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3-04-22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目 录
1、对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农工党铜川市委员会………………………………………(01)
2、大力发展铜川服务业 提升转型城市形象与品位
民建铜川市委员会…………………………………………(04)
3、我市“四创”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民革铜川市委员会…………………………………………(07)
4、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力促我市提速转型发展
民进铜川市委员会…………………………………………(10)
5、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政协铜川市印台区委员会…………………………………(14)
6、关于加快建设董家河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政协铜川市耀州区委员会…………………………………(17)
7、对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政协铜川市社会与法制委员会……………………………(20)
8、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 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共青团铜川市委……………………………………………(23)
9、对我市宗教文化景区开发建设的建议
贺丛义………………………………………………………(26)
10、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王成栋………………………………………………………(29)
11、关于发行铜川题材邮票的建议
刘利军……………………………………………………(33)
12、关于我市货运车辆推广应用LNG清洁燃料的建议
杨 毅……………………………………………………(36)
13、关于破解铜川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思考
杨秀芹……………………………………………………(39)
14、用科技支撑干果产业提质增效
张北社……………………………………………………(42)
15、急需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民盟铜川市委员会………………………………………(45)
1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铜川市工商业联合会……………………………………(48)
17、挖掘铜川特色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铜川市归国华侨联合会…………………………………(51)
18、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奋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政协铜川市王益区委员会………………………………(54)
19、着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政协铜川市宜君县委员会………………………………(57)
20、亟需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下大力气
黄宏显……………………………………………………(60)
21、繁荣民间艺术创作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田亚莉……………………………………………………(63)
22、对耀州区花椒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赵 伟……………………………………………………(67)
23、关于做好项目建设用地征迁工作的几点建议
刘利军……………………………………………………(70)
24、加强北市区畅通工程建设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民进铜川市委员会………………………………………(73)
25、关于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的建议
民进铜川市委员会………………………………………(75)
26、对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建议
政协铜川市教文卫体委员会……………………………(77)
对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农工党铜川市委员会
为了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农工党铜川市委员会组织医药卫生界委员对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了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中药材资源:铜川市共出产野生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七大类683种,其中常用的有350余种,占陕西2161种的32%,属于渭北中地区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7.08万亩。种植品种主要以黄芪、丹参、柴胡、桔梗、丹皮为主,主导品种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以鹿产品、蝎子、蜈蚣等为主的动物性中药材也有相当数量。
医疗卫生:铜川市开展中医药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330余家,拥有病床475余张,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672人,其中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级中医医院3家,中医专科机构5家,已建成省级中医达标县4个。全市4个县区现已全部顺利通过“中医达标县建设”验收。大力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规范建设,全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中医大夫,设立了中药房,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全市3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85%机构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医疗机构财政投入资金有待进一步加大。市中医院财政补助偏低,难以保障发展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综合医院中医科财政扶持政策没有落实。
(二)中医药人才短缺,尤其缺乏名老中医。市区县中医医院普遍缺乏实用性人才,更缺乏学科带头人。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特色不鲜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以上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三)我市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与城市转型的产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小,没有规模优势,品种单一,道地药材品种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宣传;二是中药材加工简单,单凭原药初级产品交易,道地药材深加工远远不够;三是中药材检测没有专业机构,现有检测设备简陋,且分布在多个部门,难以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
(四)中医药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还做得不够,孙思邈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研发。
(五)孙思邈养生保健的学术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知识有待推广普及。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各级财政应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提高中医医疗机构补助标准。完善鼓励中医药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事业。
(二)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中医药人才。建立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引进基金。大力推动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解决行医资质、优先晋升职称、免费进修、参加中医学定向教育等政策,鼓励乡村名中医、民间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工作。深入开展“市级名中医”、“乡村名中医”评选活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活动,“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推出省级名中医、省级乡村名中医。在市、县、乡、村培养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群众公认的中医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三)加快我市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化步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市投资,采取公司加农户等模式,引导适生区农户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积极发展中药材饮片加工、中药制药企业。整合现有中药材检测资源,积极争取中省中药材检测机构落户我市,为发展我市中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四)做大做强药王养生产业。积极挖掘药王孙思邈养生文化思想,利用《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等文献的一些配方,开发养生餐、保健品等旅游产品,促进孙思邈养生文化与旅游产品的高度融合,带动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五)继续利用节庆活动,举办学术论坛及保健品展销会等形式,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铜交流、研讨孙思邈医德思想和养生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开发孙思邈养生保健宣传产品,大力宣传孙思邈养生文化知识。
(发言人:刘晓会 市政协委员 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大力发展铜川服务业
提升转型城市形象与品位
民建铜川市委员会
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已经成为铜川转型发展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人知晓铜川、了解铜川、认知铜川,更多的企业家云聚铜川、感受铜川、发展铜川。
可是,在向休闲养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服务业的落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城市的发展进程与文明建设,影响到铜川做为转型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据统计,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我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19亿元,增长9.3%,比省考核我市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低6.7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业增速位居全省第四位,但与位居前三位的汉中市、西安市、延安市增速分别相差3、1.4、和0.5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
发展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增加值比重偏低,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11年我市三个产业结构为7.55:62.05:30.40。我市由于长期历史原因,以第二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经济增长对二产的依赖性较强,三产贡献偏低。
2、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有待于优化。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仍然是以批零商贸、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科技、教育、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的比重、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呈现出传统行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尤其是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公共服务业非常薄弱。
3、缺少龙头企业和特色行业,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一些消费性服务业的技术、文化含量不高,服务质量较差,服务市场不规范;许多服务行业缺少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带动;服务理念落后,制约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4、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我市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代物流、国际商务、中介咨询、网络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门人才十分匮乏。在引进发展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力度不够,致使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
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实施服务业发展规划,督促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对服务业发展领导、指导、协调的机制。
二、兑现落实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努力创造促进商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认真实施《铜川市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新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体现政府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服务业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支持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开服务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业投融资体系,支持鼓励政府、集体、个体、外资等各方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向服务业。建议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四、着眼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铜一体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外向化发展。为此,建议我市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服务业发展相关规划。
五、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多层次应用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一批专业知识较强、职业素质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吸引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开办高层次的服务业,以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发言人:钞智慧 市政协常委 民建市委会副主委
