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铜川故事—山水画家范宽

发布:2017-08-10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范宽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耀州区)人,宋代著名的北方派山水画大师。传说他为人性情宽厚,气度宽宏,所以人们称他为“范宽”,天长地久,他的真名字倒很少有人知道了。其画初学李成(919一967 )、荆浩,后因长年观察自然,以造化为师,而独创一家风格。范宽的画风影响串联了明、清两代画家,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题“仿范宽”“法范华原”“拟范中立”者为数众多。即使到清末、民国时期,也不时有人在作品题跋中提及范宽,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范宽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据画史记载,他约生于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还健在。

范宽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早年师从荆浩、李成,他悉心仿效李成的笔法,学得很像,但总还是不及李成画得好。后来他逐渐醒悟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移居终南山、太华山,每天从早到晚,危坐山中,纵目四顾,仔细地观察山景构造和大自然的真实面貌,哪怕是月夜之下或冰雪之中,也从不停止,一心一意描绘那些最难表现的烟云惨淡、风月阴霾的景色,对景造意,头脑里艺术形象越来越丰富,绘画技巧大大提高。十几年中,他创作出了许多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巨作。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谙如暮夜晦瞑。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宇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

范宽的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58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秋林飞瀑图真迹30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崇山峻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雪景寒林图》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面上峰峦林立,山头迎面而来,气势逼人。山脚下霭气充塞,愈显得山势嵯峨高峻。在山顶与山麓,画家用劲厉而坚实的笔法,画了密集的枯树丛林,又以水墨浓染,生动地表现出层层山峦的变化和大雪阴雾的景色。山间点缀村居,村后与寒林相连,还有溪径木桥,桥下水浅沙平,溪水从远处迂回而下,汇成一片。整个画面构图新颖独特,风格苍劲,浑厚,雄伟,十分令人神往。

《溪山行旅图》是台湾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得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称,而且居中。范宽隐居照金期间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观,从中寻求绘画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观察,以便触发灵感。而铜川照金山水中自然形成的瀑布多从这样的岩壁飞流直下,枯水期往往在岩壁上形成一条细长的印痕与《溪山行旅图》中所画的瀑布比较接近。

照金地处桥山山脉南端,北倚子午岭,南俯渭北高原。古代曾是长安通往北方的重镇,著名的秦直道曾经过这里,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香山沟壑纵横、险崖峭壁、林木葱郁、沟谷幽深,是黄土丘陵以及独特的丹霞地貌。照金薛家寨、白石崖、大香山、秀房沟、石门关、秦直道等地的山石的构造浑圆,较少大的起伏转折变化,山石纹理较为圆润、细碎,山体突兀浑厚,岩壁垂直陡峭,山顶多灌木,植被是北方多见的乔木,其中以核桃树、柏树、椿树、杨树等最为多见。这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描绘的山石比较相似。由此可见,照金地区是当年范宽生活、写生的主要地区之一。(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