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市政协“以智慧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双月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编

发布:2022-10-20 11:04:56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编者按:

智慧化建设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9月7日至8日,市政协主席刘西林带领调研组到市发展改革委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开展市内实地调研,全面了解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治理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10月19日,组织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以智慧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专题协商、建言献策,4名市政协委员从提升智慧城市能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4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提升智慧城市能力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政协委员、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赵喜军

 11.jpg

我市自2017年启动建设智慧城市工作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数字政府方面,社会治理综合联动平台、新型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雪亮工程等一批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搭建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12345网上群众工作部、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等特色系统建成运行。通过集约化管理,全市54家部门74个业务系统,29个单位1830万条数据汇聚智慧城市平台。数字社会方面,118家中小学建成互联互通的教学录播室,全市538家医疗机构上线智慧医疗智联网平台,“铜城办”App打通各类服务功能223项,智慧社区采集全市431个村、社区68万余条人口信息数据,900余名基层网格员通过平台上报办结社情3.9万余件。智慧城市“铜川模式”连续三年测评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缺少常态化议事机构,智慧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行业主管部门权责不明晰,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政策支持、考核保障等不到位。二是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尚未制定“十四五”专题规划,2017年制定的《铜川市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方案》与我市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二)项目建设整合差。一是信息化系统分头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在《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20年1月执行以前,全市80%以上的信息化项目未明确要求立项审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2个部门部署建设及使用中省市信息化系统95个,其中2018年至2022年,市本级投资建成重点信息化项目14个,投资5.7亿元,在建及拟建信息化项目15个,概算投资1.6亿元,财政压力较大。二是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筹管理。各部门业务系统项目主功能不清晰、业务交叉,全市现有信息化系统中功能重合的接近25%左右,部分单位信息化系统多达7个以上,多而不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度和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2020年我市先后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西北红色数据湖蓝光冷存储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陆续整合24家市级部门机房及硬件,累计节省财政资金1500余万元,但各部门原建数据中心(机房)搬迁集约进度较慢。存储数据中心在视频监控、医疗影像等冷数据存储优势领域业务较少,存储容量仅占项目设计能力10%左右。

(三)数据资源共享不畅。一是《铜川市市级部门数据共享资源目录》首批完成数据梳理的54个部门,有25个部门未完成数据汇聚接入,60%左右因为系统由中省统建,市级部门只有使用权限,数据回流难,40%由于部门建设中开发平台及语言各不相同,系统互不兼容,数据融合难。二是各部门数据底子不清,内部数据目录不健全、更新不及时,部门间数据共享不够,对相关数据和信息多头采集、反复采集、非必要采集时有发生,基层工作负担较重。三是经统计,全市现有各类App多达20余个,除“铜城办”、健康铜川、铜川人社等功能相对完善外,大部分App下载用户少、使用频次低、数据更新慢,作用发挥不够。

(四)应用场景建设不足。一是规范化开发及标准化建设体系未建立。信息化系统开发部署平台及建设标准不统一,例如部分涉及视频监控项目所用硬件非国标,导致无法接入雪亮工程。部分场景开发仅限于缴费、咨询、查询等简单功能。二是数据底座对场景建设支撑不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信用信息等城市基础数据库数据积累、资源共享、应用推广不足。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教育文化、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专题数据库建设较慢,导致综合型联动应用场景开发难。三是服务场景界限梳理不清晰。各部门梳理应用场景工作不细致,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综合服务梳理界限不清,移动端功能和场景搭建分散。四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服务对象知晓率不高,覆盖面及持续性还有待加强。

(五)技术人才资源稀缺。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目前,在党政机关干部数字经济素养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科目,干部对全市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以及技术没有深入了解,应用不足。二是在智慧产业方面的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前沿先进技术应用和标准研究的对比优势还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当前在企业经营管理、智慧城市专业知识以及政府办事流程方面都能熟练掌握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欠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做好规划及政策保障。一是按照《陕西省大数据条例》《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成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协调机构,理顺部门职能权责,明确牵头单位,建立健全市级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高效联动的合作机制,定期研究决策制度建设、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二是由牵头部门会同专项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制定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题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合理配置资源,强化项目全流程管理。一是统筹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参照《陕西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尽快修订出台《铜川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资金管理,建立后评估制度等。二是加强集约化管理,对全市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统计、核准,建立全市信息化项目库及总目录,对有重复功能以及能够予以共享数据的平台进行整合,规避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全市云网、数据存储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各类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三)融合数据资源,构建共享交换体系。一是研究制定《铜川市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技术标准》《铜川市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办法》等,加快建设全市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中省数据回流保障机制,积极对接中省部委厅局争取数据回流,同步加强市本级数据回流基层。二是制定印发《铜川市党政机关数据管理专员制度》,各级各部门加快梳理信息资源目录,安排专人负责部门内部数据收集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对各部门原有建成项目推广数据信息采集“一张表”,整合删减基层信息化系统,推动基层数据减负。三是规范App及小程序开发,原则不再批准单独建设,依托“铜城办”App加强功能整合,逐步下架关停一批使用频率低、运营更新差的App、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平台。

