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全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专题民主监督调研报告

发布:2021-12-20 09:50:59来源:编辑: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浏览:

按照省政协《关于在全省政协开展“提升营商环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专题民主监督调研的通知》安排,市政协于11月24日至25日重点对全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了专题民主监督。市政协副主席成登鹏带领市政协调研组先后深入耀州区政务服务中心、印台区印台街道办和市政务服务中心实地调研,分别召开4次座谈会与30家企业座谈并听取相关部门工作汇报。现将专题民主监督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市政协2018年至2020年监督调研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发现问题及对策建议整改落实情况

2018年至2020年,市政协连续3年对我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专题民主监督,主要发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协意见建议,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整改督办,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用力,对问题和建议实行台账管理,有力有效推动问题整改和建议落实。一是针对全市行政许可事项划转不到位、审批权限下放不平衡问题,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对剩余79项未划转事项逐一审核,因部分事项铜川无相关业务、部分事项专业性极强、审批要求极高、监管责任重大等原因,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按照陕审改办〔2021〕21号文件要求,经2021年8月2日专题会议研究审议,确定将剩余79项未划转事项全部调整为不宜划转事项,不再进行划转。会后,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将调整意见以铜审改〔2021〕1号文件上报省审改办同意并备案。至此,我市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此外,建筑施工许可、燃气经营许可、药品零售许可等9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下放到各区县,实现了审批权限下放平衡。二是针对基层对下放的审批权“接不住、管不好”问题,各区县根据业务需要购置了相关检测设备、增加了相关专业人员,现除过因检验检测设备昂贵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的个别项目需要到西安检验检测外,绝大部分检验检测项目已经实现本地完成,基本解决了因缺少设备和专业人员产生的“接不住”问题。同时,全市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积极通过招聘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制定完善工作制度等方式解决因人少事多、业务不熟不精而产生的审批业务“管不好”问题,仅2021年,市、区县审批部门就招聘公务员30名,事业单位59名,合同制工作人员61名,开展业务培训114场次,制定出台《行政审批流程规范》等工作制度116个,审批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管不好”问题显著改善。三是针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仍不完善问题,我市进一步优化升级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市人社、公积金专网系统与政务服务网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发改投资平台、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实现系统整合,其余市级部门信息平台均为国家、省级统建平台和专网系统,需要在省级层面实现整合后,再推进市、区县政务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四是针对中介服务机构少问题,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事项88项,积极推进市级中介超市与省级平台进行对接,在政务服务网开启中介服务超市新站点,现已入驻机构481个,明年3月全面上线运行后,可满足各类中介服务需求。五是针对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少、服务水平不高问题,市区县行政审批局整合优化窗口设置,实行综合受理、综合出证,推行“并联审批”“自然人和法人生命树”“一件事一次办”等服务模式,窗口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六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难问题,积极开展专项融资对接活动,今年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目前已入驻企业567家、银行15家,发布信贷产品25款,帮助企业实现融资1850万元;壮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全市14家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到15.61亿元,至10月末在保余额13.03亿元,在保户数32321户;提升市金服公司服务效能,今年累计向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担保、供应链配资、应急转贷等金融支持逾35亿元。全市截止目前市场主体新增贷款86.81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难问题。

(二)2021年我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扎实推进提质增效,工作有创新有亮点。一是“四减”举措效率高。推行审批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行政审批材料减少60%以上,环节减少50%以上,时间压缩50%以上。二是套餐集成一次办。推出推广“新生儿出生”“我要开餐馆”“健康证免费一次办”等12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集成服务。三是“减税降费”实惠多。截止目前为小微企业减税5233.98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减免3398.46万元,为纳税人减免1046.11万元。四是市场主体增长快。截止11月16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0447户,同比增长19.18%。五是创新做法经验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金融顾问、税务管家、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等创新做法形成了“铜川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一)对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思想认识提升不够、服务理念树的不牢。当前,我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已经建立完善了“办理”环节各项制度机制,进入了提升“服务”环节工作质效的新阶段。但一些区县、部门的思想认识没有跟上实际工作发展要求,工作思维还停留在“办理”阶段,思想认识没有从“方便办理”层面转换提升到“主动服务”层面上来,思想认识提升还不够,“服务”理念树的还不牢,“主动服务”意识还不足。