市发改委工业财贸科科长)
我市“四创”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民革铜川市委员会
“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我市四创的做法无疑暗合了美丽中国的倡导,是符合老百姓愿望和利益的。
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四创工作成效显著,成绩有目共睹,百姓啧啧称赞。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四创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领导重视还不够,督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还弱,部门配合不力;财力缺口较大、基础设施较差;居民综合素质不高,创卫知识知晓率低;商业住宅小区管理乱,设施缺少没人管;体制不畅难协调,新区创卫困难多;环卫工人待遇低,管理困难不积极;创卫领导更换快,基层工作难落实。
针对以上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创卫工作的领导,把创卫工作快速推向前进。希望人大、政协、纪委要加大对创卫工作的督导检查,微服私访,查处问题的力度。
二是加强创卫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创卫过程中感人的事迹进行宣传,这也是提高百姓素质,营造创卫氛围、革除陋习、提高健康知识水平、规范卫生行为、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三是要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创卫、共同营造美好家园。要借创卫工作把以前没做好的工作做好。要抓好市民健康教育,提高市民健康意识和素质以及创卫知识知晓率。
四是要学习掌握创卫标准。部门领导和具体经办的业务人员,一定要熟悉本部门应当掌握的创卫标准、工作程度和要求。领导更要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搞好具体的操作,按标准创卫。
五是要强化部门职责。城管、卫生、爱卫这三大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其他部门要互相配合,共同把创卫工作做好。
六是要建立创卫的长效机制、巩固创卫成果。要抓软件资料的收集,通过创卫资料反映创卫工作的进展。要逐步实现突击性管理向日常性管理、制约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经验性管理向制度性管理转变,依法创卫、科学创卫,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七是要增强机关干部做好创卫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把对创卫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作为对领导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检验;作为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一个标志;作为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并把它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责任来落实,作为提拔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八是创新工作思路,多元增加投入。要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市、区财政要合理调配资金,对创卫工作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使用。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创卫工作的格局。
九是严格依法执法、公正奖惩。借鉴延安创卫经验,全市统一为各区县配备一支综合执法队伍,并付诸一定的的处罚权,严管重罚,坚决查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我们开展“四城联创”工作,绝不是为了争牌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铜川形象,建设美丽家园,让全市人民群众真正受益。所以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时间、严格管理、严格依法执法、严格检查考核。遇见问题,决不手软,动真格、下硬茬、用铁腕。
(发言人:王栓兴 市政协常委 民革市委会副主委)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力促我市提速转型发展
民进铜川市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力度,充分发挥了科技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接续产业发展壮大和社会各项事业中的重要驱动作用。但是,面对实现我市“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目标的新要求,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仍然滞后。我们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和数据共享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为主体,建设铜川市科技资源中心,实现与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的对接与融合。二是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科技支农服务模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三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支持各区县创建科技园区或在已有园区内建立科技园,通过产业示范、技术辐射,发挥科技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服务和辐射功能。
二、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
一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和节能减排为目标,集中力量开展煤炭综合利用、新型水泥、陶瓷新材料及煤电铝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推进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二是在接续产业领域,以壮大规模效益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加大环保节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健康食品开发技术、中药提纯及新产品研发的攻关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以提质增效、抗灾保丰产为目标,积极开展新优品种选育推广,研究开发适应干旱、低温等气候条件下的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加强苹果、核桃、樱桃等抗低温、抗晚霜技术研究,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防灾减灾技术研究推广,提升利用科学技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要在生物医药、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采取项目扶持、资金倾斜等办法,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创建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形成若干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三是建立健全企业目标考核机制,把科技创新活动列入考核重要内容之中,用制度推动企业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与培训力度,使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能力。二是落实相关补助和奖励政策,鼓励发明创造者积极申报专利,保护智力成果。三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进专利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四是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维权服务,有效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新办法,努力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尤其要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技术,能带动支撑一个行业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二是要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域外高层次人才,在待遇方面要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吸引他们来铜工作。三是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人才政策,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使用办法,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加快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全国上一年同级的平均水平。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科研投入机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2%,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按销售收入不同,分别不低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至6%。三是加快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发言人:路彦峰 市政协委员 市科技局成果产业科科长)
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政协铜川市印台区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把铜川建成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面对新机遇、新任务,如何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积极培育时代新风尚。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期,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迫切需要发挥文化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上的作用。建议市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强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深入开展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集中体现,具有优结构、扩消费、促发展的独特优势。建议市上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尽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鼓励政策,不断做大做强养生保健、陶瓷文化、红色旅游、佛教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产业,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新成立的陕西华原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铜川市演艺中心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手段,进一步整合我市文化资源,每年推出一些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精品力作,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
三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公共文化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文化项目和资金更多地向区县、乡镇和农村倾斜,让城乡群众共享均等化、优质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全市文化体系建设中,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建设格局。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要在巩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和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现有文化企业不断积累实力,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同时,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催生一批生产标准化、产业规范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园,推动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将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实施“文化名人工程”、“文化精品工程”等,加大对文化创作、文化管理、文化经纪人等人才的培养力度,畅通文化人才引进的通道,营造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为文化兴市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发言人:刘成 市政协委员 印台区金锁关镇副镇长)
关于加快建设董家河工业园区的
几 点 建 议
政协铜川市耀州区委员会
董家河工业园区以壮大我市铝产业规模为主导,以物流园区为辅,同时开发新陶瓷功能材料,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终要建成西北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发展,出台了相关决定,组建了县级建制的园区管委会,从人、财、物等方面倾斜和支持,园区项目挂牌保护,享受市级重点项目优惠政策。耀州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园区发展,制定落实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将园区列入重点模块加以推进。三年来,入住园区规模以上企业14家,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做到了规划先行、规划引领。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纵六路北段工程已建成使用,横二路和迎宾南路西段已进入招投标阶段,园区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序进行。三是项目建设平稳推进。陕西美鑫公司30万吨碳素项目已完成投资2亿多元,秦翰公司年产10万吨陶粒砂生产线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年产10万吨刨花板项目、铝合金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万元的机动车驾校已建成运营。
虽然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困难。经过区政协组织委员调研,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需政府大量的资金作保障,据相关部门估算,仅园区道路建设一项就需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而市财政每年只安排1000万资金,耀州区财政支持又有限,现有资金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二是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19635亩,但目前批复建设用地不足500亩,形成了有项目、有资金,但入住企业无土地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园区项目建设的开工和进度。
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和加强。