(四)结合发展实际,创新智能应用场景。一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标准化体系建设,会同市各级部门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场景开发目录及行动计划,加快统一技术平台建设。二是六大城市基础数据库牵头部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大数据管理部门指导市级各部门建设各自业务专题数据库,支撑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三是市级各部门根据群众需求,认真梳理各自领域涉及的城市发展堵点、难点,探索挖掘大数据在预防和减少社会性安全事件、便民服务、教育教学、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逐步建设推广,最终实现政务服务依托“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便民服务、综合服务依托“铜城办”App“一号通用”。四是加强宣传推广,市级各部门围绕各自已建成且成熟度较高的应用场景,主动做好宣传推广,持续开展“市民群众走进智慧城市”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使用度和满意度。

(五)多渠道培养,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一是优选一批信息化项目作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将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持续提高干部数字经济素养。二是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依托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通过退休返聘、项目合作、短期兼职、远程服务等“柔性引才”方式吸纳返乡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三是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同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大数据学院形成产教融合联盟,服务铜川发展。

 

智慧城管  让城市更宜居

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副局长  张宜萍

 12.jpg

近年来,我市把依托智能化手段提升市容市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投资3400余万元建设了铜川市厂网河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以指挥协调系统为核心,对全市建成区48平方公里共21万余个城市部件进行统一普查和编码,充分利用视频采集、图像分析技术对井盖、垃圾、特种车辆等智能监测,联动市政公用、市容环卫等行业应用系统,将市级城市管理主要专业部门和人员接入平台,对占道经营、车辆违停、井盖位移等实时监测,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

一、存在问题

(一)系统整体功能需拓展。一是目前全市城区内的5大类98小类城市部件已完成基础数据普查编码,但未包含城市发展范围内的新材料产业园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域的基础数据,数据底数缺乏完整性。二是平台对停车管理、亮化管理、公众服务和便民设施查询导航等智能化应用场景接入、拓展和开发开放不够,在切实满足群众需求和服务群众上做得不到位。

(二)信息共享机制需建立。在智慧化城市管理中,缺少城市管理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职能部门之间数据还没有实现互联共享,易造成城市管理硬件设施重复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基础数据、网格数据等各类专题数据不健全,一屏管理比较困难。

(三)协调指挥职能需加强。一是横向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自然资源局等7个涉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部门之间业务协同不够,如对环境卫生治理、渣土车管理、违章停车等行为没有做到较好的协同执法。二是纵向未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管”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

(四)管理服务水平需提升。一是平台智能预测能力不足。目前,充分利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感知、智能预测城市运行态势,强化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二是社情信息来源、办理、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信息来源大多依靠12345网上群众工作部对相关信息的办理、反馈,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存在信息发现“迟”、处置“慢”的问题。三是市级城市管理与各区县城市管理执法方式单一,重处罚轻管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不够,城市治理缺乏温度。

二、意见建议

(一)紧扣民生,完善系统功能。一是将新材料产业园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域纳入下一轮城市基础数据普查工作,按照住建部颁布的《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建设规范》全面普查要求,进一步捋清城市管理“家底”,充实城市基础设施专题数据库,实现城市部件“一屏管理”。二是平台接入智慧停车系统,提供停车预约、缴费等服务。拓展智慧照明信息系统,实现路灯照明节能降耗,提升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以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为出发点,依托“铜城办”App建设开发智慧城管专栏专区,为群众提供在线投诉建议、城管地图,将便民摊点、公园、生活垃圾投放点、公厕等服务功能纳入城管地图中,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展示。

(二)打破壁垒,汇聚信息资源。整合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燃气供水等城市行业部门数据,汇聚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网格数据、事件部件数据、公众诉求数据等各类专题数据,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主题数据库,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共享运用,打破“数据壁垒”,为城市管理行业赋能、指挥调度、决策分析、效率提升提供大数据支撑。

