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铜川故事—同官早期地下党员罗聚瑞

发布:2018-01-04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在古同官陈炉方圆几十里,大凡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提起过去地下党在陈炉的活动,都知道有一个叫罗聚瑞的人,他表面上为国民党干事,暗地里却为共产党办事,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抗战加入党组织

1916年12月21日,罗聚瑞出生于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罗山村西罗山组一个贫苦家庭。他18岁从铜川“二高”(指过去同官县在陈炉镇设立的县立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毕业回家务农。1937年7月,经启蒙老师王子文(又名王郁斌,陈炉早期地下党员)推荐介绍,任陈炉东河川一保队副(民国同官县实行的建制,陈炉镇辖七保。第一保管辖暗庄子、上石凹、潘家河、四合沟、半截沟、雷家坡、崖窑、芋园、罗家山等15个自然村)。1942年3月任一保保长。1945年4月王子文向陈炉镇镇长姬子州举荐他任陈炉镇队副。

当时,陈炉镇不仅是渭北日用陶瓷生产基地,还是抗战胜利以来中共陕西工委领导同官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也是中共同官(县)工作委员会的诞生地。陈炉、城关、红土等地先后都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发展新党员,开展对敌斗争,一大批地下党活跃在隐蔽战线。那时候,同官、蒲城、富平、白水、马栏游击队、武工队经常到陈炉一带活动,罗聚瑞利用镇队副身份作掩护,同他们经常交往接触。时间长了,被镇公所事务员吴俊茂和县政府指导员孟聚业察觉。他俩旁敲侧击,套罗说出实情,但都被罗聚瑞机智搪塞过去。1947年2月,王子文调任陈炉镇镇长,他私下里经常给罗讲革命道理,谈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声誉和影响,叮咛他不要同驻地老百姓作对,不要与游击队为敌。同游击队接触多了,耳闻目睹,罗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尤其他知道了自己的师长王子文的地下党员身份后,对老师名为国民党官员、实为地下党成员肃然起敬,更加崇拜和尊敬。他对党组织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看到时机成熟,1947年4月王子文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罗聚瑞步入了革命队伍行列,成为陈炉地下党骨干成员之一,肩负着我党的特殊使命。

潜入敌部送情报

加入地下党后,罗聚瑞潜伏在国民党控制的伪镇府,成为王子文的得力助手和左膀右臂,多次配合王子文,以公开身份作掩护,暗地里为我党抗日救国办事出力。王子文担任陈炉镇长兼联保主任,罗聚瑞任镇队副。后来的一保保长王宏俊、二保副保长刘天升等均成为地下党。名为国民党控制的陈炉镇实际已掌控在地下党手中,成了富同工委(成立于1946年10月,直属中共陕西省工委。工委以陈炉、上店为立足点,领导富平、同官两县交界山区革命斗争)游击队活动的敌后根据地和暗边区。

1947年3月,路东工委(1947年3月成立于马栏,直接领导同官、白水、蒲城、富平四县党的工作)书记张凤岐率领同官、白水、蒲城、富平四县边区干部30多人,由旬邑县马栏来耀县药王山集中,晚上休息在黄堡镇周家村前塬郭喜文家,不料游击队的行踪恰巧被路过的陈炉镇公所炊事员贺印顶发现,他报告了镇自卫队参谋长汝颜奎,汝要求派两路镇丁偷袭,将路东过境共产党游击队一网打尽。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提前没有得到情报,无法通风报信。王子文利用开会研究作战方案、找不见罗队副为借口故意拖延时间,后又与罗聚瑞秘密商议,决定由罗提前开枪报信。当镇丁走到枣村近前塬崾先村时,罗装作走路被石子滑倒,呜枪报信,路东干部迅速翻沟下塬,从军台岭方向得以安全转移,汝及镇丁无奈放弃了追赶。为此汝大骂罗通共,并向上报告了情况。

1946年腊月初五,国民党三六八团合围上店、育寨,企图消灭游击队,罗聚瑞立即派二保副保长刘天升火速送信,通知游击队马上转移,使敌人扑了空。

1947年8月前后,富平游击队在陈炉上店活动,同官游击队在双碑村活动,罗聚瑞和王子文又是绕道,又是拖延,想方设法及时报信,从而使国民党县长金武平率一个营兵力偷袭游击队的阴谋没有得逞。

1948年3月,宜君县长韦梦若率国民党宜君党部及县自卫团300余人逃亡到铜川,铜川县长金武平因陈炉一带共产党游击队活动频繁,想让韦带人马驻扎陈炉。当韦部走到陈炉咀头时,被罗聚瑞提前通知得到情况的富平王恩亭率领的游击队及陈炉镇地下党游击队联合伏击,歼敌10多名,缴获步枪20多支、机枪4挺、战马1匹。韦梦若逃回铜川县城对县长金武平大呼:陈炉大小人都是八路军,扛着镢头铁锨抢枪哩。

起义参加游击队

韦梦若在陈炉被伏击后,罗聚瑞和王子文同志身份均已暴露,按照同官县工委书记雷炜的指示安排,他们率领陈炉镇自卫队的镇丁30余人起义,与陈炉地下党一起改编为陈炉游击队,罗聚瑞任游击队长。陈炉游击队在富平县赵老峪杏花村与同官游击队会合,休整后赶赴白水县后原镇路东工委驻地,受到书记张凤岐、组织部长邵武轩等工委同志的欢迎,在这里整训13天后,罗聚瑞同志又带领游击队回到陈炉一带开展武装斗争。

