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4-10-30 09:29:55来源:编辑:浏览: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市政协聚焦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确定为今年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8月份,市政协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深入新区牛村、宜君县东湖村等13个村组进行实地调研。9月份,调研组带着问题赴延安市黄龙县和宜川县、浙江省杭州市和台州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认真扎实准备的基础上,于10月14日召开市政协十五届十四次常务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议政性协商,形成了思想共识,提出了工作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乡村全面振兴补短强弱、守底强基、城乡融合、价值转化的长期性任务抓紧抓实,取得重要进展,工作呈现多方面显著特点。一是思路清。坚持抓示范、抓落实、抓提升,梯次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高效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有效推动乡村风貌提质、乡村建设提档、乡村产业提级、农民收入提升、乡村治理提效“五大行动”落实。二是措施实。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千万工程”推进工作专班,细化分解任务,逐区县召开“四讲四比”调研推进会,市县镇村四级联动,行业领域部门协同,通过区县和镇村自检自评、市级点评,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三是特色美。坚持走“塑形铸魂并重、内外兼修为美”的铜川乡村振兴之路,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乡村建设各具特色。四是成效大。彰显秦风铜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蹄疾步稳、稳中有进。

  二、存在问题

  (一)村庄规划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区(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相对滞后,全市2024年需编制规划的50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2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未编制完成。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村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方面与规划结合不够。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融合不够,指导性不强。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进村(组)到户尚有“卡点”和“堵点”,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数字技术服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户改厕使用率和村庄亮化绿化水平还不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个别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优质资源下沉不足。

  (三)乡村产业提级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体系还不健全、融合度偏低,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竞争力不强。在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三张自主创新名片优势,培塑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农业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掘,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升空间较大。

  (四)农村要素保障流动有待进一步畅通。建设彰显秦风铜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形成。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等各类要素流通还不通畅。基层组织带头人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与乡村发展需求匹配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供给不够、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因地制宜经验,助推乡村设施建设向美而行。一是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学习借鉴浙江省温岭市东海村利用地域优势和村落布局规划村庄建设的经验做法,根据我市城郊结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其它类5种不同村庄类型,突出乡村特色,以“文化定桩”,把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与乡村空间设计“嫁接”起来,防止“千村一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政府领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村民和集体组织全程参与的规划保障机制,推动“多规合一”,优化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乡村产业、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发展赋能。二是统筹推进乡村设施建设。推进省级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全面提升乡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电商、冷链物流、数字化综合信息平台向乡村延伸覆盖,提高乡村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发挥我市“生物质技术”对秸秆、残膜、畜禽粪污等集中处理技术优势,探索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结合卫生示范巷道打造、“五美庭院”创建等工作,推进户改厕和村庄亮化绿化工程,让乡村环境更优更美。三是创新实施可持续性建管机制。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零散建设用地的统筹整合,探索“点状供地”机制,重点保障乡村基础设施用地和项目用地。实施旧宅基地清理、整治和整合,盘活利用。完善基础设施管护职责、管护标准、管护人员培训等制度,设立乡村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推广现代化智能管护技术。创新开展受益群众日常网格化管护、有技能群众承包管护、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社会化管护相结合的管护方式,提高管护质效。

  (二)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共建共享经验,助推乡村建设和合共生。一是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借助金融科技的支持,通过培育创投和耐心资本更好链接科技创新和乡村产业创新,以我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创新农业农村设施投融资机制,推动政府投资和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协同联动投入,统筹各方资源为和美乡村建设精准“输血”,从而形成乡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抢抓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机遇,学习借鉴浙江省杭州市梅林村统筹周边教育、养老、公园、超市等资源打造“一刻钟公共服务圈”的先进经验,盘活我市优质资源,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尊重群众意愿,规范“撤点并校”工作,办好乡村家门口学校。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文化活动以及残疾人帮扶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村养老、法律、就业、文化、助残等多方面服务,提高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三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主要手段,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学习借鉴西安市阎良区“大事严议、小事巧议、要事精议、急事快议”的“闾阎良议”的议事协商先进做法,促进基层群众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和乡村法律援助服务点建设,打通乡村法律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乡村文明建设,挖掘提炼“王玉理工作室”“小成说事室”等矛盾化解经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快乡镇网上政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便民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三)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创新驱动经验,助推乡村产业联农同增。一是延伸壮大产业链条。聚焦果业、畜牧渔业、中药材和食用菌4个产业链,抓苗木繁育和生态果园,抓肉牛生猪蛋鸡等产业链建设,抓黄芩、丹参等大宗药材种植,抓食用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构建主业突出、多元支撑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健全完善“以大带小、以小托大、上下游融通”的企业培育和成长加速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作用,推进“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二是培塑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我市全国独有的铜麦系列、青砧苗木、生物质营养液肥三张自主创新名片和全省首个黄芩新品种“耀芩1号”科研成果优势,整合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等各方力量,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融合的多元化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我市科研成果示范展示基地,释放科研外溢效应,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硬核。抢抓全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发展机遇,加快“中国根”苹果青砧苗木推广与开发利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青砧果树展示基地,努力将铜川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青砧苗木繁育中心,为全省千亿级苹果产业、新疆乃至中亚国家提供优质苹果种苗保障。三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建设铜川碳汇农业先行示范区,答好生态价值转换的加分题。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按照“减化肥、减农药、增效益”原则,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品质化方向发展。以提升龙头企业生态品牌培育能力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充分挖掘生态低碳农产品特色优势,制定产品生产标准,打造有影响力的“铜字号”生态产品品牌,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借鉴浙江“千万工程”产业发展经验,加强农业、文旅部门协作,梳理我市农村旅游资源,以西北唯一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探索村企合作、联村共建、跨镇联盟等模式,整合“农业+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建设完善一批精品民宿、特色餐饮、中医康养体验、非遗文化小院、露营基地等,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动农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村。

  (四)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强基固本经验,助推乡村振兴同心共筑。一是党建领航聚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发挥资源积聚效应,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固根本、强产业、优治理,充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不断加强阵地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等,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在乡村振兴中亮身份、作表率,示范引领身边群众。探索优秀年轻干部扎根乡村干事创业和有乡村情怀的老同志服务乡村做贡献的激励机制,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强化“头雁”效应。二是在“引、育、留、用”人才上出实招。通过全职引进、兼职聘用、专业技术联合攻关等形式,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学习浙江省临海市岙底罗村“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念乡人”这五类人才的共育共创经验,在项目支持、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瞄准一二三产融合、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品牌化营销等方面,通过专题培训、实操演练等方式,培养新农人群体和乡村复合型人才。优化乡村人才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协调解决乡村人才在发展中土地流转、项目申报等方面难题,对乡村先进人才表彰奖励,营造爱才敬才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具有完备人才信息的“人才库”,支持云端人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搭建平台、结对帮扶、技术承包等形式,用实效实绩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为共谱秦风铜韵美丽宜居乡村新篇章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