第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突出和谐与生态。一是进一步完善、细化园区建设整体规划,切实做好与耀州区董家河镇建设规划及耀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园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步伐,将园区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其中,力求建设实用性、舒适性、合理性和便民性融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园区。二是涉及的相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要对群众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及时协调化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在项目引进中应优先考虑环保因素,坚决杜绝严重影响水环境、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要同步做好废水截污、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克服先建设后治理的弊端,推动园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进一步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抢抓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机遇,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建设项目并加大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二是加强同交通、水务、电力、天然气公司等职能部门的协作,争取对口资金,切实按照同水、电、气、讯等部门达成的协议,加大协调督促力度,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有序开展。三是加快园区物流园项目前期工作,及时上报省交通厅,争取落实国家补贴资金。同时,协助市、区交通部门争取将铜黄第二通道桃曲坡出口连接线延伸至园区,为后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三,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一是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市、区两级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园区倾斜,同时要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对闲置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补充耕地数量。二是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土地赔偿机制,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提高土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金发放,并可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确保农民长期受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消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就业扶持机制,认真总结推广园区铭帝铝业的经验做法,通过免费科技培训、园区企业安置等多种途径加快失地农民转移,确保失地农民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
(发言人:尹新会 市政协常委 耀州区政协副主席)
对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
工作的建议
政协铜川市社会与法制委员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政策宣传,培训帮扶,建立机制,健全服务,积极努力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工作富有成效。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4点建议:
1、充分认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失地农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日益增加,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失地农民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
2、把握四个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一是坚持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原则。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坚持“土地换城镇居民社保”的原则。将征地过程中和已征地但未纳入社保的失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其长远生计;三是坚持建立逐步统一的征地补偿与保障框架的原则。不断缩小各层次、各地区和不同用地在补偿、安置、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操作的原则。坚决杜绝征地补偿安置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及时宣传中省市相关政策,认真总结推广我市征地补偿安置中的成功经验,确保将中央、省、市好的政策落实到位,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
3、严格落实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要按法定程序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法定补偿,明晰征地范围和用途,遵守法定程序,确保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二是要坚决做到“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农民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收支、分配、流动等情况的监管,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擅自降低补偿标准、随意截留、挪用和拖欠补偿款等现象。四是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目前存在的补偿标准不统一和一些地方、项目补偿标准偏低等问题进行调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
4、加大就业帮扶,健全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推动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促进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宣传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劳动力的管理范围,进一步提高就业待遇;加大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实施失地农民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本领,增加就业机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搭建多渠道就业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土地补偿、安置等相关收入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充实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中。要尽快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财政专项账户,从土地出让金中确定一定比例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中,并确保征地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及时缴纳。
(发言人:许转良 市政协专职常委 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
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
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共青团铜川市委
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快和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活动阵地主要包括青少年宫、青年之家、青少年活动营地、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直接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的各种服务站(点)等。
近年来,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比较,我们发现全省各地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投入明显加大,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而且呈现出起点高、功能全、现代化的特点。而我市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还存在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阵地规模小,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定位有偏差,作用发挥日趋弱化;人员配置少,素质教育目标受制等突出问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以丰富有趣的校外活动阵地引导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奋力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宏伟目标,现就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与时俱进,统筹规划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工作。建议将我市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工作纳入市级发展规划,列入各级市政工程建设计划。请求各级政府在财力许可条件下,积极争取中省配套项目,采取分步投入、分期实施的办法,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为全市青少年营建理想的校外课余活动场所。
二、加大投入,科学确定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标准。
为逐步加大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的投入,建议可以从全市每年教育预算的增加部分中按比例列出对各级校外阵地的投入。团市委将从服务文化兴市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服务社会、造就“四有”新人为目的,对未来现代化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功能定位,设计策划新颖生动的活动载体,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谋划,大力构建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立体网络。设施完备、功能健全的活动阵地,能够倡导先进文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够实施净化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市大力构建市、区(县)乡(街道社区)三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从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实现对青少年的全方位覆盖,保证青少年能够就近参加活动,真正建成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立体网络。
四、政策扶持,努力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造血功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帮助青少年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工作,必须依赖从事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可以广泛吸收学校辅导员、社会志愿者和专业的培训机构参与校外教育工作。对此,我们建议,全市各级政府在推进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提高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大力支持,增强校外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自身造血功能。
五、放眼全局,合力营造青少年活动阵地健康发展的外部氛围。我们倡议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项工作,在全社会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舆论环境,实施品牌战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各方面着力研究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组建青少年校外教育社会化队伍;合力办好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对我市宗教文化景区开发建设的建议
贺丛义
我市大香山景区、玉华宫景区、药王山景区的佛道教文化资源具有影响力大、品质高、唯一性的特点,做强、做大、做精、做亮三张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品牌,对景区的开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景区建设与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的关系
“天下名山僧建多”,很多中国著名的景区最早都是佛教的僧人或道教的道士们开发出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宫观,没有佛道教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今日景区的存在。在风景区开发建设与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方面,门票问题首当其冲。宗教人士因宗教活动进景区购买门票,这既是宗教人士的一种经济负担,不合情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侵害,影响了宗教界在景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2005年国家发改委《关于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对宗教人士实行门票优惠问题的通知》,对宗教教职人员和有皈依证的信徒免收门票做出了规定,还规定确定门票价格要充分听取宗教界的意见。以法门寺景区为例,在门票收入上给予寺院经济补偿。只要我们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在景区开发建设上注意做好与宗教界在利益方面的协调,那么在景区开发建设方面就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对景区开发建设要做到准确定位
——大香山寺历史悠久,就我市香山景区开发而言,现还处于依托寺院收门票的初级阶段。在我国,观音崇拜和祭祀已变成民间的习俗信仰。开发建设香山景区,首先是要抓住大香山寺是观音坐化真身之地这一传说的唯一性特质,加强宣传力度,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到香山去朝拜;其二是要鼓励支持佛教界开展讲经说法和禅修活动,以此提升大香山寺佛教文化的浓厚氛围;其三是景区要同佛教界联手打造禅茶文化和素食文化等一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大香山景区的吸引力。
——玉华宫景区是玄奘法师译经暨圆寂的佛教圣地,是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之一,在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发建设玉华宫景区的核心是打造“玄奘品牌”,弘扬玄奘精神。首先要积极鼓励支持高僧大德修复玉华寺。其次要高举弘扬玄奘精神这面旗帜,积极争取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把玉华宫景区打造成全国佛教界培养僧才、僧人人格的教育基地,佛教界的精神家园。
