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铜川故事—西北革命的巨柱井勿幕

发布:2017-12-05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井勿幕,原名井泉,字勿幕,后以字为名,易字文渊,笔名侠魔。生于1888年2月12日,1918年12月23日,在陕西兴平被北洋军阀走狗郭坚部下李栋材杀害,时年31岁。他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1918年11月12日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1945年11月被国民政府追赠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陕西军民为怀念井勿幕的不朽功勋,曾将他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即今小南门)。至今,在井勿幕的故乡——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有关井勿幕的逸闻故事仍是层出不穷。

父母其人

相传井勿幕的先祖夫妻二人,由陕西扶风逃荒,来到当时的蒲城县井家塬村,给丁姓地主做长工。后来妻死,丁给坡地一块,供其葬妻。掘墓时,发现墓穴葬有古代武将骸骨,穿戴盔甲,殉葬金银器物甚多,因以致富。遂种植槐树一百余株,出售树苗,人称“井百槐”。后与人合股在四川自流井开盐井,每年所得红利,全运江西,铸成江西元宝,运回蒲城,遂成巨富。

清道光年间,井勿幕的祖父井宗源在蒲城县大十字巷新建住宅,遂由井家塬移居县城。井勿幕的父亲井永汲,字绠斋,因一目失明,人称“井瞎子”,为人乐善好施。清光绪三年,陕西大旱,渭北各州县尤甚。井永汲倡议放赈,蒲城县令因不能包办侵吞,质问井:“你有多少钱?敢在蒲城县放赈!”答曰:“我没有百万之富,就不敢干这活!”从此,人称井永汲为“井百万”。他独自出白银150余万两,在蒲城广阳和县城古镇巷、大十字巷等地设粥场五处,放赈三年,度过荒年,而家渐衰落。

井永汲共有六子,前三子为原配王氏所生,居住井家塬老家,后三子是继配康氏所生,后住蒲城县大十字巷。后三子中,四子亡,五子即为井岳秀,井勿幕为六,在井氏同辈中,井岳秀排行为十,人称“井十”,井勿幕排行十一。

名字来历

井勿幕因出生于农历正月初一,取立春时“斗柄回寅”之意,即取乳名同寅。按井氏族谱,井勿幕这一代均为单名,“长名东,次名奎……十名芳,字岳秀”。据此,井勿幕最幼即取名泉,字勿幕。这一名字是他的启蒙老师杨仲笏给取的,缘于《周易》《易经》补序四十八之井卦,上坎卦形是……代表风,含意用贤。其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杨仲笏说:“其意思是水井已经修整好了,不需覆盖井口,以便众人随时汲水,此乃吉卦,事乃大成。公子可取名泉,字勿幕。”

后来,井勿幕以字为名,又易字“文渊”,据其挚友景梅久所著《罪案》记载,井、景二人在东京相识,即相约在西北发动革命。后他在北京巧遇井勿幕,邀井同到太原,策划秦晋共举大计,井勿幕不想暴露他的真实姓名,为保密,改名岳文渊。山西同盟会众友对井勿幕均以岳君相称。岳飞是井勿幕崇尚的“驱除鞑虏”的英雄,取名“文渊”则是依古人常以字为名的习惯。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对其易字“文渊”也知之甚少。井勿幕遇害后,景梅久曾依《秘兴》原韵赋诗悼念,追忆这段往事:

难撼岳君易幽山,永留佳话在人间;

万夫未许开幽谷,一虏不教度玉关;

饮马长城窥紫塞,听猿蜀道陨未颜;

英雄天姿字游览,踏遍河山鬓已斑。

革命生涯

井勿幕四岁时,其父即亡,而胞兄井岳秀尚不足十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饱尝世态炎凉,独特的身世和艰难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幼年井勿幕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1902年,他们弟兄分家时,分给井勿幕的蒲城县内义源杂货店铺破产,迫不得已的井勿幕和井岳秀商议,赴重庆,去投靠曾受过其父周济的川东道台张铎。在重庆正蒙私塾读书年余,结识了当地革命青年熊克武等。1903年冬,闻听孙中山在国外成立兴中会,便不顾张铎的阻拦,15岁的井勿幕远渡重洋赴日留学。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同盟会。年末,他主动请示孙中山,要求回陕组织同盟会。孙中山问:“你这个17岁的小孩能办成这样的大事吗?”井勿幕慷慨地说:“陕西愣娃,啥都不怕,我虽年少,但我哥井岳秀在陕熟人颇多,可以通过他联络各界人士,定不负先生重托。”孙中山甚为感动,遂委任井勿幕为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长,并命井勿幕携他给井岳秀的亲笔信,回陕开展革命工作。

