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市政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双月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登

发布:2020-11-12 14:32:53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了认真做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双月协商,6月-7月,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先后赴汉中、西安、宝鸡三市学习“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工作先进经验; 8月31日-9月4日,组织调研组成员到市脱贫攻坚 “十办两组”牵头部门和各区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11月12日,召开市政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双月协商座谈会,同市政府深入协商、提出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做强产业  稳岗就业  兜底保障  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

微信图片_20201112180154_副本.jpg

8月31日至9月7日,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专题调研,既看到了成绩,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做强产业,稳岗就业,兜底保障,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作以下发言。

一、基本情况

脱贫攻坚以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群众持续增收。在产业扶贫方面,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围绕 “3+X”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以苹果、樱桃为主的果业,以肉(奶山羊)羊、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商、光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享受产业帮扶政策贫困户达19648户,使每个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在就业扶贫方面,通过健全完善就业扶贫网格化体系,以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安置、扶持创业等为抓手,以大力建设社区工厂、培育就业扶贫基地为突破,全面提升就业扶贫质量,截止9月底,全市共有贫困劳动力32870人,除218人因照顾家人等原因暂无就业意愿,已就业32652人,就业率为99.34%。目前15974户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意愿劳动力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在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方面,聚焦脱贫攻坚和特殊群体,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紧盯“三类人群”,确保将符合政策的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筑牢“最后一道防线”。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9元,较脱贫攻坚开始时的2016年的7841元增加2388元,年均增幅达9.3%。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基础还需强化。一是优势产业规模不大。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以及中药材、花椒、水稻等特色产业,产业规模仍然较小,集群效应发挥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三产融合程度不高。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健康养老等融合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在全市所占比例不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能力还不强。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基础薄弱,资源开发、收益分配、配套服务等方面还不到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不理想;四是新型经营主体多数规模不大、发展方式不优、产业链条不长、自身盈利和引领带动能力较弱,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2.稳岗就业还需提升。一是外出转移就业仍需推进,与我市对口帮扶的江苏盐城市虽然提供了较多岗位,但因工资水平和本地邻近城市对比相差无几,再加上生活成本、饮食习惯等原因,贫困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人员偏少;二是技能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不够强。一方面,部分贫困劳动力存在等、靠、要思想,安于现状,创业就业意愿不强,参加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就业跟踪服务做得还不够。贫困劳动力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一些合理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未能得到及时维护,有的用工单位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工资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四是部分贫困劳动力因易地搬迁失去了农村护林员岗位,导致收入下降。

3.消费扶贫还需加力。一是消费扶贫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各界对消费扶贫的参与度还不够高;二是部分扶贫产品在口碑、品牌尚未建立,市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存在过度包装、虚高定价的问题,扶贫产品营销监管还不到位;三是扶贫“832”平台扶贫产品覆盖面偏少,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贫困户自产的农副产品没有被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收购,无法在平台销售。消费扶贫对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带动增收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4.动态监测还需加强。个别边缘户、监测户由于受劳动技能低下、产业基础薄弱、收入预期不稳的制约,加之因疫情、因灾、因病、因残、因学或其他突发变故等影响,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动态监测、因户施策、精准帮扶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建议

(一)做强产业带增收。一是通过开展对享受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生产情况、经营情况、带贫能力、政策落实等评估,剔除履责履约不到位、带贫益贫成效差的经营主体,真正将贫困户嵌入健康发展的产业链中;二是合理确定带贫模式。实行“一户一策”,通过自主发展脱贫、托管经营带贫、务工就业带贫、股份收益带贫、资产收益带贫、合作联营带贫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优势特色种养业、扶贫产品加工业、扶贫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将产业项目嵌入全域旅游和镇域经济发展当中,推行宜君县“一股三带”做法,依托各类扶贫产业项目推进带贫增收成效;四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强扶贫产业强链补链项目的推进,加大冷藏贮运、精深加工、物流园、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农产品“原字号、粗加工”状态,做足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五是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完善订单农业,严格合同管理,规范合同内容,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确保贫困户利益得到保障。

