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08-29 10:04:46来源:编辑:浏览:
按照《政协铜川市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份以来,市政协聚焦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成立调研组,围绕“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议题深入耀州区永安路街道办东站社区、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王家河街办柿树沟社区、印台区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宜君县太安镇南塔村等区(县)、镇、村(社区)实地调研。通过实地察看、现场交流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整体情况。5月下旬,市政协社法资环委线上学习了榆林市、湖北省宜昌市和黄冈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经验做法,在认真扎实准备的基础上,近期,市政协组织召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双月协商座谈会,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协商交流,形成了思想共识,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范(试行)》等多项规范文件,对加强基层应急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抢险救援以及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了目标任务。投资890万元,以“聚合全域数据资源、协调贯通指挥调度网络”为手段,持续深化市应急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市38个乡镇(街道)、2个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应急办,形成了“2+2+N”模式 (即每个乡镇(街道)有2名专职、2名兼职工作人员、N名网格员)。拥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总数780人,在册专(兼)职人员 6711人,并将120个“应急轻骑兵”队伍纳入网格化管理,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2022年,我市被省应急管理厅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试点城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成效凸显。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应急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不足、流动性大,排查手段单一,动态风险评估不足,风险排查治理不准不深。二是基层对灾害风险和新生演变的安全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科普宣传覆盖窄、内容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风险认知和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二)基层应急处突能力亟需加强。一是存在“墙上预案”“抽屉预案”现象,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多采用预设脚本的“桌面推演”,脱离实战。二是基层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低、装备滞后,应急处突存在“不会救、不敢救”的情况。加之物资储备与救助机制不健全,全链条处置响应能力欠缺。
(三)基层应急保障支撑体系薄弱。一是基层应急管理资源和能力呈“倒三角”形态,综合协调任务重,信息化建设滞后。二是基层应急人员大多为兼职,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养不高,且缺乏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三是物资储备方式和类别单一,市级物资信息化平台还未建立,统一采购调拨机制不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筑牢全民安全防护屏障。一是做实隐患排查治理。整合基层信息员资源,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覆盖,开展分级培训,确保灾情及时准确报送。鼓励群众参与隐患排查,借鉴企业“吹哨人”制度,构建“排查—举报—审核—奖励”全流程风险隐患排查在线应用,形成全民参与治理新机制。二是强化智能监测预警。依托现代科学技术,集成地质灾害点、物资储备等关键信息,绘制风险防控“一张图”,构建四级联动监管网络,拓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智能监测设备的配置和操作培训,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三是深化科普宣传与全民防灾。利用流动宣传车、农村广播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宣传教育,普及安全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鼓励群众担任安全宣传志愿者,积极报告风险隐患,营造全社会共同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预案演练与实战能力,增强应急处置响应效能。一是推进预案实战化与演练实效化。市、县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指导基层单位,基于本地风险特征和人口分布,编制和动态修订简明易懂、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以预警响应、转移避险、自救互救为重点的综合演练。建立健全演练评估机制,检验响应速度、协同效率和预案可行性,持续优化处置流程。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与应急装备建设。突出火灾扑救、医疗急救、逃生避险等核心技能,开展覆盖基层干部和救援人员的实操轮训,力争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优化“县—乡—村—家庭”四级物资储备体系,明确各级储备重点,完善物资轮换和临期预警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标识管理。三是强化预警发布与次生灾害防控。乡镇(街道)在上级的指导下,在突发事件初期第一时间迅速开展先期转移避险、自救互救、启用避难场所等工作。加强次生灾害风险评估和实时排查,设置警示标识,落实紧急处置措施。将心理援助纳入应急体系,建立专业心理救援队伍,及时介入灾后心理干预。
(三)优化队伍建设与资源保障,夯实基层应急工作基础。一是健全“防救衔接、条块结合”责任链条。明确部门职责,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1+N”责任体系,推动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重点领域责任落实。整合现有风险隐患排查系统,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推广耀州区董家河镇智慧应急模式,依托物联网、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加快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二是建强专兼结合的救援力量。市、县两级根据人口、经济与灾害特点科学配置力量,强化重点乡镇(街道)专职队伍,将社会应急力量纳入全市应急体系规划,完善应急志愿者网络,落实人员专属保险,推动“综合+专业+社会”多元力量融合和资源下沉。整合基层派出所、卫生院、企业及民兵等组建常备队伍,开展差异化培训和联训联演,提升现场处置能力。推动基层与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构建“15分钟应急支援圈”,提升协同响应效能。三是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建设市级物资信息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物资实时可查与智能预警,完善应急物资统一采购、储备、更新、调拨协调机制,确保应急物资遇到急事拉得出、用得上、始终处于良好战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