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促进我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5-09-01 10:08:58来源:编辑:浏览:

  按照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6月17日,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利用中心(花月荟)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采取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现场协商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协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非遗保护传承情况。一是底子清,保护传承规范有序。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18项、市级101项、区县级112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3人、市级传承人113人、区县级82人。二是活态化,保护传承亮点纷呈。建成市级非遗保护中心1个、非遗展馆1个,非遗传承开发利用中心1个;区县级非遗展馆6个;各类非遗传习所近200个。通过丰富多彩的传习活动,让非遗活起来,展现非遗魅力。三是数字化,保护传承科技赋能。建成铜川特色民间文化与铜川非遗2个数字资源库,开发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药王山庙会三维体验式APP,以动画呈现和互动体验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

  (二)非遗赋能文旅情况。一是发挥非遗优势,将耀州窑陶瓷烧制、宜君剪纸、耀州泥塑、王益金属手工錾雕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我市《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单》,精准助力其规模化传承、产业化发展。二是发挥集群效应,在陈炉镇传统制瓷产业基础上,着力打造耀州窑文化基地和耀州区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等,推动耀瓷烧制技艺项目产业化发展。三是深挖非遗资源,创排非遗舞蹈《釉见青花》《秦韵东方》《打连钱》等参加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嘉年华“一路同心”惠民巡演,在国际舞台展示铜川非遗魅力。四是实行“非遗+”,在药王山景区等嵌入非遗民俗体验式旅游项目,推出非遗精品路线,加强非遗项目在各类旅游平台展示,以非遗丰富和延伸文旅服务链和产业链。五是探索非遗研学,旅行社组织游客现场体验宜君剪纸、耀州窝窝面等非遗制作技艺,面向省内外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展耀瓷烧制技艺研学游,进一步提升铜川文旅影响力。六是以民俗古会为载体,举办铜川非遗大集等,汇聚非遗美食和文创,带动文旅消费。同时,连续三年举办陕西省关中五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三)政策措施保障情况。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加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培育工作。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36个,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22人,推荐33个项目申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三是加强非遗资金投入保障。投资700余万元建成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争取中省市各级非遗保护传承补助资金200余万元,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一是非遗资源活化利用不够,重点特色非遗资源保护传承利用项目不多,包装、宣传还不够到位,具有铜川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品牌还没有打响。二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创新不够、形式和手法单一、展示展演等方法落后,与新理念、新技术等结合不够紧密,非遗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多以图片、实物展示,缺少能够反映传统技艺的沉浸体验式展陈等。

  (二)非遗文化产业方面。一是我市非遗文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体量偏小,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耀瓷烧制技艺企业多以小型作坊居多,骨干企业较少。剪纸、农民画、泥塑、面塑、刺绣及金属手工錾雕等多为零散非遗文化小院、手工作坊等,带动力差,竞争力弱。二是市场转化效率较低,部分非遗项目未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产业化程度不高。三是非遗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信息技术、旅游等深度融合不够,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技术、资金等强力支持,非遗产业化发展活力不足。

  (三)非遗人才队伍方面。一是保护传承后继乏人。非遗传承仍以口传心授方式为主,现代化传播手段运用不足。传承人队伍老龄化日趋严重,部分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传承谱系出现断层。如,“印台糖画”“耀州泥塑”“耀州火亭子”等项目传承人仅有2-3人。二是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匮乏。市群艺馆加挂市非遗保护中心牌子,有工作人员3人。耀州区文化馆加挂区非遗保护中心牌子,无专职工作人员,其他区县均无机构和人员。保护机制不健全,基层从事非遗研究专业人才不足,不利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聚力标识打造。一是‌聚焦药王山庙会、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和宜君剪纸、王益义兴燎疳、耀州火亭子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铜川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依托药王山、陈炉古镇和耀州窑文化基地等打造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推动非遗高质量保护传承发展。二是充分运用VR/AR等技术,开发非遗代表性项目三维体验和‌非遗技艺教学APP‌,动态还原耀瓷烧制、宜君剪纸等非遗核心技艺流程,开发可操作的虚拟技艺工坊,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同时,提升非遗场馆‌‌科技展陈水平,实现非遗项目多维互动展示,打破传统展陈实物静态局限。三是完善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将省市两级非遗项目纳入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与铜川旅游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同时,运用‌非遗地图导航等‌,实时推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工作室、体验点及活动日程等,做到线上线下非遗资源共享。四是加大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和产业化传承。整合、开发和利用现有非遗项目,对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文创产品等开发活化利用;将濒危项目列出保护名录,逐一开展保护性抢救工作,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塑产业强动力。一是加强非遗文化产业培育。结合我市非遗资源优势,采取‌“链主引领+集群发展”模式,‌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非遗‌骨干企业,整合小型非遗工坊等资源,形成“非遗龙头企业+非遗合作社+非遗传承人”产业链,加强产业主体培育。二是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品牌。优化整合非遗文化资源,合力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体验式的非遗文创产品和服务,‌打造非遗品牌。三是加强非遗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园区集群效应,围绕我市特色非遗文化,推动零散非遗工坊集聚发展,‌‌科技赋能传统工艺升级,做大做强非遗文化产业,形成综合竞争力。四是‌深化“非遗+”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将非遗融入景区、集市、学校、社区等多元场景,推广沉浸式情景展演展示,推动非遗与旅游、研学、演艺、电竞等跨界联动,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研学线路等,设立非遗工坊展销点位、非遗技艺擂台等,将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等非遗元素植入文化活动,通过动态展演等吸引游客体验消费,打造“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文旅融合新业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创新增活力。一是培养优秀本土人才,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做好非遗人才专业培训。二是积极扩大传承人队伍,在日常传习传承活动中巩固发展本土人才队伍。同时,发挥本土人才名师效应,为非遗保护中心等聘请本土专家担任非遗工作学术顾问、培训讲师等,加强基层非遗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三是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加快区县非遗保护中心建设和人才储备,做到非遗保护传承有专人负责,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形成合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