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1-02-03 17:12:27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目标,不断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着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各区县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和陕西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但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源持续减少造成部分教育资源浪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生源不断流向城市,流向优质学校。就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95所(不含农村教学点30个),不足100人的学校40所,个别学校生源流失率达到80%。生源持续减少,致使农村学校部分校舍、师资和教学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或完全闲置,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二是师资薄弱、队伍不稳定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学科类结构不尽合理,加之城乡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致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每年都有一部分农村教师改行、辞职或调入城市学校。
三是学校管理相对落后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农村学校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教学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师缺乏动力,教研氛围不浓,加之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入职教师“传帮带”工作欠缺,教师应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教学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是学校经费短缺导致运转困难。农村学校因生源过少导致经费不足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实施中小学校清洁取暖改造以后,取暖费用急剧增加,加之校舍维修、设备更新和临聘人员工资支出等费用,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运转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校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在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校点布局。对目前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周边人口逐渐减少的薄弱学校,适当予以调整和撤并;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地方,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可与幼儿园统一规划和建设;对人口集中、生源回流地区,适当扩大学校规模或增设教学点等。因校点调整和撤并而产生的富余师资和有关设备,由区(县)根据区域内校点实际需求统一调配,使现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二、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要建立完善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着力构建“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并在培训学习、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服务慰问活动,加大人文关怀力度,让农村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让他们在农村守得住、教得好。
三、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选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为农村学校选派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专业型校长,带领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是建立新入职教师“传帮带”机制,安排新入职教师进入规模较大学校,通过“师徒结对”等形式学习实践,确保积累一定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建立完善优秀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特别要鼓励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到农村学校轮岗支教,带领农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并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校对校”对口帮扶制度,大力推行“优质+”、集团化办学模式等,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三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农村学校管理。特别是以推进职薪绩效改革工作为契机,完善与教育教学质量相挂钩的考核奖惩机制,做好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工作,激发农村教师内在动力和学校办学活力。
四、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一是对规模较小学校,在足额落实生均经费补助的基础上,列支基本运转专项经费,并按照规模分类核定采暖费基数标准,列支取暖专项资金,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保证师生温暖过冬。二是将学校食堂、宿管、保洁、保安等后勤服务人员工资,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统一支付,切实减轻学校负担。三是按照学校建设年限及面积大小,为各学校预算一定数额的年度维修改造资金,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为校舍安全提供保障。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副主委 路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