(三)统一指挥,实现多元共治。建议成立市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设立办公室,统筹协调指挥。一是横向汇聚城市管理各相关市级部门,建立问题发现、事件分拨、流转处置、综合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与环保部门水质监测、黑臭水体治理以及住建部门工地噪声、扬尘、违法建设等情况实时监测,在当事人“零口供”的情况下,完成执法查处。推广安装垃圾清运车车载称重设备、渣土车车辆监测设备,实现全市域分类垃圾和渣土车的统一监管,并融合视频通话、集群对讲等功能,解决部门配合“散”的问题,实现城市管理指挥协调的一屏联动。二是纵向贯通各区县城市智能化管理体系,开设端口。按照“全域覆盖、边界清晰、互不重叠”的原则,建立以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为层级的四级网格联动处置信息机制,实行网格分级管理,将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环卫人员、公安片警、社区、物业工作人员等人员合理分配,担任网格员,定人、定岗、定责,确保“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

(四)全周期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协同联动、高度集成”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气象、应急等领域互联互通,全面掌握城市资源和态势情况,监督各行业管理情况,预测城市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洪涝、雨雪灾害等问题,做到提前预防、主动应对。二是平台通过公众服务系统24小时与12345网上群众工作部、“铜城办”App连接,利用“雪亮工程”资源优势以及随手拍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办理和反馈信息,破解发现“迟”和处置“慢”的问题,实现接诉立办处置。三是借鉴福建省三明市柔性执法的方式,出台我市柔性执法清单,注重通过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和理性、文明的人性化执法方式,引导、督促行政相对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纠正违法行为。

 

智慧交通  让出行更无忧

市政协委员、陕西公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振伟

 13.jpg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先行、公交优先、资源整合、科技驱动的目标,制定了《铜川市“智慧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升级改造公交智能调度监控系统,依托“铜城办”App建成实时公交乘车、扫码等功能模块,全面升级车载POS机设备及服务器,实现“公交一卡通”、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完成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中心升级改造,实时动态监控车辆违法违规行为,相比2020年,“两客一危”车辆违规率下降95%以上;建成1个市级、3个县级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和1个市级应急救援处置中心,为公路巡查、事件采集、领导决策、公众出行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采集困难。一是我市城市公交仅北市区文化宫上下行、南市区市委、图书馆站投入4个电子站牌试运行,其余522个站牌都是普通站牌,不能智能显示运行信息。二是只有G210和G342两条国道58个重点路段设置了固定视频监控点,信息采集感知设备、监控设备建设密度还达不到全路段全覆盖。公交车载智能疫情防控、防暴恐等系统设施尚属空白。

(二)业务系统独立,信息不能共享。公路、客运、公交等智慧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信息孤岛与数据碎片化情况严重,交通系统内还达不到数据整合共享与交换,与我市智慧城市平台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公交智能调度平台存在数据运用效率和执行率较低的情况。

(三)智能化程度低,用户体验较差。一是目前公交专用通道、公交港湾、公交首末站和公交候车亭等设施不完善,智能化程度低,不能更好的满足群众出行。二是各公交线网站点实时客流信息还未实现线上采集,凭借人工经验式调度车辆,运营效率不高。三是公交线网布局和站点设置与城市规划不同步,小区、商业区、医疗区、文化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未规划建设公交线路。

(四)缺乏技术支撑,智能预警能力弱。目前大部分公路沿线、客货运车辆等现有视频终端只有视频监控功能,对流动车辆车型、使用能源类型、行驶状况等不能实时监测和识别,智能感知分析方面缺乏数字技术支撑,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不完善,大交通的“智慧大脑”还没有形成。

二、意见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据信息基础。一是推广普及智能调度、智能站牌、智能信号灯等设备,实现多媒体信息互动、语音播报、盲人导乘等功能,实时发布公交运行预报和多种交通工具实时出行信息,达到零换乘,提高公交出行体验和道路通行能力。完善车载防疫监测、防暴恐抓拍等系统,提升公交运行安全和效率。二是实施智慧交通“1226+N”工程,并纳入全市“十四五”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对“人、车、路”等前端感知设备、监控设备建设,全方位、多维度实时采集“人、车、路”等营运数据与监管数据,构建起统筹集约、统一高效的信息采集体系。

(二)加强沟通协调配合,打破数据信息壁垒。一是制定包含数据接入、交换共享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标准体系,统筹交通领域各环节、资源和要素,归并现有平台与运用,减少重复建设,形成畅通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实现政府部门间交通信息互联共享。二是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和三维建模技术,逐步建立全市路网三维电子地图,以此为基础搭建起涵盖全市公路、客运、城市公交信息的业务系统,建立本地自己的数据库,实现各级共享,逐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