(二)稳岗就业保增收。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等、靠、要的思想,在扶智扶志上,下足“绣花功夫”,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摆正心态,自立自强,树立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念,特别是要利用好盐铜劳务协作的平台,鼓励和引导更多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到“地摊经济”中来,从小微摊位做起,依托集市、夜市等载体,结合道路交通、居住分布、消费需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免费摊位,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创业增收;二是注重培训质量,增强致富本领。对留守务农的贫困劳动力,围绕中药材、果蔬、畜牧、农家乐等开展针对性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对外出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鼓励各类企业、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目录清单内的培训机构开展企业岗前培训或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以工代训,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三是加强跟踪服务保障,全面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情况,设立就业务工服务热线,积极帮助解决证照手续、子女入学、劳务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法律援助、调解劳务纠纷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由就业部门牵头,联系妇联、卫健、教育等部门成立服务保障联合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台账,定期开展上门走访,帮助解决存在问题,打消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稳岗就业、增收致富;四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适度提高薪酬标准,将此项政策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安置工作,多措并举,拓展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搬迁后全员转岗,着力解决农村护林员因搬迁收入下降问题,确保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三)消费扶贫促增收。一是营造全社会关注消费扶贫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大铜川市域内消费扶贫“五进、三专”力度,提高“832”采购平台采购率;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延伸至镇、村,不断扩展功能,强化运营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带货直播、社交电商等方面培训,提升培训针对性,强化与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力度,开设专业网店,提高网络线上销售能力;三是组织做好杨凌农高会、市扶贫产品交易会、农民丰收节、樱桃节等大型农展产销对接会,加大宣传和招商促产销力度,积极招引外资、项目、企业,推动铜川消费扶贫;四是建立完善产品统收统销机制,把贫困户零散产品进行分类集中,联系相关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代销合同,代其在扶贫“832”平台进行销售;五是加强消费扶贫营销环节的监管。严格消费扶贫企业及产品的认定,规范扶贫产品的标签标识,注重品牌效应,按照“高中低端产品全覆盖,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思路,降低包装成本,丰富产品定位,规范合理定价,努力打造质优价廉“爆款”商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兜底保障稳增收。一是全面推进低保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改革工作,提高审批时效,方便困难群众及时受助;二是将防止返贫、稳定收入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发现及时、办理及时、兑现及时”,对收入不稳定的监测户和边缘户、受疫情或其他突发变故等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老人、儿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群体,及时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保障、兜底保障等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三是探索创立扶贫保险,建立防贫基金,对贫困人口、低保五保、非贫困低收人口3类人群大病、就学、灾害、事故等支出费用和财产损失,按比例救助,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


加强监管  防范风险  提质增效  推动扶贫资产健康运营

微信图片_20201112180207_副本.jpg

8月31日至9月7日,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参加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双月协商专题调研,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结合调研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下面,围绕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提质增效,推动扶贫资产健康运营作以下发言。

一、基本情况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5.98亿元,投入涉农整合资金近23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00余个,累计投入3.78亿元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17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全覆盖;建成社区工厂50家,直接吸纳就业1244人;先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365个,解决和改善提升了近4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8.8%以上,全市所有农村常住居民达到现行国家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创新建立了“管护责任全落实,维修养护全覆盖”的公益性农村供水运行管护“铜川模式”;实施行政村通村公路和深度贫困村通组路及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建设项目89个418.4公里,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

二、存在问题

1.扶贫产业潜在经营亏损风险。部分扶贫产业项目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产业布局不优、科技支撑不强、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潜在着经营亏损风险,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存在隐患。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支撑。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者大多为村干部,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专业技能缺乏、经营能力不强,加之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准确研判,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动力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效益不佳。

3.社区工厂建设还需巩固提升。部分外贸加工型社区工厂受新冠疫情及市场等因素影响,订单缩减,用工不足,安置贫困劳动力务工不够经常,达产达效有困难;由于招商工作跟进不够及时,个别已建成社区工厂厂房未投入使用。

