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推动铜川优势产业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5-09-30 10:10:00来源:编辑:浏览:

  铜川是西安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是铜川融入全省产业布局、参与都市圈产业分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市政协聚焦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推动我市优势产业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确定为今年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通过深入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情况、学习外地经验,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于9月11日召开市政协十五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专题议政性协商,形成了思想共识,提出了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形成专题报告,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抓西安都市圈发展战略机遇,立足“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定位,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深化分工协作,大力推进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及相关组团务实合作,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劲头强劲,链条协作水平显著提升,共建共享体系日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成立西安都市圈耀州组团工作专班,全面落实《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协同四市一区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印发了《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工作方案》,编制产业链地图,建立市场监管、资源规划、文旅等协作机制。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推动传统煤矿改造升级,玉华矿、柴家沟等煤矿先后完成智能化矿井建设。统筹发展新能源电站建设,中能建350兆瓦空气储能、康佳独立化学储能等项目开工建设。延链补链发展装配式建材产业,先后建成杰达装配式建筑、天成保温材料等项目,形成基础材料、PC构件、外墙装饰等全链条生产能力。

  (三)先进制造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先后实施鑫材鼎速、广成宏美、陕有色铝基新材料等一揽子项目,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铝材加工聚集区。建成轻量化零部件、绿色铸造等4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被确定为陕西商用车(重卡)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支点城市。

  (四)特色新兴产业错位突破发展。光电子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纳入全省光子产业“一核两翼”总体布局,落户企业30余家。航天科技六院165所试验中心等项目落地,被纳入全省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推出红色记忆游、自然康养游等23条文旅康养精品线路,照金干部学院成为都市圈红色教育高地。

  (五)协调发展要素保障持续完善。西延高铁铜川段全线贯通,G6522延西高速改扩建加快推进。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加快建设,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入驻科创企业18家,成为地市标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3%,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等公共服务实现跨区域通办。

  二、存在问题

  (一)区域协同机制仍需深化。跨行政区协作不畅,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等规划衔接存在障碍,产业布局存在同质竞争现象。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经济统计分成等机制不成熟,基础设施成本分担、环保协同等制度性壁垒未打破。西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四市一区产业布局尚未形成明显分工与协作,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

  (二)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升。产业链层级偏低,铝基新材料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汽车零部件以传统铸造类为主。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新能源装机容量仅占全省2.79%,铝基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缺乏千亿级龙头企业。农业品牌认知度低,孟家原桃、宜君核桃等地理标志产品在西安市场份额不足5%。文旅融合深度不够,“药王”、耀瓷等文化资源未形成IP效应,康养服务标准与西安医疗机构衔接不畅。

  (三)创新驱动能力亟待加强。秦创原“政产学研金介云”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滞后,缺乏常态化技术攻关机制,产学研转化效率不高。核心技术存在短板,高端铝材研发能力不足,汽车零部件产品难以进入比亚迪、陕汽高端供应链。

  (四)要素配置与共享存在壁垒。人才结构性短缺,铝基、光电子等产业高端研发人才短缺,西安高校人才下沉机制不健全。交通物流制约明显,公铁联运便利度不够,市域内缺少一级批发市场,零担物流成本偏高。现有电网调节能力不强,“十四五”期间规划的11条外送通道,预计至年底仅20%投运。

  三、意见建议

  (一)完善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顶层设计衔接。完善党委研究融入西安都市圈发展工作机制,建立战略规划、政策举措、决策部署的堵点问题定期会商制度,形成“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协作格局。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交通设施建设等规划与西安都市圈一体化规划精准对接,重点谋划实施一批如延西高速改扩建、咸铜铁路轨道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突破市域界限的重大项目。深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严格执行《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建立产业对接、项目协调的专题会商机制和落实情况“回头看”制度。围绕铝基新材料、汽车配套、光电子等重点产业链群,加强与西安在产业分工、技术协作、市场互通等领域的协同,推动形成“密切关联又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健全协作机制。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经济统计分成制度,完善配套政策,打破市场分割,促进技术、信息等要素充分流动。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建立西安—铜川跨区域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实现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异地通办,推动融资、土地、能源保障等政策协同。联合西安开展品牌打假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价格监测机制,打击恶意压价、串通投标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二)深化产业协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西安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铝材配套,聚焦“新三样”、低空经济,发展高性能铝合金、精密零部件,推广绿电生产低碳铝,探索再生铝高效利用,降低碳足迹;将汽车零部件产业纳入“十五五”重点发展规划,布局乘用车一体化压铸、铝合金油箱等项目,加快王益区绿色表面处理基地建设,引进紧固件、内饰件企业,补齐电镀、精密加工短板;布局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发展低碳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支持水泥窑固废协同处置项目,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生产商混,创建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基地。培育光电子、新能源产业新优势。制定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与西安、咸阳形成错位发展,深化与西安高校战略合作,共建第三代半导体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推动柔性电路板、磷化铟、氮化镓等核心材料产业化,积极引入封装测试企业,推动“串链成网”;抢抓新能源产业机遇,布局光伏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发展光伏服务业,鼓励企业厂房、公共建筑等实施光伏发电自用改造,推动西安—铜川特高压通道纳入省级规划。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做强苹果、大樱桃、“耀芩1号”黄芩等特色农业,构建智慧监管溯源体系,打造“铜川塬上”区域品牌,推动欧盟有机认证;融合文旅康养,打造主题田园综合体,建设苹果、樱桃采摘园与民宿集群,开发四季观光线路与文化旅游、中医药疗养项目,构建“生产+观光+体验+消费”全链条;完善基础设施与智慧服务,通过短视频营销与精品线路推广,打造西安都市圈文旅农融合标杆。

  (三)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激活秦创原创新平台效能。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飞地园区”模式,在西安高新区设立研发总部,承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总部+基地”等模式,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机制。打破西铜两地科技政策、财政资助项目壁垒,协同财政投融资安排、研发项目设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支持企业以需求为导向,联合西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推行“技术入股+项目分红”模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攻关机制,缩短市场需求与基础研究链条,打通技术供给与需求通道。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深入推进“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模式,通过政府引领、平台支撑、企业牵头组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优化要素配置,强化协同支撑能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放射式公路网系统,推进延西高速改扩建与西安北四环路网衔接,实现与国道、省道主干线系统的高效连接。争取将富平经照金至马栏城际铁路作为红色旅游线路纳入《西安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强化铜川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轨道交通联系。布局智慧基础设施,加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与城市应用场景结合,建设铜川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西安都市圈农产品追溯系统。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智慧物流平台等技术,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与协同效率。对接西安国际港务区,建立“铜川—西安”物流专线,在各工业园区建设物流集散中心,整合零担资源。补全产业链配套,引进辅料企业入驻,缩短交货周期。推动金融与土地要素协同。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用,加大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项目和企业信贷贴息、融资担保支持,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光电子、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完善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奖补政策,对取得突破性技术的企业给予研发奖励。优化土地保障政策,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推动“标准地”出让,缩短项目落地周期。争取省级单列新能源项目用地指标,探索“林光互补”模式,破解土地能源约束。构建人才协作机制。实施“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优化人才聘用、流动、待遇保障全流程服务,完善住房、子女教育配套。推动“人才飞地”建设,推广“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吸引高端人才跨区域创新创业。深化与西安高校院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育技术实操人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互动交流,扩大优质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