——药王山景区的开发建设,一定要尊重药王山道教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孙思邈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而且他还是有名的道士,文革前药王山就是道教活动场所。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讲究德重成仙,孙思邈被后人尊奉为药王,就是道教德重成仙的结果。无论药王山景区如何开发建设,但客观事实上依然摆脱不了是道教宫观的历史。只不过人们祀奉药王孙思邈的香火钱改由景区收罢了。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对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坚决予以查处,这就意味着景区收取香火钱的历史到了终结的时候。现如今祭拜药王,祈求平安、健康的心理诉求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群,合法收取人们奉祀药王的香火钱已成为景区开发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就药王山景区的开发,可借鉴华山景区开发建设经验:一是已将华山主峰景区的道观无偿提供给华山道协管理;二是请华山道协派道教人士入住华山西岳庙景区,设坛布道,开展宗教活动;三是在华山玉泉院景区重修了道观门前广场,并塑了陈抟老祖卧像;四是计划在华山仙峪景区筹建道观。为了发挥道教传统文化的优势,华山景区推出了道教养生、玄门讲经、道家素斋、祈福登山等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三、正确处理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教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各部门之间、宗教界与企业之间、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在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政府依法管理,佛道教寺庙宫观依教奉行,企业依法经营。在利益分配上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做到顾大局、识大体,以让为先,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总之,搞好宗教文化景区建设,只要做到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到位,尊重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在利益分配上做到相互谦让,各方面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合作氛围,景区建设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市民政局宗教科科长)
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王成栋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铜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展中暴露出的几个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发展目标与现实产业结构问题
我市提出了建设全国休闲养生城市的目标,但现实地讲,我市现有的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同休闲养生城市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我市现有的主导产业煤炭、水泥、电解铝均对区域环境带来不小的污染。如210国道两边的拉煤车污染、赵家塬周边的煤场污染、药王山大景区旁的秦岭矿石输送带污染、老市区漆水河污染等等。电能虽属于清洁能源,但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同样不容小视,火力发电企业的标准选址应距离核心城市20公里以上,显然华能电厂距离新市区距离太近。听说我们还要在坡头工业园区建设全国知名的孙思邈老年公寓,老年公寓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高标准的周边环境质量来支撑。发展同环境是一对矛盾,所以建议:加快煤炭产业整合力度,全力发展煤电铝一体化经济,力争煤炭资源全部就地转化,既提高了资源附加值,又减少了运输环节造成的煤炭空气污染;基于全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不再新批水泥熟料生产线;搬迁药王山大景区周边的秦岭旧厂房及矿山运输带,还药王山大景区之自然和谐;加速华能电厂项目脱硫改造进程,让新市区天更蓝,水更绿。
二、接续产业发展问题
今年药王山、大香山、玉华宫景区的游客人数增加,新区的大樱桃、孟家塬甜桃、宜君核桃销量不错,这充分说明休闲旅游产业及现代农业产业逆经济周期发展,在我市大有可为。希望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休闲旅游及现代农业这两个接续产业在我市的健康快速发展问题。宜君的石油探明储量给了我们极大信心,建议市委、市政府倾力支持中石化宜君石油项目的发展,相信一个崭新的石油城会迅速在铜川宜君崛起。油页岩是我市的优势资源,目前浙江海亮集团70亿元资金介入印台油页岩项目。宜君的山东客商已在全省第一家生产出了页岩油成品,形势看似喜人。但建议政府暂缓开发油页岩资源,理由两点:油页岩开发前期投入资金巨大,总资产仅百亿左右的浙江海亮集团,不仅在我省、更在辽宁等省大量囤积油页岩资源,一次拿出70亿开发铜川项目,资金是个问题;更重要地是全球最好的页岩气开采水压裂技术掌握在北美公司手中,国内公司技术不突破,开采将是一场生态灾难。待国内开采技术成熟后,由资金、技术实力更强的企业来推动铜川页岩气产业的发展。
三、现有产业融资问题
电解铝属于产能过剩产业,现有信贷政策不支持其银行融资,建议变通思维,对铜川铝业母公司陕西有色集团采取综合授信或股权融资的方式,创新解决陕西美鑫公司及铜川铝业公司发展资金问题;政府平台融资的大门已经关闭,几个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同样需要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西安西咸新区政府平台的融资问题由工行投行部引入工程建设商中铁集团发行PE基金予以解决,我市的几个园区可参考此种方式解决其建设资金缺口。公路项目国家信贷政策同样不支持,全市关注的210国道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我行提交的“信托+理财”融资方案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药王山景区发展资金缺乏,我行模仿汉中工行长青景区的“景区收费权支持融资”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中。地产企业的融资仍是难点,目前我们正在采用信托的方式帮助我市几个大型地产企业解决其资金问题。
四、城镇化推进及城市房地产问题
城镇化是今后三十年中国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需要农民进城,但城镇化绝非将农民搬进城市居住这么简单。新区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改造就是典型的城镇化推进问题。推进过程中的土地拆迁问题、房屋赔偿标准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上访和游离于法律边缘的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好事,但好事为什么群众不支持,我们的拆迁标准太低,城中村部分村干部素质不能让群众信服,我们在与民争利。国家正在计划大幅提高拆迁标准,希望新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加人性、更加和谐的方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铜川城镇化进程。同样,农民进城后,就业、医疗、小孩教育、老人赡养、文化融入、生活方式改变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我们以推进城镇化的名义同农民争土地,我们又以发展的名义让整个城市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工地,房屋的最终意义归属于居住,缺乏外来人口流入的80多万人口的铜川是否需要那么多的高层建筑?可容纳15万人口的陕西最大廉建房小区锦绣新城将在新区北部快速崛起,这些人的教育、医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人到什么地方去就业?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城市发展问题令我们深思。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 工商银行王益区支行副行长)
关于发行铜川题材邮票的建议
刘利军
邮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是由国家和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被人们称之为“国家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邮票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邮票图案的美术设计日趋精致,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喜爱、研究和收藏。
正因为如此,许多省市都非常重视推介本省、市、区有影响力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风土人情、城乡面貌等题材发行邮票上国家名片。许多地方通过国家邮政部门发行邮票,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大力推出首日封、纪念册、邮折等邮品,不仅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而且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如河南洛阳推出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国花名胜十多种题材发行邮票,山西运城2011年成功举办了关公邮票首发式,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宝鸡凤翔木板年画,咸阳的昭陵六骏,韩城的司马迁,延安的宝塔山等等都在方寸之间尽展风采。
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落实市委提出的文化兴市战略,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方位发展繁荣文化事业。要以申请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与铜川题材有关的邮票为突破口,有计划、有重点的正式申请发行邮票,填补建国以来我市没有正式发行过邮票的空白。通过发行邮票,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市委、市政府应重视和支持有关我市题材的邮票发行工作。要求宣传、文化、旅游和邮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专人负责搞好策划、选题及申报工作;将邮票发行列入文化兴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力争2-3年内由国家邮政部门正式发行有关我市题材的邮票。
二、及时了解和掌握每年国家邮政部门关于邮票发行的计划安排。学习借鉴外省、市的邮票发行经验,寻找突破口,及时申请报送发行邮票的选题和策划,推动我市的邮票发行工作。2007年,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了第三套书法邮票---楷书邮票,其中第六枚就是我市耀州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我们本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推出邮票原地首发式、首日封、纪念封、柳公权书法明信片等活动或邮品,大力宣传柳公权、宣传我市。
三、结合开展重大纪念活动,适当推出与我市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旅游风光、历史人物等相关的、设计精美的纪念封、明信片、个性化邮票、纪念册等。如纪念建市大庆活动、照金革命根据地创立八十周年、医圣孙思邈诞辰纪念日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可以限量发行有关的邮票纪念品,让其“一票难求”,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增强吸引力。
四、全市的各旅游景点应重视准邮品的设计、印制工作。玉华宫、陈炉古镇、香山、照金等景区,应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带邮资的门票、明信片,便于游客收藏;门票可推出系列性产品,吸引人们收藏成套,让人们爱不释手,注意集藏;各景区还可以设计出一些风景邮戳,供游人们加盖、欣赏、收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今后的工作应重视休闲养生文化产业,要把设计、发行邮票、各类邮品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大力发展,让广大集邮爱好者把收藏、欣赏、研究邮票当作休闲养生的一项内容来体验,实现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和谐、繁荣发展的目标。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关于我市货运车辆推广应用
LNG清洁燃料的建议
杨 毅
LNG是液化天然气的英文简称,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清洁能源,具有经济、环保、安全、便于储存和运输等特点。从2003年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在公交车领域示范应用开始,国内以LNG为燃料的重型长车已在多个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一、推广应用LNG清洁燃料的理由和可行性
我市约有各类货运卡车9千多辆,按每辆车每天行驶400公里、每年行驶300天、平均耗油百公里40升计算,每辆货运车年消耗燃油4.8万升,折合40吨,全市货运卡车每年消耗燃油约在36万吨左右。据初略统计,我市燃油货运卡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已占总排放的50%,车辆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我市出租车已全面推广应用CNG(压缩天然气)燃料,但CNG是一种气体状态,存储体积大、压力大,造成车辆行驶里程短(加一次气仅可行驶100-200公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LNG作为汽车用燃料和汽油、柴油作为汽车用燃料相比较,LNG汽车的有害排放降低约85%左右,综合碳排放降低约95%左右,能耗成本降低约30%左右,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作为天然气相比,在行驶里程上较CNG汽车远得多,一次充气的行驶里程在300-800公里,并可扩展到1500公里,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随着2012年王家河工业园区LNG储备库及加注站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市启动LNG应用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市政府也将这一项目建设列入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之列,展示了我市领导对LNG应用的高度重视,根据调研,LNG汽车装备技术已经成熟,国内陕汽、东风、北奔等多个厂家都有生产,也都有意向支持和做好铜川LNG货运车辆开发及更新;在对铜川100名卡车车主的调查中,有85名车主对LNG汽车感兴趣,表示我市一旦有LNG加注站,他们将尽快换成LNG卡车。
二、几点建议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在《铜川日报》、铜川电台开辟专栏,宣传货运车辆推广应用LNG清洁燃料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引导我市运输行业认清LNG汽车在未来几年所拥有的良好发展前景。
2、建议市政府制定我市LNG高效综合利用规划。按照我市货运车的运输特点,合理布局加注站的建设,并对来我市投资兴建LNG工厂、LNG加注站的企业从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出台我市推进LNG加注站建设的相关政策。
3、建议成立我市货运车辆推广应用LNG清洁燃料办公室,由一名市领导牵头,发改、国土、规划、环保、住建、安检、交通、消防、工商、税务、四创办等部门参加,按照示范、推广、全覆盖的步骤,稳步推进LNG燃料货运车在我市的运用。制定我市LNG推广使用工作方案,作为“气化铜川”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把我市列入全国液化天然气(LNG)汽车推广使用试点地市。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王家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关于破解铜川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思考
