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2023-11-09 20:30:02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11月9日,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打造全省一流基础教育”进行专题议政性协商,5名市政协委员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刊登如下:


多点发力   强化保障

为打造全省一流基础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市政协常委、市体育局局长  宁晓玲


宁晓玲_副本.jpg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努力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铜川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调研发现,同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教育保障机制、教育投入力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区县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夯实,在落实教育支持政策和健全体制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区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发挥不充分,各成员单位在沟通协作上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形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三是我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还需加强,科学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运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

(二)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充足。一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各级财政教育支出困难加大,部分区县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不到位。二是临聘教师工资缺乏配套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特别是新区主城区部分学校临聘教师数量较多,矛盾较为突出。三是课后服务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课后服务补贴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

(三)教师编制结构不够科学。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区县教师编制数量总体超编但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体音美等薄弱学科教师紧缺。二是教师数量区域分布不均衡,主城区热点学校、大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小规模学校、乡镇学校教师超编。特别是新区教师编制数量与现阶段新区学生大量增加的实际不相适应。

为此建议:

(一)完善保障机制,守好“基本盘”。一是进一步夯实区县主体责任。建立党委定期议教制度,严格落实区县政府教育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责任制度,经常性开展督导检查,将教育专项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挂钩。二是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解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区县领导包片、教育主管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打造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协同教育理念为价值引领、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整合为抓手的学生成长共同体,努力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二)保障教育投入,筑牢“压舱石”。一是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各区县政府要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支出,进一步提升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确保“三个增长”和“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二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三是加强临聘教师管理和待遇保障。对确因教学需要临聘的教师进行统筹规范管理,将临聘教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支出问题。四是列支课后服务专项经费。重点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经费支持,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课后服务补贴足额落实。五是借鉴宁波市惠贞书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创建模式,由企业家与政府共同投资办学,拓宽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社会捐赠、出资办学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担模式。

(三)盘活教师编制,用好“金钥匙”。一是严格按照中省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编制标准,由市、区级编制部门核定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合理配备。二是完善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综合考虑学校生源、班额、师资结构等实际,动态调整教师编制,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能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学段、学校和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编制“周转池”作用,更好解决因适龄儿童增加等因素造成的编制紧缺问题。三是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师补充。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培训等转岗培训,加强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的配备,解决结构性缺员问题。

注释:

1.“三个增长”是《教育法》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两个只增不减”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中规定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坚持问题导向   深化教育改革

推动义务教育向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市政协常委、共青团铜川市委副书记  张广平

 

张广平_副本.jpg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抓改革激活力、抓质量促均衡、抓队伍固根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近期,我作为市政协调研组成员随调研组一同对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外出考察学习了江浙地区的先进经验,发现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教育发达地区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村空乡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市各区县不同程度存在农村学校布点多、容量小、学生少,教师留不住、管理难跟进、质量难保障等问题,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学历师范类毕业生普遍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城乡师资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校际发展不均衡,“择校热”问题较为突出。以我市新区为例,市一中初中部、市朝阳实验小学、新区金谟小学和裕丰园小学等教育教学优质学校备受家长青睐,一些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出现了热点学校生源不断增多、一般学校生源持续下降的“择校热”现象。

(三)区域发展不充分,生源流失较为严重。我市的教育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受西安教育的虹吸效应影响,全市普遍存在优质师资和生源流失的现象,特别是除新区以外的其他区县,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新区人口快速集聚,部分学校存在“大校额”,导致生均校舍和运动场馆面积不足等问题突出,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有差距。

为此建议:

(一)坚持教育优先,持续加大教育供给。一是坚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区县要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快完成创建工作,推动义务教育向更加优质均衡发展。二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充分考虑各乡镇生源分布、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和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撤并、改建、调整乡村学校,进一步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保留的学校。三是加强乡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提升教学数字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乡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

(二)推行“名校+”办学,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目标,加强与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冯恩洪团队和西安高新一中等名校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与西安交大教育管理集团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行“名校+”办学模式,强化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1+1>2”效应。二是不断完善“名校+”办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和理念体系,探索创新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逐步扩大“名校+”向乡村薄弱学校的辐射面,持续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全市学校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效解决“择校热”问题。

