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8-02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柳公权
唐朝书法家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州区)人。他继承前辈书体结构,自创了“柳体”,成为后世百代楷模。其书体当时即流传于民间以至于海外,外夷入贡,也要购柳书。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以至有“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的说法。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工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皇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公权的“柳体”与颜真卿的“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练字
柳公权小时候聪明好学,书念得好,也背得熟,可字总是写不好,常因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训诫,但 他生性好强,下决心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他的字有了很大起色,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柳公权写的大字,得到同学的称赞、老师的夸奖,就连平日板着面孔的父亲,脸上也有了笑容。柳公权心中好不得意!
有一年夏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一棵大树阴凉底下摆上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张大字,互相比赛,看谁写得快、写得好。公权心想:这回一定要争个第一名。他很快写完一张大字,回头一看,其他小伙伴都还没有写完呢。这时候,一个卖豆腐脑的老汉走了过来,放下肩上的担子,也在大树底下一面歇凉,一面观看孩子们写字。公权一看,这个粗里粗气的老头也来看他们写字,便顺手将自己的大字递了过去,笑眯眯地说道:“老爷爷,你看看我这字写得好不好? ”心中暗想:老头一定会满口说我写得好。谁知老头接过字一看,只是皱了皱盾头,半晌没有说话。公权心里不服,便向老头说:“难道写得不好?” 老头这才笑了笑说:“你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依我看,你写的字就像我的豆腐脑,有形没体,有筋没骨,有棱没角,软不塌塌,咋能敢在人前夸呢!”
柳公权听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钱不值,心里更不服气,便对老头说:“人家都说我写字写得好,偏你说不好,现在就请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头哈哈一笑,说:“惭愧,惭愧!我老汉是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写出来的字,还不知道比你要好多少倍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去看一看吧!”
开始公权感到很委屈,以为老头在奚落他,可后来一想,老头面容慈祥,笑声朗朗,不像是同谁过不去,就决定去华原 城看个究竞。华原城离柳家塬有四十多里,打个来回就得一天时间。第二天,柳公权起了个大早,悄悄给家里留了字条,便背起馍布袋独自往县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县城的北门,就看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上挂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 力,笔法雄健潇洒。大树底下,密密麻麻地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一看,不禁目瞪口呆,惊奇万分,只见一个黑瘦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一张白纸,右脚趾夹起一支大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着对联。老头运笔如神,龙飞凤舞,不断博得围观者的阵阵喝彩。
看到这个情景,柳公权才知道卖豆腐脑的老头没有说错,不禁感到一阵羞愧。他心里想:我写的字同这位爷爷比较起来,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相差十万八千里呢。想到这里,他“扑通”一声跪到老人面前,诚恳地说:“老爷爷,我愿意拜您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教我写字的秘诀吧!”老人慌忙放下笔,揪了瞅眼前的柳公权,笑吟吟地说道:“我是个孤苦的残废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双脚混口饭吃,虽然能写几个字,但还不配为人师表,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公权赶忙回答说:“不,你就是高手,就是我的师父,你老人家一定要收我为徙,不然,我就跪着不起来。”经过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这才换上一张白纸,用脚夹起笔来,在上面写道: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
汲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几句话就是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经练了六十几年,我家里有个能盛八担水 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的涝池,每天练完字就在涝池洗砚洗笔,涝池的水都成了黑水,就这,我写的字还差得远呢,你只要勤学苦练,博取百家之长,日后一定会超过我的。”