回陕后,在井岳秀的帮助下,井勿幕奔走渭北各地,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吴宝山、张拜云等30多名成员,在三原北极宫召开同盟会会员全体会议,创建了同盟会陕西支部。在井勿幕的精心组织下,辛亥革命前夕,陕西的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1906年夏秋之后的两三年间,井勿幕又曾两度赴日,除读书并筹建同盟会东京陕西分会外,他又于1907年2月回国,并亲赴南方会见了黄兴和秋瑾,密谋革命事宜。为激发同胞民族精神,决定于农历九月九日去中部(今黄陵县)“重阳祭祖”。井勿幕、郭希仁、李仲持20余人乔装打扮,设法到达桥山,在“人文始祖”陵前明确提出“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的政治纲领,并庄严宣誓:“共赴国难,艰辛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这次活动奠定了秦、晋、川、甘四省联盟的基础。

1908年,在井勿幕的筹划下,陕西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井勿幕以“侠魔”为笔名,在此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尤以长篇论著《二十世纪之新思潮》最为惊世。该文盛赞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已成“晚照斜阳,行将就木而黑云蔽空,冲天之大浪来者,即此社会主义新思潮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同年秋,同盟会员常自新在蒲城县学堂宣传民主思想,揭露清政府罪行,蒲城知县李体仁逮捕常自新和学生三十余人,严刑审讯致死人命,激起学生罢课游行,史称“蒲案”。井勿幕遂在《夏声》发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县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行径,迫使清政府最终将李体仁革职查办。

1910年春,井勿幕奉同盟会总部令回陕组织起义,参与促成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的联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陕西军政府北路宣慰安抚招特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同盟会内部出现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凯。但井勿幕始终坚持革命,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915年12月,袁世凯阴谋称帝,反袁怒潮席卷全国,蔡锷将军首举义旗讨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克武等人商定反袁,随即赴云南参加反袁斗争,历任参谋和前敌总指挥,转战四川泸州、徐府一带。后又策应陕西的反袁护圈斗争,乔装商贩徒步回陕。此时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唾骂声中忧惧而死,但陕西仍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爪牙陈树藩控制。井勿幕十分气愤,旋即赴京联络革命志士,开展反对陈树藩的斗争。

1917年12月,陕西国民党革命派响应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号召,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成立靖国军,打响了护法战争。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分兵六路进攻陈军。陈树藩惊慌火措,请井勿幕以调解人身份去三原,企图借井之声望分化瓦解靖国军。井勿幕素孚众望,加之靖国军多系井之旧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一时间士气大振,陈树藩更加恼火。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队援陕,到达第一路军郭坚驻防的凤翔县。11月中旬,井勿幕一同前往凤翔慰劳叶部。当井返回三原途经兴平县时,忽然接到郭坚来信,约井勿幕于二十一日(农历)赴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会议。有人劝他不要前往,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于是他只带四名护兵,到南仁堡后,被郭坚下属李栋材的部下从背后连开两枪,当即牺牲,时年31岁。“李栋材者,陈之部下,叶军至陇州,李以力不敌诈降而潜以密字上陈氏必欲以民党要人之首表明决心”,李见井中弹倒地,立即割下井的首级,带到西安,向陈树藩表忠心;井的尸身由随行护兵背回泾阳。泾阳驻军团长田玉杰几次与陈交涉,才索回井的头颅,与其尸首一起草葬蒲城。

斯人已去,长歌当哭!井勿幕遇害的噩耗传来,时任榆林镇守使师长的其兄井岳秀痛不欲生,大病一场。病愈后,即多方打探消息,并派张志先、薛玉山等人赶赴汉口租界缉拿李栋材,押到榆林亲刃李以祭勿幕,为弟报仇雪恨。

1945年12月23日,井勿幕遇害27周年纪念日,南京政府派监察院长于右任专程来陕主持,将井勿幕灵柩由蒲城迎至西安革命公园内举行公祭,同时在三原举行“三原各界公祭井勿幕先生大会”。会毕,移灵柩于西安南郊少陵园(今长安区境内),拨款购地12亩建立陵园,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竖立墓碑,并在路口立蒋介石题词“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的牌坊,备极隆重。(杜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