杨秀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短缺历来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所以,着眼铜川的长远发展,必须对有限而又宝贵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铜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市水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人均(276立方米)、亩均(218立方米)占有水资源量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的八分之一,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500 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二是降水分布不均。每年的7、8、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11月至来年2月仅占10-20%,形成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降水多以洪水径流方式流出境外。三是水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与经济社会的布局不协调。四是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防御水旱灾害任务重。
为了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境内水资源,积极规划建设新的水源工程。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及县城供水应急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龙潭水库及配水工程。尽早开工建设赵氏河、清峪河两个流域水资源连通工程以及孙家河水库、王家坪水库和雷家沟水库等水源工程,大力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加大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力度,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二是及早规划建设区外调水工程。根据有关规划预测,到2020年必须通过区外调水才能满足我市各行业的用水需求。有关规划中提出的远期调水方案主要是从泾河调水或从黄河调水。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开展方案论证等前期工作,力争将调水工程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划。
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农业上,结合我市实际,应充分发挥“小工程、大群体”的作用,利用集雨水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市委、市政府已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集雨节灌的决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增加投入,广泛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提高旱塬地区农田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工业上,结合我市煤炭、建材、电解铝、火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应大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工业企业优先使用中水资源。同时,未来工业的发展要调整产业布局,建立与水资源分布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分布体系,逐步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从节水规划、节水制度、节水宣传、节水投入等各方面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和落实节水目标责任制,将节水工作和目标任务纳入对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体系。
四是深化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改革。要继续探索和建立集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一体化的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对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外调入水、非常规水源等各类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配置。组建市水务集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水务投资良性运行机制。在有效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漆水河、沮河等主要河流河道内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是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护。要继续加强森林保护,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流域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对农作物要合理施肥用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恢复改善水环境;要加强对污染较为严重的酿造、果汁、化工和造纸等行业的集中整治,淘汰关停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企业,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
用科技支撑干果产业提质增效
张北社
一、基本情况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百万亩干杂果经济林的决定》以来,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干杂果经济林进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到目前总面积达到122万亩,其中核桃87万亩,花椒30万亩,柿子及其他5万亩。挂果面积44.71万亩,总产量2357.49万公斤,总产值41311.29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180元。有5.1万户农民参与了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参与面达到72.9%,大部分农户从中得到了实惠。
二、存在问题
我市干杂果经济林建设成效显著,但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营管理水平较差,效益较低。二是科技含量仍然偏低。全市干杂果经济林良种率只有42%,核桃良种率为29.5%。三是生产手段落后,大量繁重劳动全靠人力完成,生产成本高,净收益低。四是科技研究推广机构不健全,没有干杂果经济林技术研究、推广的专门机构,技术力量匮乏,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措施和设施设备跟不上,直接影响经营效益。六是营销网络尚未形成,产销衔接不紧密,营销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低。七是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创出自己响亮的名牌。八是新产品开发滞后,深加工能力较低。
三、意见建议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干杂果经济林建设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成功经验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果农加强果园管理,让现有的果园早产、稳产、高产,用增收的事实教育群众,自觉强化果园管理。
2、加强培训,提高管理能力。要加大培训林农的力度,送技术入户进园,带动群众开展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果农的经营能力。积极开展针对农民技术员和广大果农的技能培训活动,培养一大批干杂果管理乡土人才,形成“永不跳槽”的技术队伍。
3、积极推广深翻扩盘、科学施肥、整形修剪、嫁接改良、防治病虫五项技术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丰产栽培实用技术。
4、树立典型,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园。省林业厅先后出台了核桃、花椒标准综合体。要按照综合体技术要求,切实抓好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园、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建设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抓点示范,整体推进。要树典型、抓亮点、出经验、创品牌。通过典型示范,引导群众普及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5、健全机构,充实科技力量。建议在林业部门设立干杂果经济林技术研发、推广机构。选育适宜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着力解决抗晚霜冻、核桃修剪树体反应、稳产高产技术等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搞好病虫害的测报和预防工作,建立风险投保理赔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及自然灾害损失。
6、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各级财政对技术培训、示范园建设、嫁接改良、病虫害防治、灌溉设施、生产机具、新产品研发等进行适当补助,并纳入预算优先安排。各经营户应借鉴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积极引进机械化深翻改土、配方施肥、集雨窖灌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大专院校及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研发适合当地干果生产的自动化控制设备。
7、建立营销网络,实施名牌战略。构建互联网平台,定期发布产品信息,展示优质果品,进行网上交易,不断扩大铜川干杂果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鼓励有实力的果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开展果品选优,注册优果商标,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新产品,开发新领域,开拓新市场,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干杂果经济林产业。
8、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大力推行农户联保、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贷款,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加大对干杂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外埠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发展干杂果产业,引导土地合理流转,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干杂果产业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水利灌溉、防雹、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果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 市林业局副局长)
急需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民盟铜川市委员会
众所周知,在中小企业的初创阶段,“中小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反映难贷款”的现象严重存在。政府在积极协调,而银行面对巨额的存款也要寻找出路,并且对化解不良贷款的风险也有“难言之隐”。可以说,当前的融资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两难”问题。
一、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是贷款难的根本原因,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不高,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三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信用意识淡薄。这不仅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甚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的风险、成本和效率上。 一是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具有时间紧、次数多、额度小、风险高的特点,贷款的周转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商业银行面对这样一个经济成份多元化、遍布城乡、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复杂且缺乏研究的中小企业市场,难以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和把握,开拓这一市场,不仅要冒风险,还必须创新各种制度。 二是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要向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时间较长,难以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特点。三是目前许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对出现风险的责任人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由于信贷人员的风险承担与利益回报不相称,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不愿担风险。 四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少、实力相对较弱,其数量仍然偏少,而且由于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仍处于较弱的位置。 五是虽然建立一些中介机构,但是,由于有实力的大企业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中介服务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制定标准、增加收费项目,担保手续过于严格,加重了企业负担,迫使一部分小企业宁愿高息民间借贷,也不愿到银信部门获取贷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第一、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第二、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第四、遵循诚信原则,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二)建立配套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建立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担保体系和市场化的商业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联保、小额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担保问题。与此同时,要形成分散规避风险的机制。
第二,发展票据和贴现等银行中间业务。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开办信托、委托、担保、咨询、保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特别是票据和贴现业务,在条件成熟时,可对中小企业开办承兑汇票、信用证等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的票据贴现、再贴现提供方便。