(三)优化调度公交,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一是确立公交优先,建设公交快速通道、公交港湾、具有充电功能的公交停车专用场站以及具有铜川地域特色的多功能式候车亭,方便群众乘坐。与交警执法系统联网,在交通出行高峰时段,公交快速通道其它车辆不得驶入,利用公交车辆监控摄像头,监视违规车辆,并予以处理。二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优化调度公交运行,建设网络定制公交平台,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公交服务。在高峰时段和旅游旺季,调整车辆运营班次,减少等待时间,使医院、学校、市场、旅游景点等人流集中的场所有较多的公交车停靠,快速运达和疏散乘客。三是利用“铜城办”App、公交站显示屏等媒介,及时向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实时路况、交通事件和最佳公交线路选择等交通信息,提供交通业务办理通知、业务进程信息查询,方便群众出行。

(四)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隐患预防与处置能力。一是依托雪亮工程,在各路网、场站关键节点加密布设固定交通流检测设备、卡口通行车辆监测设备、违法监测取证设备等,全面感知全域路网运行状态,提升预警和应急能力。二是加强公安、城管、应急、气象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公共交通、公路保畅、工程建设、综合执法等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平台,加强交通实时监管监测,提升养护工程监管、团雾、冰雪监测预警能力,保障道路通行便捷、安全、高效。

 

智慧社区  让生活更美好

市政协委员、印台区政协主席  文志奇

 14.jpg

近年来,我市依托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了智慧社区信息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录入人口、小区、行业等各类基础数据信息48万余条,全市72个小区实现了全覆盖,完成项目22个,打造了智慧服务大厅62个,将人、事、地、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一体化管理,智慧化查询、统计、分析辖区居民的综合信息,即时办理各项便民业务,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存在问题

(一)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一是智慧社区建设内容涉及民政、人社、城管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项目支撑和保障措施等,智慧社区建设还没有迈入规范化轨道。二是我市落实《铜川市新型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还不到位,虽然开发建设了智慧社区信息平台,但还存在各区县城乡社区各自建立不同类型服务平台的现象,多头建设,没有形成统一模式。

(二)数据信息各成体系重复上报。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各类信息系统向基层社区延伸,社区同时使用如“铜城办”App、社会治理综合联动平台和医疗、社会救助等多种智慧系统,社区在信息收集整理中存在基础数据多头采集、重复上报,相同或类似的数据在25个不同系统进行填报的现象,同时也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三)运用系统不均衡不全面。因现行政策法规对社区功能定位尚不明确,社区工作与居委会、物业服务机构等领域存在着职能重叠交叉,智慧社区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多偏向于智慧党建、政务服务、平安建设等领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社区“互助”和“治理”的功能,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口较大。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专业人员运营、维护和使用,目前全市组建了969人的网格管理员队伍,其中专职822人,兼职147人,且大部分为临聘人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相对于社区承担的繁重工作而言,能够熟练运用智慧社区信息平台的基层工作人员紧缺。

二、意见建议

(一)规划先行、畅通机制、科学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依据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我市智慧社区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明确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配合,对智慧社区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职能,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开展试点工作。选择工作基础好、建设成效优、治理能力强的社区,如印台区芳草堤社区、王益区红旗社区等进行试点,加强政策指导和业务支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制定完善智慧社区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考核,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二)资源共享、及时反馈、高效运行。一是精简系统。理清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之间的职责权限,政务服务按照《陕西省大数据条例》管理要求,全部纳入“秦务员”App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行办理。发展改革委牵头对现有智慧社区系统整合提升完善,将缴费、养老保险办理等便民服务全部纳入“铜城办”App,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二是整合信息。制定社区信息共享清单,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社区数据资源体系,实现“一幅图”“一张表”,大幅减少工作台账报表。三是分级使用。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思路,汇聚数据池,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一渠道分级分类授权给各区县、各部门和基层社区进行数据检索,以便分级、高效使用。

(三)精准定位、突出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一是优化建设、分类运行。以推动智慧社区事项清单管理为抓手,依法授权,做好政务、事务两大类清单,精准打造集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的“社区大脑”。二是突出治理、赋能基层。明确职责提升水平,基于社区工作者“社会化工作者”的现实身份地位,明确其职责、权益,实现社区、居(村)委会、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推动社区工作科学化。突出社区组织主体和居民个人主体,结合社区参与互助等治理理念,探索推进社区协商、居(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智慧化,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三是强化服务、便民惠民。围绕建设好城市一刻钟服务圈和线上线下社区“商圈”,服务于饮食、医疗、休闲、教育、防疫等民生需求,加强对居民的数据技能教育和培训,加快信息领域的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共享数字生活。

(四)强化保障、开源节流、破解难题。一是探索社会化融资模式。发挥市场配置效应,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为智慧社区的技术、资金注入“源头活水”。二是多措并举充实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招录和政府购买等方式,持续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依托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智慧社区需求的相关专业,定向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拓宽社区工作者输送渠道。三是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教育培训。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经验交流和外出学习活动,持续开展技术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养,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