自此以后,柳公权发奋练字,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服也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二王”的秀巧,学习“欧体”的方润,学习“颜体”的肥厚,也学习“字画汤”的奔放,同时,他还注意观察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骼结构;观察空中的飞雁、水中的游鱼、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的各种优美形态,都融入他的书法中去,终于博贯百家,自成一家,创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柳体”来。
柳公权成名之后,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晚年隐居于华原城南的鹳鹊谷(今新区柳沟),继续钻研书法,勤奋练笔,一直到他88岁逝世为止。(刘文韬)
三步成诗
唐朝文宗皇帝对柳公权非常器重,让他担任侍书,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与他曾经彻夜长谈,“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
一日,柳公权随文宗皇帝驾临未央宫,文宗对他说:“朕有一喜,边戍赐衣久不时,今中春而衣已给。”对于能按时把戍边将士的战衣及时送到这事,皇帝非常高兴。柳公权听了,连忙向皇上称贺,但皇帝兴致极高,并不满意,对他说:“当贺我以诗。”宫女、太监等也随着皇帝催促,柳公权沉吟一下,并不推辞,三步之内“应声成,文婉切而丽。诏令再赋,复无停思”。文宗皇帝大喜,对公权说:“子建七步,尔乃三焉。”对柳公权的才思敏捷大加赞赏。
柳公权的这首“三步诗”,收录在《全唐诗》中:
应制贺边军支春衣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
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纩,音(kuang),指丝绵。假衣即“夹衣”,春衣。貔,音(pi),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喻指勇猛的武士或军队。平心而论,这首诗属于应制诗,与曹子建的七步诗自不能相提并论,它表现的是将士对皇帝的忠诚,风格朴素平实,在盛唐的诗歌帝国中也算不上出色,但柳公权的机智才思还是令我们钦敬的。(刘卿燕)
写匾
有一年,关中遭了年馑,穷人家里几乎都揭不开锅了。这时,地方上有个豪绅,为富不仁,横行乡里,他不但不开仓借粮,反而强令佃户为他制作一块由名人题写的“文魁武魁”的大匾,以光耀门庭,显赫一方。
佃户们为了租种豪绅的土地,哪敢不听,只得忍气吞声变卖家当,凑钱为他制作。大伙都知道柳公权的字最有名气,便求柳公权题写匾额。柳公权问明情况,十分生气,但他想了想,很快就有了教训这家豪绅的办法,便按照佃广的请求,题写了“文魁武魁”四个大字。佃户们回去,立即请来木工将大匾做好。
挂匾那天,豪绅家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亲戚朋友都来庆贺。酒席宴间,一位朋友突然对豪绅说:“东翁,柳公乃天下闻名的书法家,他能题写匾额,真是天大的荣幸。不过,这匾上的四个字,怎么都像是缺了一笔。”豪绅赶忙离席,跑出大门仔细一看,果然是“文武”二字各缺一个点,两个“魁"字各缺一个撇,一时气得浑身打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那位朋友又说:“请东翁息怒,依我看,这几个字是没有这种写法的,不过柳公权乃当世名家,能这样写,说不定还有什么讲究,也未可知,倒不如将他请来,当面请教,看他是怎样回答。”豪绅一 听,也有道理,就点头说道:“也只好如此了。”
过了两天,那位豪绅在家办了一桌十分丰盛的酒菜,特地将柳公权请来饮宴。公权一到,豪绅在大门外拱手相迎,宾主同到内庭。公权刚一落座,豪绅立即双手抱拳,满脸堆笑,对公权说:“这次,能劳大驾为寒舍题匾,实乃蓬荜生辉,光耀得很!今略备水酒,以表谢意,请不要嫌菲薄,多饮几杯!”酒过三巡,豪绅又欠身说道:“柳公,恕我冒昧,那匾的字怎么好像都缺一笔,但不知有无这种写法,或是有什么讲究,还请柳公赐教。”柳公权听罢此话,哈哈一笑说:“说实在话,是没有这种写法,真的都缺了一笔,不过我也有几句冒昧的话想来问你,如今正遭年馑,佃户们无米下锅,嗷嗷待哺,可你家文魁武魁,富如东海,有用不完的钱财,有吃不尽的粮食,你不但不可怜和救济他们,反而逼他们变卖家当为你送匾。依我看,文魁武魁还不如半个锅盔!”
豪绅听罢柳公权的一席话语,心中明白:原来柳公权嫌他缺少怜悯之心,不救穷人,有意在写字时各缺一笔。想来想去,事已至此,又对柳公权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向佃户们放粮救济,恳求柳公权设法补上缺笔。
柳公权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便离开席位,提笔蘸墨走出大门,对准匾上的大字,一一向上抛去。结果,那四个大字缺写的两点两撇,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恰恰落在正当的位置。再看那“文魁武魁”四个大字,立刻显出神采,门前围观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从此,柳公权写匾惩恶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传遍了天下。(刘文韬)
骑驴早朝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出生在关庄镇柳家塬村,他自幼酷爱书法,苦苦练笔,村旁有墨染捞池黑的传说。
柳家塬离京城长安有二百多里路程。柳公权每天都要骑着他的小毛驴去早朝,晚上又骑着毛驴赶回家来,时间一长,他嫂嫂对他的毛驴生了疑心,心想每天往返几百里路,一头并不起眼的小毛驴哪能跑得如此之快?其中必有缘故,一定要寻机弄个明白。
有一天夜里,柳公权的嫂嫂偷偷爬起床来,打上灯笼,轻 手轻脚地摸进驴棚,想探个究竟。她打着灯笼左看右看,前看后看,毛驴还是老样子,什么破绽也找不到。忽然她心中一动,听老人说,凡能成大气候的人,暗中必有神仙相助,莫非这毛驴是神仙所赐,长有飞毛不成?想到这里,便将毛驴的四蹄仔细查看,果然发现每个蹄子上都长着一撮长毛,她便不由得暗暗得意,心想:我今晚就将这飞毛烧掉,试试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主意打定,于是就用火烧去飞毛,又偷偷跑回自己房里。