(二)过去发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整改到位。调研发现,市政协2018年至2020年专题民主监督发现的个别问题仍未整改到位。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问题,一些部门因管理平台属于中省专网,系统整合推进较慢,“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部分金融产品针对性、实用性不足,担保公司实力仍然不强,一些企业抵押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不规范等。

(三)服务企业项目不精准。我市实行的“双百双千”工程、包抓包联企业项目等工作机制有力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但一些区县、部门包抓企业项目人员的工作还不够扎实、在精准服务企业项目上做的还不到位,对包抓企业在资金需求、生产运转、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的还不够全面细致,没有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企业项目存在问题,导致问题由小变大,影响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比如,我市晨光农业、蓝天包装等一些企业,为获得贷款寻求其他企业担保,而自身在生产经营或资金链发生问题不能按期还贷后,又拖累到其他担保企业征信受损、融资困难,影响到这些担保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一现象和问题隐患较多、危害较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及时解决。

(四)一些优惠政策和政府承诺兑现不及时、不到位。我市达美轮毂等部分企业和项目自建厂房建成验收后,厂房补贴优惠政策不能及时兑现;尧柏水泥、铭帝铝业等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建设垫付资金也没有兑现到位。这些问题都给企业经营带来资金压力,影响了企业生产建设积极性。

(五)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我市营商环境政策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政策集成性宣传、针对性培训不多,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办企业流程手续、建设项目程序要求等方面的宣传解读和培训辅导不到位、不细致,没有做到相关政策精准宣传精准推送,造成办事人员对政策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理解有偏差,影响了政策落地。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牢服务理念。一是要提高认识。各区县各部门要用全局和发展的眼光,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市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发展现状,切实把思想认识从注重“办理”转换到注重“服务”上来,真正提升认识层次、转换工作思维。二是要树牢理念。区县和部门要进一步树牢“服务企业”理念,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要从过去“企业找政府”转变为现在“政府找企业”,把“你找我办”变为“我帮你办”,在认真做好提升营商环境上半场“方便办理”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开启下半场“主动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二)继续深化整改,解决难点问题。一是优化升级我市政务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以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为基础,加快整合我市各职能部门管理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务信息互联互通。继续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工作模式,积极推行企业注册“一网”服务,不断提升我市政务服务质效。二是持续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推出符合铜川实际的金融产品,扎实推进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不动产二次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继续加强担保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担保公司规模实力。扎实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建好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市金服公司服务效能。

(三)开展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一是要全面推进。扎实开展重点企业纾困解难工作,深入推进“双百双千”工程,大力推行领导包抓、部门包联、专员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和“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市服务企业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要责任到人。对包抓企业项目人员要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督办,推动包抓人员积极主动开展上门服务、驻点服务、跟踪服务,真正形成“一对一”精准服务、精准滴灌的工作态势。三是要工作到位。包抓人员要拿出真心实意,同企业项目负责人交心交朋友,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诉求需求,及时帮助企业项目协调解决在手续办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获得贷款、财务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早消除企业项目存在的发展隐患。

(四)落实优惠政策,兑现政府承诺。一是要抓好政策兑现。要全面梳理各项优惠政策,对达到优惠政策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按照标准给予优惠,特别是要落实好企业反映较多的厂房补贴政策,真正让优惠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二是要重视兑现政府承诺。要积极想方设法兑现个别企业在项目建设前期的垫付资金,缓解企业发展资金压力,真正让政府承诺从“口头”落进“兜里”。

(五)加大宣传培训,精准推送政策。一是要加大政策集成宣传力度。要加快我市营商环境各方面政策汇总,实行分类梳理和标签化管理,形成全面系统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加大集成宣传力度。二是要创新宣传方式。要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扩大宣传面,可推出政策解读明星、抖音宣传明星等进行深入宣传,让广大群众易懂易记,不断提高政策知晓率。三是要实现精准推送。各职能部门对相关政策要加大针对性宣传培训,采取举办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政策辅导培训班等方式,对财政贴息、低息贷款、补助补贴、资金奖励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进行精准解读,帮助企业人员准确把握政策,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