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 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0-10-23 21:11:34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根据市委2020年《协商计划》和市政协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8、9月份,市政协围绕“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 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开展双月协商。8月4日至5日,市政协副主席穆新安带领调研组开展市内调研,听取了市卫健委对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作的汇报。8月23日至28日,赴安徽省亳州市和河南省禹州市、南阳市考察学习了当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在认真筹备的基础上,于10月14日召开了市政协“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  助推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月协商座谈会,同市政府深入协商、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把中医药健康产业确定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产业之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健康铜川2030行动计划》《铜川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医药健康产业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主要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谋划部署早。2011年中医药产业就被确定为我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2018年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意见。

二是布局起点高。按照千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我市中医药产业规划、中医药产业园规划、孙思邈中草药植物园规划、铜川市康养规划和孙思邈老年公园规划等。

三是政策支持强。出台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以来共兑付奖补资金4821万元,将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

四是发展势头好。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中医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二、外地经验

通过外出学习,委员们认为亳州、南阳、禹州三市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南阳市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中医药发展局,并列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亳州市针对研发孵化、委托生产、产权交易、仓储物流、会展交易、电子商务、跨境交易等企业需求,建设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出台了全国最优支持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奖励办法;禹州市采取政府补贴,协助企业引进人才。

二是中医药产业链齐全。亳州市形成从种植、加工、生产到贸易、流通、健康养生等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 2019年产业规模达到了1096亿元;南阳市仲景宛西制药打造了仲景工业、农业、商业、食品、医疗、养生“六位一体”全产业链条;禹州市建成占地10.2平方公里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和占地8.3平方公里的华夏药都健康小镇。

三是名人效应发挥显著。亳州市建有华佗医院,出版了《华佗五禽戏》并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南阳市建设了“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和张仲景医学大数据中心,研发了仲景配方颗粒,启动了张仲景健康城专项建设;禹州市建成了孙思邈研究院国医馆。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强。济人药业、华佗药业带动亳州市中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2亿元,宛西制药支撑了整个南阳市的中医药产业,六味地黄丸销量占到了全国的30%。

五是校企政企合作紧密。济人药业通过与高校联合攻关,476个中药配方颗粒列入医保,南阳市政府联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创办了“仲景书院 ”,培养高端经方人才。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统一高效的推进机制。中医药产业发展涉及面广、部门单位多,技术、人才、服务、项目、政策没有形成合力,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及时。

(二)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引领。现有中医药企业少,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较小。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少,缺乏种植管理技术,加工贮藏能力不足。        

(三)中医药产业园区活力不强。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滞后,市中医药产业园建设进度较慢,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企业偏少,宜君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招商力度不够,园区产业整体支撑带动作用不凸显。

(四)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总数比南阳市低14.9个百分点。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现有中医药从业者大多数职称低、经验少,中医药人才断层明显,流失严重,基层中医院在中医药服务方面特色不明显。

(五)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医药康养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设施不全,服务能力不高,城乡养老服务医养结合率偏低,中医药治疗与养老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

