021-01-27 11:08:14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993 年 4 月 5 日,踩着雨后的泥泞,带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敬慕之情,我和海鹏终于踏上了照金这块红色的土地。山,是黑褐色的,凝练稳重;水是清亮的,凛冽透彻;树是青绿的,苍劲挺拔;村庄,是安详的,飘着袅袅炊烟……

照金之名,传为隋炀帝所赐,《耀州志》载:“照金山传言有光,雨后映人衣如金。”因镇子位于川谷,宋时名曰宁谷镇,取长安久宁之意。这里地处桥山南端,山高沟深,峰回路转。

一条小溪从街边流过,照金镇静静地躺在郁郁葱葱的环山之中,当年悬挂匪首张彦宁头颅的老槐树依然生机勃勃,吐出嫩嫩的细芽。这里北经石门关与旬邑县接壤,南邻小丘、白瓜,东靠稠桑、阿子、柳林,西连淳化县,大大小小 139 个自然村分布在 200 多平方公里的山峦中。

路是沙石铺的,1993 年的照金,最困惑的是交通。按例每天应有一趟班车,下午从 50 公里外的县城开来,司机和售票员在镇上的小旅馆里住一晚, 第二天上午返回县城。但沙石路天阴下雨时泥泞不堪,加之山道崎岖,班车便不再开通,遇有大雪封路,几乎一个冬天都不会有班车来,出山只能步行。不难想象得出,60 年前的照金,山高林密,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是何等的艰苦。

从镇政府的围墙外过小溪便是梢林密集的山坡,不时有山鸡飞起,发出咯咯咯的欢叫。镇上只有很少的几家商铺和饭馆,街道 10 分钟可以打一个来回。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晚两顿饭,早饭是馒头稀饭和五分钱的咸菜,晚饭是辣椒盐作调料的面条,日复一日,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肉星。然而,这些都没有影响照金给我美好的印象,因为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

海拔 1000 多米的地势和众多的高山使这里的气候说变就变,早晚温差特别大。到照金的第二天便纷纷下起雪来,令初到此地的人很难适应。采访间隙,我们在镇政府干部的办公室(亦为宿舍)里穿来穿去,很快便都成了朋友。围着火炉,听着他们叙述照金的故事,那种情景至今让我感觉温暖。

村与村之间相距甚远,农户三三两两散居在山凹里,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因是石山,土地多是岩石常年风化而成,照金的耕地显得贫瘠,田里麦苗稀疏。当地群众说:麦子亩产一般二三百斤,好的能打四百斤,解放前,亩产能打四五十斤就算好收成了。然而,就是这样的贫瘠山区,却成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北方摇篮。

照金多石山,几乎每座山都是一整块的沉积岩,山势陡峭耸立,雄霸险峻,山上松柏常绿,梢林遍布,山间只有小路可通,到处是野果,山道旁野鸡成群,草丛中野兔出没,山高水浅,山间到处可闻泉水叮咚之声,尤以薛家寨一带为最。难怪当年刘志丹、谢子长等率领红军能在此地建立革命根据地,耀县游击队和王泰吉兵败辘轳把后能撤到这里坚持斗争。

1993 年 4 月 5 日到 5 月初,我们在照金采访停留了二十多天时间,先后走访了三十多个村庄,少则几十里,多则一日步行一百多里。1993 年,还有100 多位老红军生活在这里,他们或健康,或已风烛残年伤病缠身,但提到当年闹革命的经历,无不激动兴奋、感慨万千。74 岁的郑志乾老人生活在镇敬老院里,已经病了多日。我们前去看望,说起他 16 岁就担任红 26 军独立营先锋队队长的经历,老人撑起身子,眼里放射出明亮的光彩,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思路清晰,言谈举止一下子竟不像大病多日的老人。

镇政府每个工作人员的手中,都有一份老红军的花名册,逢年过节,下乡蹲点,看望和慰问老红军是他们必做的一项工作。当年这块热土上,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军,有多少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因年代久远、历经战乱等原因,已很难理出一个准确数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据郑志乾老人回忆说,革命委员会号召,家中有 15 岁以上 50 岁以下男丁的,出一人参加红军,事实上,为了有口饭吃,很多十二三岁的娃娃都自愿参加了红军。为了落实国家对老红军的相关补贴政策,1985 年至 1989 年,当地政府先后四次组织人员,顶风冒雪,翻山越岭,详细普查退伍和失散老红军战士的情况,40 余次派专人到西安、延安、淳化、富平、甘肃兰州、庆阳、平凉等地核实查询证明材料,确认了 108 名依然生活在照金的老红军身份。