第三、与经济的多层次相对应,金融机构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可以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另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发言人:王明霞 市政协委员 民盟铜川市委会副主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铜川市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文化,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来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市50%的经济量,50%的税收收入,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成为铜川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加速器”。然而,必须看到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有部分企业对文化建设具有盲目性。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在生产经营中“一言堂”,形成了所谓的“老板文化”或“旗手文化”;家族色彩浓厚,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经营者的家长制作风,独断专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弱化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团队优势无从发挥,从而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个企业的竞争短期靠产品和营销,中期靠品牌和战略,长期竞争靠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建设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素质好,形象和威望高,才能带出好的团队。对中小企业而言,规模小,员工少,管理社会化水平比较低,但仍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是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向员工言传身教,做企业先进文化理念的倡导者和行为表率,从而影响员工的理念和行为,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文化力、一种凝聚力。
2、创立学习型组织,以创新促进企业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时代。在中小企业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激发其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实现企业和员工在利益上的双赢。
3、树立“诚信”理念,塑造企业形象。“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信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其长盛不衰的生命线。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市难,其背后是信用难。而解决自身信用问题,就必须树立“诚信”理念,打造诚信文化,以信取人。所以,要有意识地培育企业“诚信”文化,不断提高企业信誉。
4、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律是保证。目前《中小企业促进法》虽然促使中小企业的地位在提高,但是法律效应还不大,可操作性不强,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实质性措施,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法规。同时,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中小企业的利益,尊重中小企业的地位,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发言人:彭金发 市政协常委 市工商联副主席)
挖掘铜川特色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铜川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铜川历史悠久,人文和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养生文化、红色文化、耀瓷文化、佛教文化等重点文化旅游品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效
一是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形成了以照金香山为中心的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铜川南部旅游板块和以玉华宫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帝王文化、休闲避暑、冰雪旅游等为特色的北部旅游板块。
二是文化旅游的形式载体有所创新。积极挖掘药王养生保健文化,打造大唐养生文化旅游创意园,大力举办“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彰显了铜川药王养生文化的魅力。
三是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划了11条旅游专线,星级酒店日渐增多,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具备。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低、小、散”。旅游景区档次较低,产业规模小,设施不健全,知名度不高。如药王休闲养生的旅游项目单一,产业链短,缺乏有效的整合。虽然现在以休闲养生为核心,但都是以简单初级的产品为主,文化休闲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等方面开发的较少,药王休闲养生的旅游产品拿不出、叫不响、留不住。目前游客基本是看一下景点就走,缺乏养生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品牌。
(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紧缺。目前缺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部门,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文化产业开发基金等市场化投资、融资平台尚未形成。策划、经营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军人物以及高素质导游和解说员等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产业投入不足,市场发育缓慢。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为依托,而市场要以项目投入为基础。我市文化旅游项目普遍存在地方财力优先,民间投资缺乏活力,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载体的建设,做到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丰富铜川旅游的内涵,提升铜川旅游的品位。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从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出台、落实优惠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每年解决几个问题,做几件事情,实实在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打造铜川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高地。作为一种“创意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可以与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订单式”专业,重点为铜川文化旅游培养产业需要的营销、创意、管理等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导游、解说员。
(四)发挥资源优势,加强载体建设,突出铜川文化旅游特色。我市有世界级佛教圣地玉华宫、耀州窑博物馆、佛教名山大香山寺、陈炉古镇、红色旅游照金香山景区。发挥好这些资源优势,重点是着力思路创新,增强传承创新活力,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拓宽视野,科学论证,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培育具有铜川特色、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二是“文商旅”相结合。商业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力。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着力推动文化旅游的市场化。三是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变铜川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发挥文化旅游对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
作为处于转型期的铜川,在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休闲养生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城市的竞争力,使铜川成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发言人:马聪 市政协委员 印台区玉华第一中小学副校长)
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
奋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政协铜川市王益区委员会
一、王益区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王益区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积极制定扶持政策、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等工作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城乡文化网络为主的“核心层”、以休闲娱乐、旅游、会展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文化用品、视听设备及工艺品等为主的“延伸层”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单位(含个体业主)240余家,从业人员 1500余人,总资产逾两亿元,2010年至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336.7万元、9343万元,占GDP比重分别为 1.59 %和 1.74 %。我区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区上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区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我区文化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设立了文化艺术专项基金,要求区财政每年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并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完成了矿工俱乐部、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的提升改造,为红旗文化街区的创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上千万3D影院、正大名都KTV以及丽天新视歌厅、星光大道KTV等文化娱乐项目均已开始运营;投资2000万元的孟家塬乡村旅游项目已完成了桃花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点项目的实施,为我区经济转型提速增添了活力,已成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三是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已经形成。其中广电项目基本达到城乡全覆盖,实现了城市居民有线电视有偿播放,39个行政村免费安装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体育项目完成了31个行政村、8个社区的健身场地及器材的建设配送。为21个社区不同程度地配备了电脑、电视、资源共享设备以及锣鼓、乐器等文体设备。建起了39个农家书屋,配送上百万图书、光盘、期刊。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影剧院、俱乐部等文化单位为重点,常年开展面向我区群众的演艺活动、交流展示、辅导培训等群众文化工作,带动了区域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增多。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整合、调整结构、壮大规模、集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缺少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税收贡献率高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
三是缺乏理念新、懂经营、会管理、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
三、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我区应紧紧围绕宜居王益、养生副中心的城市建设目标,站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使我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宣传协调,逐步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发挥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硬支撑”作用。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奋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要继续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三)转变职能,强化管理,努力构建科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适时成立区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中心,配齐配强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队伍。制定《王益区文化产业发展远期规划》,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人才兴业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着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政协铜川市宜君县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的心声,也迎来了非公经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我国非公企业及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非公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税收贡献率达到4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从中小企业生存周期一项来看,日本和欧洲平均12.5年,美国8.2年,而我国仅为3.7年。从国内看,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南高北低、东快西慢。我省与外省比,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比东部浙江、江苏分别低24.5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比中西部重庆、四川、广西分别低12、6.8、3.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各省26位。就省内而言,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明显。据2010年监测数据,全省107个县(市、区)中,非公经济占比最高的眉县为70%,占比最低的洛川县仅为7.5%。全省83个县(市)中,占比最高的前10位平均比重为61.4%,占比最低的后10位平均比重仅为15%,县域非公经济份额不高,“小、低、散”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依然突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融资难成为制约和影响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二是对非公企业的培训教育、信息技术、维权咨询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三是非公企业总量少、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贡献率低。四是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商联人员编制少、办公经费紧、工作条件差,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我们一定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精神,着力破解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1、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发展平台。一是放宽准入领域。政府应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向国家允许的各个领域投资。二是鼓励和倡导全民创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广大群众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激情,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高品位、有特色的第三产业。三是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培育民间投资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股、入股各类企业和项目;大力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注重激活本地的民间资本,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