(六)药王孙思邈品牌效应发挥不足。药王孙思邈对外宣传不够,城市建设中体现药王文化元素较少,药王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欠缺,研究力量薄弱,孙思邈研究会缺乏后续力量,创新动力、影响力、辐射力有限,北中医孙思邈研究院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对策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一是借鉴南阳市做法,把我市中医药发展中心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之一,将中医药产业有关管理单位相关职能划归市中医药发展中心,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市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强化协作配合,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任务纳入各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导检查,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是建立中医药产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良性互动的中医药工作新局面。四是加强与省政府、西安市沟通协调,力争将西安雨润中药材专业市场有限公司整体搬迁至我市,或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建设铜川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同时,争取国家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落户我市。五是编制好我市“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系统谋篇布局,以问题为导向,高起点制定规划,高标准明确目标,高质量细化措施,健全中医药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产业龙头。采取市域内重点培养和市域外引进等措施,高质量打造我市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一是培育中医药制造龙头企业。一方面在全市筛选一两家实力强、带动作用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中医药制造企业,通过政策倾斜支持、重点扶持,推动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优势企业合作等措施,促进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另一方面,瞄准市域外规模大、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中医药企业定点招商,力争有所突破。二是培育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龙头。在我市现有的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企业中,选择一两家重点培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将其打造成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良种繁育中心。三是培育中药材种植龙头。要加快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3-5个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具有鲜明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优化中药材种植品种,打造党参、黄芩、丹参、艾草、连翘 “铜五味”品牌,采取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等措施,推动特色种植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打造单一品种药材种植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基地和企业。四是尽快制定道地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完善中药材技术规范标准,对中药材从种子苗木繁育、栽种、管理、采收、初加工、仓储包装等环节进行规范;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中药材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快园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一是抢抓中央新增投资、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机遇,加强项目申报,争取更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银行,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园区集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为企业在园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方资金有力有效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市中医药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宜君现代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成全国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医药制造基地、中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医疗器械卫生耗材生产基地。三是突出园区的产业特点,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洼地,坚定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更加优惠政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抓招商引资、抓龙头培育、抓项目建设、抓产业链延伸和新产品开发,积极引进一批中医药企业,壮大产业园规模,形成聚集效应。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制定完善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通过编制倾斜、待遇提高等措施,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来我市工作;通过建立工作室等方式,吸引中医名家、大师来铜坐诊。二是加快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二期建设,发挥北中医孙思邈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站优势,打造集医疗、科研、康养、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中医医疗中心;在北中医孙思邈医院设立民间特色中医馆,建立中医药传统特色治疗基地,举办中医特色治疗学习班,积极推广中医药传统治疗适宜技术;依托北中医孙思邈研究院和北中医科研团队,对接知名中医药科研机构,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以药王方剂为依据、市场需求广泛的中医药药品,争取在全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三是重视传承培养,制定我市名老中医培养计划、基层优秀中医师徒传承项目,设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四是利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批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医医疗等专业人才;加快村级孙思邈中医堂“一堂一特色”人才培养、补充,通过 “三支一扶”等方式稳定村医队伍;聘请中医药产学研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建铜川中医药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扎实开展中医方剂、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养生理论、保健用品、中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产品的转化。五是鼓励我市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培养研发人才,不断开发新品种,打造知名拳头产品,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
    
(五)加快康养步伐,促进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中医康养服务体系建设。编制我市中医药康养项目建设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康养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康养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建设一批集医药治疗、康复理疗、推拿按摩、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设立我市医养结合专项资金,在医院建设养老床位,特别是在我市矿区医院转型医养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增加医养结合设施的,在采购康复设备和医疗器械时予以适当资金支持。畅通医养结合医保报销渠道,将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医养机构纳入医保经办机构定点服务协议范围。二是提升中医康养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实施中医治未病,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康养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三是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养生保健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康养机构合作运营,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采取协议互助、转诊合作等方式提供医疗服务,构建医养联合体,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围绕中药材规范化选育繁育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布局游客服务场所、游览道路、科普场馆、中医理疗,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中药材观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六)发挥地域优势,打响“药王”品牌。一是保护开发好药王故里,丰富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内涵,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办好“第六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吸引国内外中医药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和医药企业来铜学术交流,开展高层次论坛,使药王中医药文化真正成为彰显我市魅力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二是加快药王山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按照药王山大景区总体规划,想方设法关停冀东水泥老厂区并进行改造,提升景区周边环境质量。同时,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力争在药王山周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学院或陕西中医药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学院。三是深入研究“药王”孙思邈历史文化,规范宣传形象,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统一对外宣传;深入挖掘“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创作体现药王文化的创意产品、文学作品、文艺作品;在新区、耀州区新建广场和街道时,以药王或孙思邈命名;宣传中医卫生常识,普及群众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掀起懂药王、重健康,学中医用中医热潮。四是注重孙思邈文化品牌与康养产业有机结合,发挥北中医孙思邈研究院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和使用药王中医药养生理论,打好孙思邈中医药品牌,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五是强化校市合作,大力提升我市中医医疗、康养技术水平,开发“药王”药膳,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等,努力将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是通过招商引资,在药王山景区周边和耀州区孙塬镇开发建设康养、养老小镇,配套建设保健养生茶馆、中医理疗养生休闲院等,兴办一批针灸、拔罐、按摩、推拿等中医理疗保健馆,发展老年公寓、康复基地等康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