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发布:2020-05-11 10:20:54来源:编辑: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浏览: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当灾害发生的时候,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率的提高,灾害及生态问题的影响随之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日趋复杂,特别是春节期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示我们,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应对各项灾害的准备。

铜川市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渭河断陷盆地的交接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南缘的残原区,存在着潜在的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目前,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引入韧性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容灾能力,会在灾难来临时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会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为此建议:

1.引入韧性城市理念。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纳入“铜川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围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韧性城市评估和相关前期研究,形成符合铜川实际的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导今后韧性城市的建设。同时,以韧性城市建设为统领,从工程性、社会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出发,将韧性城市建设与安全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实现一张网管全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2.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一是对城市建成区,积极开展韧性城市评估,按照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找准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结合城市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道路提升等城市更新计划,提早补齐和强化。二是对城市新建区,在设计规划初期融入韧性城市理念,及时修订完善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布局,综合考虑防灾减灾以及灾后快速恢复,着重从加强建筑物、水、电、气、交通、通信、公共卫生系统容灾能力等多个维度开展韧性城市建设。三是完善城市各类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吸取疫情防控教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合理布局应急避险空间,制定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四是应用新材料新技术,重视防灾减灾措施在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中的应用,确保重大工程安全。推广建筑减隔震等先进技术,提升工程抗灾能力,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五是打破行业壁垒,共建共享防灾平台。建立城市防灾减灾动态数据库,实现各职能部门、社会机构间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综合防治。

3.提高农村抗灾能力。结合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措施,重点加强安全农居建设,做好农村自建房屋在选址、设计、建设时的监管和指导,有效提升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考虑长远、居安思危,从生态环境、安全防灾、产业经济、人文风貌等多维度进行考虑,借鉴先进的韧性乡镇设计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4.推进多元共治。一是坚持社会共治,在全市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一步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二是在提高韧性城市建设社会参与度上,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向韧性城市建设领域,提高城市应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做好公众应急预案宣导,整合社会各类应急资源,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日常检查,常态化开展各类应急演练。 (撰稿人:张婕  市政协委员  市住建局监测预报与震灾防御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