1932 年 2 月 22 日,红军陕甘游击队首次到达照金进行革命活动。据照金镇李文学、南玉长等老人回忆,那天,适逢农历正月十五, 张彦宁民团在照金街上大办社火。当夜,在民团敲锣打鼓,狂欢作乐之时,红军游击队一百余人从杨柳坪方向突入照金街上,将民团包围缴械。红军游击队趁机向街上群众宣传“红军是共产党的队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为穷人办事”,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游击队还向被俘团丁讲话,教育他们不要作恶,然后将团丁全部释放。红军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照金群众中流传开来。

此后,陕甘红军游击队多次到照金地区,杨柳坪、孙家山、北梁、韩家山、金盆、老爷岭、房上、芋园、大崖子、小崖子、黑田峪、秀房沟等村庄都有红军活动的印迹。红军游击队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张贴标语:“抗捐、抗税、抗租!“”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要翻身,快来当红军!”“建立农民联合会!”“建立苏维埃政府!”红军游击队有着严格的革命纪律,执行公买公卖政策,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秀房沟 84 岁的刘老太太回忆:“红军游击队初到秀房沟时,大伙以为又是粮子(土匪)来了,吓得跑光了。回来后,我看见一锅搅团吃完了,一缸酸菜也吃没了,但鸡蛋还在罐罐里,一个没少,桌子上还放着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

在数次转战照金的过程中,刘志丹等陕甘游击队领导人发现,这里地处陕、甘交界,进可夺取渭北,威胁国民党在西北的统治中心西安;退可据险固守,是个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活动区。1933 年 3 月初,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4 月初,在照金选举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是年春夏之交,照金苏区已成为纵横近百里、面积 2500 平方公里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横跨当时耀县、淳化、宜君、同官等 5 县。

在鼎盛时期,照金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扩展到陕甘两省 14 个县,面积数万平方公里。刘志丹、谢子长、李妙斋、习仲勋等革命家,胸怀伟大理想,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建党、建政、建军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26 军,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别委员会、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召开了陕甘边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组织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摧毁了照金地区及周围反动民团据点,粉碎了国民党多次“围剿”。照金苏区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钢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无数仁人志士曾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英勇捐躯,仅在册烈士就有 681 人。

走过照金的山峁沟岔,我们时时被眼前的山水所吸引,这里一山一水都可入画,一草一木都透露着迷人的色彩。那奇险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水,掩映在山花林木之间的村落,古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说,每每使人流连忘返。石门关前,秦二世追杀公子扶苏于此,32 米宽的秦直道上仿佛还有得得的马蹄声;大隋皇帝御赐的舍利铭石函上,精美的线刻艺术令人叫绝;莲花洞里,令人不由赞叹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杨家将戍边卫国的传说千古流传;薛家寨保卫战的枪声依稀就在耳边……

20多年过去了,2011 年夏秋,一个强烈的念头驱使我重回照金,当地正在搞旅游开发。当年躺在寺坪村口牛粪堆中的舍利石函,已经成为耀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溪水上再也不见精美石佛充作便桥;通往薛家寨新修了方便游人的石阶,当年崖壁上的便道凿宽加上了栏杆;田峪川开办了许多农家乐; 通往栏杆川的公路就从红军洞外经过……梨树湾的李东发、陈金满两位老连长已经去世,这次才知道,他们原是儿女亲家。在栏杆川的芋园村,不经意间拍照的时候,见一位大娘坐在门口望着我,竟然就是已 96 岁高龄的王启云老人。20 年前采访时,我们在老人家里住过一晚,怎么也忘不了老人给我们做的香喷喷的饭菜,烧好热炕,取出崭新的被褥让我们盖……遗憾的是,这次见过老人后不到两月,突然收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

2015 年国庆期间,我再一次去照金,镇政府所在地已经全部拆迁,变成了一个游人如潮的现代化小镇,照金已被列为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新建的纪念馆和纪念塔雄伟壮观,薛家寨成了收取门票的旅游景点。当年,我和海鹏发出这样的呼吁:“老区不仅拥有天然的资源,还拥有特殊的政治知名度。照金作为陕甘红军发展的根据地,其地位和知名度是众人皆知的,为什么就不能以此吸引游客到这里来,为什么就不能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效益呢?”“放弃旅游业,很大程度上就是放弃老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可喜的是,20 年后,我们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但我依然喜欢原生态的照金,沧桑质朴的照金,幽静神秘的照金,有故事的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