1948年8月的一天,同官县委在陈炉芋园村王宏俊家开会,罗聚瑞带领的游击队担任警卫。正开会期间,国民党军队从东罗山开过来,他们立即烧毁文件,掩护县委领导向东安全撤离。

1949年2月,罗聚瑞率游击队随县委驻在阿庄塬疙瘩村,国民党九十军一部约200人向驻地附近开来,游击队获悉后立即部署准备阻敌。行进中这些人突然停止了前进,跑过来一人大喊说他们是来缴械投诚的。罗聚瑞命令他们原地不动,把枪架起来。便向县委做了汇报,县委决定接收。事后得知这个部队大多为山西人,对国民党丧失了信心,不愿恋战,投诚后准备回家。后来同官县委又先后移驻关庄、湫洼村,罗聚瑞率领的游击队一直守卫在县委领导身边,尽职尽责保卫他们的人身安全。

地下党员王子文两次出任国民党陈炉镇长,罗聚瑞在担任镇自卫队副队长期间,以陈炉为中心,我党先后在同富边界建立了10多个“两面”政府机构,辐射至黄堡、红土,富平的流曲、曹村一带,成为同官共产党、游击队活动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常常是镇长、镇队副、保长在前房同国民党军官说事聊天,而我们的交通员、游击队员就在后边房子睡大觉,敌人一个也捉不着。陈炉国民党名义掌控的伪政权里潜伏着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同官革命史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带路攻克军台岭

军台岭曾是铜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军事制高点,也是铜川老市区最高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印台区境内,北依马河张家村,东临安河村,西接微波站。南靠北沟村梁上。1946年被国民党胡宗南新编暂二旅团一个加强营固守。当时配备了五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炮兵连。敌人在军台岭山坡山脚及山顶上都修有明碉暗堡,四周布上地雷,交叉火力布控,防御沟壕20多里。并吹嘘军台岭固若金汤,我军休想夺取。

1948年11月20日罗聚瑞接到上级指示,要求游击队带路、抬担架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军台岭。游击队迅速从湫洼村出发,经红土簸箕掌到武家沟同部队接了头。罗聚瑞即刻派游击队员陈石、寇清林等人分头给各团带路。他同某部三团一起来到军台岭附近前沿阵地。西北野战军一纵和四纵商定了一纵二师五团在东北、西北方面担任主攻,四纵十二师34团、36团由东南清扫外围之敌,并防止山上敌人逃窜。当日下午2点我军向军台岭发起总攻。西北野战军一、四纵队三个团在贺炳员、廖汉生指挥及强大炮火攻击下,围歼军台岭守敌新编暂二旅加强营,杀敌300余人,俘虏200余人,生擒敌中校副团长,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军台岭战斗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盘踞三年之久的军事要地终于回到人民怀抱,陈炉镇也迎来了第一次解放。

20世纪70年代,铜川市在军台岭建成最早的微波站和电视发射台。2014年5月,陈炉景区管委会在此修建了瞭望台。去年,王益区政府又修建了军台岭战役纪念碑。陈王公路穿行而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缅怀为之壮烈牺牲的革命志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晚年清贫不伸手

1949年4月到1951年3月,罗聚瑞先后担任陈炉、黄堡区区长。1952年以来历任铜川市人委劳动科长、铜川市煤建公司经理、铜川市劳动局副局长、铜川市城建局副局长等职。1966年4月,因身体状况不佳离休回到了老家陈炉镇罗山村。1994年9月3日因病逝,享年78岁。罗聚瑞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两个子女因他率部起义参加同官游击队后,被国民党抄了家,在逃难中受到惊吓饥饿不幸病死。其他两个儿子一直生活在家乡靠种地打工为生。另外两个孩子均在企业谋生,女儿招工到铜川邮电局任话务员到退休,一个孩子招工到铜川矿务局东坡煤矿下井采煤好多年,后调进铜川市污水处理厂,企业合并后在市燃气公司内退。

他们家六口人原来一直拥挤在两个窑洞一间瓦房里,生活十分清贫,后来儿女们长大成家后才有了改观。按说他是革命功臣,过去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他始终居官不谋私,坚持党性原则是出了名的,家人亲属求帮忙安排工作,他婉言拒绝,说自己已回到了原籍,不要再给组织添麻烦。几个侄子、外甥上门请他出面调动好一点的工作,他好心相劝,说我有点贡献也不能摆老资格,居功自大,整天给领导提条件。为此还得罪了不少亲戚,遭遇了训骂和不理解。现如今他的子女中没有升官的,没有经营企业的,均靠自己的努力和双手维持各自的家业。

在90年代初,市老干局曾给他在红旗桥河边分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他没有来得及享受一天就病逝了,老伴跟他也没有享多少清福,也一直居住在老家直至去世。市、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史志办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曾多次走访他,看到他晚年生活如此艰苦,提起过去的经历情深激昂,自始至终对党无怨无悔,大家都为之感动。

他过去曾担任领导的部门和机关前来慰问看望他时,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总是很乐观地说什么困难也没有,不给组织提任何条件,表现了一位出生入死的地下老党员的革命情怀和高尚品质。

罗聚瑞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不管是在岁月的长河里还是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忠于党、献身党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的感人事迹永远难以忘怀,一直都在激励着我们。(唐崇山 罗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