(三)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学习借鉴常州市“全域化、六维度、三学段”模式,大力推广集团化办学。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教师带动、课程引领、文化共建、学生成长等方式实现品牌增值和孵化,在我市打造更多实力强、叫得响的教育集团,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倍增。二是进一步健全集团化办学工作机制,出台相关考核评价和质量评估制度,引导集团化办学规范有序、科学发展。三是探索集团化办学多维度发展模式,加强特色课程集群、“互联网+”教育及区域交流等工作,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覆盖,做好义务教育与其他各学段的教育衔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合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有效破解校际、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优质生源外流问题。

注释:“全域化、六维度、三学段”模式的“全域化”是指集团化办学的覆盖面涉及所辖市区所有城乡学校;“六维度”是指集团化办学重点从组织领导变革、机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素养培育、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六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三学段”是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有效衔接。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市政协常委、印台区政协副主席  赵生秀

 

赵生秀_副本.jpg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深化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工作为抓手,持续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目前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保障、整体素质等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一是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当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仍需强化,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还不够高。二是职薪绩效改革不够充分。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全面推开后,部分学校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力度不够,绩效工资考核存在区分度不高、分配差距不大的问题,造成一些教师的价值感和获得感不强。三是激励机制作用还需加强。教师职称晋升有一定阻力,部分学校因岗位满额导致教师不能申报职称,影响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师德师风的正向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良好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建议:

(一)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提高教师地位。一是加大优师惠师力度,加强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和表彰,探索制定对名校长、名教师实行市域内景点免门票、享受教育培训、教材购买优惠等惠师政策,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二是积极落实教师津贴补贴、评先评优、健康体检等待遇福利,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推动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等,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三是为教师提供更多个人展示平台和实践锻炼机会,引导教师树立科学教育信念,强化教师教育信仰,深化教师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成就感。四是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全力支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积极为在校教师搭建舒缓解压、安心教学的载体和平台。

(二)加强职薪绩效改革力度,保障教师待遇。一是充分发挥市、区(县)联席会议在深化职薪绩效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掌握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注重坚持改革稳定与动态调整并重,既要加强指导、把关,保持改革定力,也要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保持改革韧劲,确保职薪绩效改革工作落得更实、成效更大。二是发挥学校在落实职薪绩效改革方面的主体作用,公平公正推进改革举措落实,实现改革方案科学化、竞岗程序规范化,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导向,引导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发挥改革正向激励作用。不断加强绩效改革常态化监管,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三是加强财政统筹协调,及时足额拨付职薪绩效改革资金,确保教师待遇落地落实,发挥好改革的杠杆作用。四是探索建立以工作实效和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师薪酬管理制度,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三)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一是对当年取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可在当年优先推荐职称评审,在当年的年度考核中优先评定优秀等次,对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教师在教育系统内优先予以提拔使用。二是将职称评定与考核结果密切挂钩。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业绩考核指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课后服务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教师,不断深化教师职称“分级晋档”,探索推进中小学校职称评聘改革,推动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三是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推动优质师资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四是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深入挖掘、大力选树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广泛传播师德师风正能量,发挥良好师德师风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教育系统形成大抓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引育管留用”相结合   不断加强我市基础教育人才建设

市政协常委、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郝彦宁

 

郝彦宁_副本.jpg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为目标,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职薪绩效改革、加强教研教改力度,不断强化教师队伍“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全力打造高素质校园长和教师队伍,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保障。

目前,全市共有专任教师7726名,其中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3名、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名、陕西省优秀教师7名、陕西省特级教师24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4名、陕西省教学能手196名、陕西省学科带头人40名、陕西省教学名师9名、正高级教师18名;市级教学能手46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3名、市级教学名师9名。

虽然我市在基础教育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地域区域、教育投入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引进力度有待加强。受思想观念、福利待遇、交通条件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人才优先选择在省会城市就业,加之我市人才引进政策落地落实存在一些困难,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强,在全省教育人才引进中处于劣势。二是人才留不住需高度重视。受省会城市虹吸效应影响,我市每年均有公费师范生和“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因个人家庭、工资待遇等原因辞职,人才留不住已成为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建议:

(一)突出“引”字,营造尊才识才的社会氛围。借助我市努力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良好态势,科学规划人才布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公费师范生“引育管留用”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关于全面推进铜川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的意见》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配套文件落地实施,明确公费师范生引进在资金保障、住房购租、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价值导向,科学谋划人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注重“育”字,完善人才成长的培育机制。一是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在教师职称评审晋升工作中,打破论资排辈,淡化论文数量、获奖数量等指标,尝试引入教学实绩,探索长效目标跟踪考核方式,将职称晋升与个人教育教学实绩挂钩,促进教育人才成长。二是加强教育人才梯队建设。结合“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成长储备通道,以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国培”“省培”为引领,以市级培训为重点、区县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体的培训体系,举办校园长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名师课堂、名师引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等多层次复合式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管”字,激发追赶超越的办学活力。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保障激励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充分激发人才内驱动力,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深化公办中小学职薪绩效改革,继续推行公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竞聘上岗,优化师资结构,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师岗位管理、交流轮岗、考核评价、引进退出等工作机制,深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三是健全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定期对师德、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四)紧扣“留”字,打造爱才惜才的人文环境。一是关注本地教育人才。放宽本地人才回流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招才引智精准度,把本地人才吸引回来。二是科学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由学校统一管理、自主分配,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确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三是落实好对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奖补政策,确保骨干教师待遇保障,真正把人才留在铜川。

(五)做好“用”字,形成才尽其用的用人局面。一是学习借鉴嘉兴市教师城乡轮岗改革经验,构建“城乡师资全域流转”体系,打破人才流动的条块壁垒,让能力突出的拔尖人才到更合适的岗位,带动更多教师成长。二是健全完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和培养机制,打造干事创业、专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平台。三是建立健全良性竞争机制,每年通过教师选聘、交流轮岗等方式,从区县遴选一批优秀的教师到市直属学校或新区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推动全市师资力量合理调整,树立良好选人用人导向。

 

聚焦教育质量提升   激发基础教育发展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新区裕丰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付春平

 

付春平_副本.jpg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投入连年增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教研教改水平不断提高,铜川教育正在朝着“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奋进。虽然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来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和内涵发展,但目前一些学校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思考,还存在办学理念不够先进、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

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仍需加快。目前,全市有超过2000人以上的小学4所,超过2500人以上的初中2所,小学超过45人以上班额的433个,“大校额”和“大班额”问题主要集中在新区,导致新区热点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和功能部室被挤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良好的教育评价生态尚未完全建立。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现行教育评价方式多以结果为导向,缺乏对教师德育和日常教学过程的追踪和全面了解;学生的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不够全面具体,当下对学生的评价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的问题。

四是数字化与教学融合不够充分。教育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仍不均衡,数字化教学资源尚未充分挖掘,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为此建议:

(一)创新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一是强化校长核心作用,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同伴互助”“任务驱动”等多维方式,激发校长成长动力,挖掘校长成长潜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通过主题报告、论坛等形式开展交流研讨,定期组织校长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不断更新校长办学理念,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明晰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凝炼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三风一训等,将办学理念体现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融入到学校制度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一是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将学校布局规划纳入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学校规模及周边实际居住人口,提前做好生源预测工作,及时调整学区范围,统筹资源配置。二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安全防范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数字化基础环境、学校班额、教师配备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不断扩大学位供给,扩充教育资源。三是借鉴市朝阳实验小学与齐家坡小学“优质+”模式、塔坡小学教育集团等办学经验,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带动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校际均衡发展,缓解热点学校招生入学压力,逐步消除“大校额”和“大班额”。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教育观。一是改革教师评价,把“破五唯”作为教师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减少教师教学任务以外的其他工作,鼓励教师利用更多时间专注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把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二是改革学生评价,丰富评价方式,构建无纸化测评、实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发展评价等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推广普及工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强化舆论引导,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

(四)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积极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化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平台开展学校管理、资源建设、课堂改革等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融合运用,在全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功能“全方位、规模化、常态化”教育教学运用。三是积极推广网络平台“智慧课堂”“名师课堂”“双师课堂”等教学模式,借助扶智平台推动域内“大教研”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推进名校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注释: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