2、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强银企合作,积极鼓励各类银行、合作信用社、贷款担保机构为非公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企业自身要盘活现有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资金周转。二是设立并科学高效运作扶持资金。要逐年加大非公企业扶持资金预算,确保规范化运作。三是切实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加大投融资和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完善担保体系。
3、加强企业技改,全面提升生产力。当前我县非公企业产品结构问题突出。要坚持以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努力提升自身发展的整体水平。
4、建立全市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市政府主持、市工商联和中小企业局主办,各区县委、政府参加,各区县工商联轮流承办,主要通报并观摩全市各区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研究解决全市及各区县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5、加强区县工商联自身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省委12号文件和市委3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区县工商联自身建设,最大限度促进工商联在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使各级各地工商联真正成为“非公经济之家”。
亟需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下大力气
黄宏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这是对全国文化战线同仁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增强了我们做好文化传播事业的信心和力量。结合自己对铜川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考察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铜川应发展书画名城。铜川是中国书画师祖柳公权、范宽的故里,书画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层出不穷,各类书画协会组织健全,是我省开展书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书画名城得天独厚的先天和后天条件。我们只要深刻认识当地文化基本特色,下力气发掘自身优势,坚持不懈地抓上若干年,书画名城就会显现于世。建议设立柳公权、范宽书画研究院,举办国际性书画大展,把我市建成全国知名的书画展示、研究基地。
二、著名景区亟需筹拍电视专题片。我市文物古迹众多,照金、香山、玉华宫、药王山等旅游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品位很高。虽然用心打造多年,也算小有名气,但与大市场需求和大旅游的发展趋势比较,其知名度和知晓率还相差甚远,亟需抓紧拍摄一批电视专题片,以便广为播放、扩大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三、加快陈炉镇接待能力建设。陈炉镇是我省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又是耀州窑陶瓷文化活化石,还是非常罕见的原生态旅游胜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日渐增多。但陈炉镇至今尚无像样的酒店,“陶家乐”既少又不上档次,对外接待能力极差,与其身份地位极不相称。这一尴尬局面急待改变,否则,与名镇的声誉不符,也影响铜川的形象。建议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陶吧、农家乐,把传统的陶瓷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
四、“农家乐”应让农家文化“乐”起来。目前,我市“农家乐”数量不少,遍布城市周边,但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都只有农家屋、农家菜、农家饭,而无农家唱、农家玩、农家乐,与陕北、陕南等地的农家乐相比,既无音响,又无歌手,冷冷清清,实在无“乐”可言,使人兴趣大减。建议有关部门对“农家乐”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多增加娱乐项目,真正让农家乐乐起来,人气旺起来,效益好起来。
五、孟姜女故里应有看点。孟姜女是中国四大神话传说之一,她的故事主要发源地在铜川,孟家塬村是无可争议的孟姜女故里,既具有唯一性,又具有知名度。但目前故里没有孟姜女雕塑,未见一处可以观看的设施,而且村道窄、车难行,很不便于去,又没啥看头,使人总感到是一大缺憾。建议修复孟姜女故居,使游客对孟姜女传奇一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六、各基层文化站应有人活动。现在,我市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但基本上成为摆设,无人活动,不起作用。是选址不居中,还是组织管理缺位呢?既然花钱出力把文化站建成了,就应好好利用它,让它发挥社会效益。建议有关部门做一些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尽快改变基层文化站的现状。
七、应增加阳光广场文化氛围。市政府门前的阳光广场,是目前新区最大的群众休闲娱乐场地。暑期每天晚上至少聚集上千人,跳舞、唱歌、打球的人非常多,但传统文化展示不够,场地利用不够。建议增加孙思邈、柳公权、范宽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建设文化长廊,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八、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有热情,有潜力,但自身能力欠缺,面临困难不少。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关注、扶持,帮助它们健康持续发展,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 市民协主席)
繁荣民间艺术创作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田亚莉
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繁荣民间艺术创作,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对提高我市文化竞争力,促进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特色鲜明。我市地处陕北和关中的结合部,位于炎黄文化圈的中心地带,这里既有粗犷的陕北文化,又有浓郁的关中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孟姜女的传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我市广为流传。乡村一些关于农时、节令的谚语、一些民俗活动等内容丰富,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宜君的农民画和剪纸艺术,耀州的陶瓷和烙画艺术、市内一些地方的木雕、石雕以及面塑等民俗文化,影响深远,为外界所重视。
(二)民间艺术人才众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济济,仅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就有多人被评为国家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来,我市民间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各级民间艺术协会和民间艺术机构先后成立,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开展了大量活动,使民间艺术成为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就拿我们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来说,仅剪纸一项,就发展带动从业人员1300多人,培养剪纸专业户30余家,研发出各类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剪纸艺术作品4500余件(套),产值达6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全县剪纸艺术事业的发展。
(三)艺术创作成果丰硕,艺术作品颇有影响。以民间剪纸艺术、农民画为代表的我市民间文化艺术空前活跃。田亚莉、王秀清、孟润凤、王改银、王哲等艺术新作不断,先后有270余幅作品进京参展,《春耕》、《牧羊》、《老鼠吃葡萄》等57副作品曾在美国、挪威和法国等国家展出。以市民协主席黄宏显为首的民间艺术家们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创作和表演艺术作品,深受群众欢迎。
二、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文化不比实体经济,本来就是个难做的产业,而要把以家庭作坊为主体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做好,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在社会上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个人行为,怎么做由艺人自己决定,不必要去过问和支助;有的认为民间文化艺术对地方经济贡献份额渺小,其发展不发展关系不大,等等。这些消极和错误的认识,严重挫伤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积极性。
二是对民间文化艺术在工作上扶持不够。近年来,尽管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繁荣包括民间文化艺术在内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和措施,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加之历史上对文化事业欠账太多,有些措施在落实上还不够得力,从实际效果看也不够好。具体地讲,一是活动设施发展滞后,全市范围内基本没有象样的设施;二是专业团队发展比较缓慢,目前许多区县的文化站没有从事民间艺术的专干,民间文化艺术大多是散兵游勇式个体作坊作业,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链;三是有些艺术家年事已高,事业无人继承,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四是财政支持不大。许多民间艺人有技术没实力,收入偏低,健康和生活没有保障,影响他们的创作和发展;有些展览交流活动费用都是艺人自己掏钱,虽然他们获得了大奖,为铜川赢得了荣誉,可自己却背上了经济包袱。
3、对民间文化艺术在宣传上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较快,成果显著,但对外宣传却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包装和推广不到位,使许多具有资源优势的产品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对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1、增强共识,统筹规划,切实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要把繁荣和发展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我市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制定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库,完善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对民间艺术工作者进行培训,解决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加强民间文化艺术队伍建设,适当拿出一些资金、项目和配套设施,采用帮助民间艺术工作者缴纳“三金”等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设立民间艺术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艺术家积极创作研发,多出好作品。通过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民间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2、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一是围绕文化传承,科研创新,全力实施民间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产品的研发,组成民间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公司,形成科技化专业化生产机制,走出一条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新路子。二是搞好行业协作,加强与旅游景点、宾馆饭店、购物超市的联系与合作,设立更多网络直销、代销点,拓展销售市场。三是在新区建设“铜川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全面展示正宗的、高品位、高质量和丰富多彩的铜川民间艺术精品,使其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展示民间文化艺术成果的平台。四是积极引导,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和艺术家共同出资的模式,规划建设大规模综合性的铜川市乡土文化艺术一条街,使之成为文化旅游、民间艺术基地。
3、打造品牌,提升品位,树立铜川民间文化艺术新形象。深入挖掘铜川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各类民间文艺作品。越是民俗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打造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铜川民间艺术品牌,提升我市文化品位。
4、精心组织,加强宣传,扩大铜川民间文化艺术影响力。积极宣传好药王养生、彭祖养生、孟姜女传说故事、耀瓷手工艺、民间剪纸、农民画等我市具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优势资源,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组织艺术人才参加各级各类民间艺术交流和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民间艺术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言人:市政协常委 宜君县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
对耀州区花椒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赵 伟?