第二天黎明,柳公权照往常一样,骑着毛驴朝京城去了, 可是今天的毛驴不比往常,怎么也跑不快,他很奇怪,便下来仔细察看,原来毛驴四蹄上的“飞毛”被烧掉了,但他上朝要紧,还得骑上毛驴继续赶路,到了京城长安,已经半晌午了, 没有赶上早朝,受到上司的责怪。从此以后,柳公权便留在长安,不再骑驴早朝了。(刘文韬)
柳公权诗劝邻里
话说柳公权在京城做官,后因年事渐高辞官归里,在西乳山下买了片地方,依山傍水建造了一座庭院,平日里闭门赋闲,颐养天年。
距离柳家大院不远处住着王姓兄弟二人,父母早丧,兄弟俩同住一院,兄嫂待弟尚好,一家人和睦相处,倒也亲亲热热。
谁知自弟媳入门后,昔日情同手足的兄弟便时有矛盾发 生,且不断升级,有时竟大打出手。原来新进门的弟媳生性刁钻刻薄,蛮横霸道,见丈夫对兄嫂言听计从,认为自家事事吃亏,便不断从中作梗,挑拨离间。岂知王二是个软耳朵,经不住妖妻三番五次地吹风点火,便也对兄嫂生出一些怨恨来。
王大夫妇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弟弟不念旧情, 结婚前后判若两人,时不时无事生非挑起事端,跟着媳妇瞎 胡闹,心里痛苦至极,两口子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规劝弟弟的好办法来。
一天,王大在路上碰到柳公权,心想,柳大人官高位显, 见多识广,何不向他讨个法儿?想到这里,便走上前去,施大礼后遂将自家苦衷从头至尾诉说了一遍。
柳公权听罢,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此事甚是恼人。你 跟我来,送你一首诗,回去贴在自家照壁上。”
再说王二这天从外面回来,刚推开家门,就瞧见照壁上贴着一张纸,走近细看,只见纸上写着:
劝兄弟和睦
同树连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给儿孙作观行。
王二将这首诗连读了几遍,觉得句句在理,字字含情,又 想起昔日兄嫂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头一热,流下泪来。
此后,王家兄弟和好如初。柳公权这首劝邻里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杨五贵)
“哥东弟西”让义村
在原阿子乡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子叫让义村。村西北的田地中有两座较大的古墓。古墓东西并列,坐北面南,墓前各立一通石碑,东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大唐兵部尚书、拜检校左仆射柳公绰之墓”,西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大唐河东郡公、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墓”。两通墓碑,均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和其堂兄柳公绰的坟墓。
说起一代书法大师和朝廷命官死后为什么远离京城葬在这黄土塬上?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故事。
相传,当年在京城为官的柳氏兄弟二人同时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柳家塬村,一来探望多年未见的高堂父母,二来拜 访一下亲友邻舍。一日午饭后无事,兄弟二人相约出游。走到
村子西面深山沟边,遥望对面,但见巍巍青山的南麓有一村庄。村子周闱原野开阔,平坦如砥。村中树木苍翠,村外庄稼葱绿。时值夕阳斜照,金光四溢。举目远眺:但见青山绿树,红霞尽染,好一幅风光无限的田阔美景阁!柳氏兄弟二人顿时被眼前这美丽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们不顾沟深路陡,气喘吁吁地来到这个因祖辈喜欢养牛而得名的养牛村。
柳氏兄弟信步走出村庄,来到村子西北的田野中,尽情吸吮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观赏着迷人的自然景色。顿感登高临远,心旷神怡。此时公绰言道:“兄弟你看这块宝地,北有青山为屏,南面坦荡开阔,你我百年之后,若能安葬于足下这块地方,既可以远眺京城长安,关注社稷安危、民之疾苦,又可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不知兄弟意下如何? ”公权听罢连声说道:“兄言极是,公权也有此意,一切愿听兄长安排。”
于是公绰对公权说:“弟虽年幼,但皇封太子太保,地位显赫,故墓地当在上首。”公权急忙推辞:“兄乃为长,遵家风 风格,‘有哥东弟西’之说,故兄墓地在上首才是。”如此你推 我让,互不接受,只好暂且作罢。
公元832年,柳公绰病逝,时年67岁。柳公权遵照其兄生 前意愿,亲自护送灵柩回乡,安葬于当年选定的墓地之中。30 多年后,到了865年,柳公权88岁高龄时逝世,其子孙遵照他的遗嘱,将其灵柩运回,葬丁其兄墓地的西边(下首),了却了他“哥东弟西”的遗愿。
柳氏兄弟亲密无间,情深意长,推让璀地的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广为传颂。后来养牛村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有识
之士们聚在一起商议,为了表达对柳氏兄弟的怀念和崇敬,同时也以“二柳”为典范,教育子孙后代们和睦相处,干脆把村名改为让义村!这一提议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于是养牛村从那时起就改名让义村。但不知何年何月,一些不了解详情的外地人,把养牛村和让义村两个新老村名混为一体,叫成了让牛村。久而久之,让义村又变成了让牛村,并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重新正名。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但让义村的故事却至今流传不衰。(刘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