近年来耀州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果业富民”战略,突出抓好以核桃、花椒、柿子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干杂果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全区花椒挂果面积10万亩,主要分布在孙塬、小丘、关庄寺沟、董河、淹池等地,2012年产量3000吨,产值1.2亿。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随着花椒市场的逐渐饱和,花椒产业发展严重受限,椒农收入逐步降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比较收益渐失重要地位
耀州花椒面临农资成本上升、采椒费用增加、市场价格偏低的困境,比较收益连年下降。毛椒去年农民出售价每市斤20元,今年每市斤15元,仅采椒人工费用一项10元,成本高利润低,直接导致椒农积极性受挫。
2、种植面积呈萎缩态势
据分析,只要花椒价格跌破每斤15元的警戒线,就会出现放弃耕种甚至刨树毁园的现象;其次,在一些老种植区,花椒栽培管理技术滞后,出现树势老化,单产下滑,品质下降的情况,也间接造成花椒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乏力
耀州区花椒多以散货形式销售,产品附加值低,难以经受市场的冲击。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商标品牌”更是缺乏。
4、花椒销售渐成买方市场
耀州区目前没有花椒专业市场,花椒销售零散分布,没有集中成市,规模上不去,吸引不来大的客商,造成环节多、价格乱、成本高的局面。
5、即将面临质量认证危机
目前,由于部分椒农缺乏食品安全认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施用化肥和高毒性甚至是违禁的农药,导致花椒的化肥、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对策和建议
(一)创建特色知名品牌,打造龙头示范企业。
做为政府部门主要是指导和引领产业做到以下几点:
1、成立专业合作总社或花椒产业公司,在政府引导下以公司名义“申报2013年铜川市优质品牌”证书,提高耀州花椒产品在全市、全省的知名度;
2、由区政府出面成立“耀州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办公室”,并拨出专款,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耀州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保护和提高耀州花椒的知名度和品牌力度;
3、指导、带领椒农开展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申报“耀州花椒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二)注重市场组建整合,拓宽营销物流渠道。
1、要完善花椒专业交易市场功能和市场管理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秩序,提高服务质量。2、要建立花椒交易专业市场,集交易、仓储、加工、信息交流、运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格局。3、要抓好直销窗口建设,积极组织花椒经销商与外地椒商联手运作,在全国各大城市、调味品市场挂牌设立直销点、专卖点,入驻西安、重庆、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大型连锁超市,形成稳固的直销网络。4、要加强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促进花椒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放宽放活政策,营造开发环境。
市、区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花椒产业发展。在用地、税收、水利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放宽政策,简化办理手续。林业、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放上统筹安排,从优照顾花椒产业项目,重点保证花椒产业开发所需资金,要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
?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民革耀州区支委会主委)
关于做好项目建设用地征迁工作的几点建议
刘利军
为了缓解包茂高速公路黄陵——铜川——西安区段交通流量剧增、事故频发、堵车现象严重的矛盾,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西安——铜川——黄陵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2011年,西安至铜川新区已建成通车,铜川新区至宜君(黄陵界)全长100余公里的建设项目也全面开工。目前,铜川新区至印台区共交付建设用地5400余亩,印台至宜君4000多亩建设用地正在交付中,没有发生因建设征用土地量大面广而引发农民群众上访、阻工事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多次肯定和好评。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建设项目日益增多,随着项目建设征用土地数量的加大,被征迁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引发的征迁矛盾集中,上访事件频发。为了有效的保证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化解征迁矛盾,破解征迁难题。
一、必须充分运用好国家现有的土地政策
项目征地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和前提,建设单位在前期选址做前期工可研报告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征地、减少拆迁移民安置。对于确需征地拆迁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充分分析评价征地拆迁补偿方案,拿出合理的、符合当地民生、民情的补偿标准和办法,保证被征地农民、被拆迁居民以及受影响人群 “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规定执行;对于整体搬迁的村庄,创立省、市共建机制,由区县政府解决宅基地,项目单位解决宅基地的“三通一平”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对被征迁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解决被征迁户的后顾之忧。特别在支付农民搬迁费用上,考虑到农民搬迁杂物多的实际,一次性支付高于城镇居民的搬迁标准,达到群众的满意。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应足额概算,将补偿费用充足纳入工程预审;要在土地和财产被征用之前依法、足额、及时支付补偿费。
二、必须政策性、灵活性相结合,公平公正补偿,保证征迁工作顺利有序
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作为核算补偿费用的依据;人民群众不患寡而患不均,同地同价,所有受项目影响而损失所拥有财产者,均应公平、公正,要有同等权利得到补偿和安置。坚持政策,坚持原则,走群众路线,争取大多数群众理解,不能厚此薄彼。同时,还要关注项目区域内经济能力脆弱的人口,包括孤老人口、残疾人口、女户主家庭和贫困家庭,应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培训和物质支持。做到既要维护公共利益,又要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项目投资建设中矛盾容易集中爆发的重要环节。建设项目要做到以人为本、依法征地、和谐拆迁、合理补偿。对于个别无理取闹,漫天要价的群众,我们在讲清政策的同时,建议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三、必须加大政策宣传、舆论引导,服务征地拆迁工作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优势,大力宣传报道项目建设的意义、征迁的政策标准,,让百姓熟知,让市民熟知,让所有参建者及沿线群众熟知为征迁工作做好开路先锋。
每一位征迁人员都要熟读政策,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核算出地面附着物、房屋、林地、青苗等补偿金额,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及时解决被征迁户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使被征迁户达到心服口服、基本满意。同时制定出奖励机制,提出征迁时限要求,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加快征迁进度。
四、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必须配合征迁工作
每个项目施工单位都要在保证正常施工的同时,帮助当地群众完善生产生活道路设施,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等细节工作,做几件惠及百姓的民生辅助工程。积极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整合、规范加入施工队伍,利用当地的车辆、机械参与运输原材料,要让群众感到支持项目建设就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就是支持带动群众致富。要让群众积极投入到项目建设环境保障中去。做到以情感人,配合征迁工作搞好服务,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 铜川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加强北市区畅通工程建设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民进铜川市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民生工程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南市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北市区的改造力度也同时加大,使老百姓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需要提升。如北市区支道路建设问题。
通畅工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民进市委会组织人员对我市道路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我市南市区路网建设基础较好,主干道路纵横交错,且分布合理,无论路面宽度,还是道路平整度,都比较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北市区与南市区相比就明显有差距,有许多支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路况极差,给老百姓出行造成很大困难。如印台区铝厂沟、铝厂沟口经煤台至北关大桥,王益区大同桥至殡仪馆、王益居民点、史家河、老科沟、虎头山、育才路、光明巷、老虎沟等13支道路况很差,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此,希望政府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列入城市建设管理计划,予以解决。建议:
一、加大道路修缮资金投入。把“多解民生之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方便百姓出行”为着眼点,在正常预算基础上增加辖区内破损道路维修的必须资金,做到路坏有钱修。
二、严把道路建设质量关。在受损路面维修时,要招标有道路建设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施工,完善监督和验收程序,与监理部门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严把质量关,确保道路维修质量。
三、加强道路依法监管力度。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我市各条道路加强监管力度,对没有监管的“盲区”要投入监管力量,完善监管措施,坚决杜绝超载车辆通行,以免损坏路面,确保道路良性使用。
四、完善道路日常养护制度。要想使道路寿命延长,就必须加强日常养护,在道路出现小范围破损时及时修缮。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到每条路平时有人管,路好有人养,路损有人修,实现各条道路的顺畅通行,从而更好地提升铜川城市形象和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对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建议
政协铜川市教文卫体委员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科学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八大项目,着力打造铜川特色文化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创作活动日益活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彰显。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高度重视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为更好发展我市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新繁荣,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倡导全民读书活动,打造“书香铜川”。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一年一月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围绕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开展为期一月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采取促读、教读、引读、比读、奖读等多种方式,使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网络,促进全体市民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形成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要把“全民读书月”活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媒体宣传促动、领导示范带动,深化读书活动,增强活动效果,不断提高全体市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切实达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
2、坚持文化惠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中省文化扶持资金,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更好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对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场地和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在建设时既要保证一定数量,又要注重质量和社会效益,确保设计科学、建设标准、空间充分、利用率高、群众满意。要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片区、市艺术馆、体育场、影剧院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合理布点、方便群众,并逐步提高管理人员待遇,定期进行图书更新,不断提高图书利用率。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予以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3、坚持文化富民,开发文化资源,壮大文化产业,促进转型发展。要立足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与旅游、人才与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照金景区成功运作经验,依托专业团队,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对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等景区进行高标准、深层次、全方位规划设计开发,加大实施重大旅游文化项目力度,推出一批旅游文化精品,进一步打造铜川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耀瓷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响亮品牌。加大对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特别是对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文化产业要重点发展,尽快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效益的骨干文化企业。大力开展文化招商,进一步完善我市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团,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市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快富的重要支撑。
4、坚持文化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培养引进人才,创作文化精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我市文化发展繁荣。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把文化工作重点转到推动文化政策贯彻执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将文化综合执法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二是创新人才政策。抓紧制定出台文化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争取引进一批文化创意设计、策划开发、生产管理、中介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对编导、舞美等专业性特殊人才,要灵活政策,放宽条件,提高待遇,确保招得来留得住。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三是创新精品力作。鼓励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围绕我市孙思邈药王文化、照金红色文化、香山玉华宫佛教文化、耀州窑青瓷文化、柳公权范宽书画文化以及孟姜女传说、民间剪纸、宜君农民画等丰富厚重、不可复制、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力争推出能充分彰显我市文化特色、更多更好更有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精品力作。四是创新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同文化资源相似、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方式,借力发展、借势而上,力争形成南有瑞金北有照金、南有景德镇北有陈炉镇、南有普陀山北有玉华宫的舆论共识,进一步提高我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