4.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仍需加强。一是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农村供水工程数量多、规模小,建后运行管护难度较大,供水系统之间缺乏更大范围的集群调度和多源调节。水源地保护范围划定进度较慢,个别村组存在管网老化现象,村级管护人员的整体技能有待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和日常运行管护工作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二是村级道路管护方面,道路管护主体责任仍需强化,管护机制还需完善。养管资金按标准尚未全部到位,缺乏专业人员和养护设备。道路沿线有“三堆六乱”、挖掘占用公路和乱设摊点、打场晒粮等现象,农民交通规则意识淡薄,道路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经营监管,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一是建立健全项目后续管护机制。明晰产权归属,健全管护制度,落实资产管护责任,对项目资产实行委托经营的,要明确委托经营期限及期满后资产处置方式,避免资产流失,确保贫困群众受益;二是持续做好扶贫资产的界定、登记造册、台账建立、运营管护、收益分配使用、合法合规处置、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资产运营规范;三是根据资产类别、资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协议、他权抵押、财产保险、驻企监管等叠加防控措施,系统性防范扶贫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扶贫资产“零风险”;四是进一步完善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立项审批制度、带贫主体评估制度、履约履责定期检查制度和奖补制度等,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增产增收,确保带贫益贫长期稳定。

(二)提升管理水平,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坚持“一村一策”,突出就近就地原则,从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担起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责任。要经常性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能力培训,组织考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谋划、决策、管理和经营能力,促其当好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履职的重要考核指标,带领村“四支队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资金资产监管,把稳产业发展方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加大村集体经济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借鉴推广汉中市留坝县经验,试点推行印台区项目自建做法,对涉及总投资20万元以下、工程技术简单、且吸收当地村民投工投劳的项目,可由本村组织实施,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性收入。

(三)加大招商引资,推进社区工厂提质增效。一是积极筹措社区工厂建设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带贫益贫机制完善的社区工厂建设,兑现各类补助补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二是扶持部分社区工厂向规上企业发展,支持社区工厂企业开展技改和技术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引领社区工厂发展壮大;三是加大社区工厂扶持政策兑现力度,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工厂拓展市场遇到的问题,为社区工厂发展提供全要素服务,将社区工厂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促进社区工厂提质增效。

(四)提高管护能力,筑牢乡村发展基础。一是在农村饮水工程管护方面,市、区(县)两级要将各年度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列入预算予以保障,确保供水设施日常维护、村级人员待遇和高水价补贴各项惠民措施得到全面兑现。持续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专业化团队运行管护模式,有序推进村级管护人员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常态化学习培训和绩效考核的优胜劣汰制度,持续巩固和创新完善耀州区和印台区的区级专业化团队管理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供水运行管护“铜川模式”。按照“联水源、并工程、扩规模、提标准”的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思路,“十四五”期间在城中村和城镇周边村等有条件的村组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同时,综合采取新建和改扩建等措施加大老旧供水设施的升级改造,大力推进规模化供水和水源地综合保护,实现更大范围的集群调度和多源调节,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在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方面,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规定要求,落实农村公路主体责任,全面实行农村公路“路长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人,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6000元、村道3000元的标准落实日常养护资金,市、区(县)财政按照2:8比例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由区(县)财政按照不低于每年每公里2000元标准落实,加强养护人员技术能力培训和待遇保障。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制度和爱路护路乡规民约,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农村公路“三堆六乱”,持续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加强道路安全意识宣传,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治理保障水平。


抓细抓实  补短强弱  不断完善  筑牢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微信图片_20201112180201_副本.jpg

8月31日至9月7日,随同市政协调研组深入12个市级部门、4个区县开展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双月协商专题调研。下面,我围绕“筑牢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作以发言。

经过五年的奋战,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所有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所有贫困区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全市整体脱贫。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还存在弱项和短板。一是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全市共有贫困劳动力32870人,已就业32652人,尚有118人未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无就业意愿,存在等、靠、要思想;二是一些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产生了松劲情绪。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一些部门和干部认为时间快到了、脱贫任务完成了,产生了松劲情绪,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少了,深入帮扶村督促指导工作也少了;三是一些贫困户的脱贫成果还不稳定。有的脱贫户家庭收入刚刚超过国定贫困线,且转移性收入占比较高,如果未来的帮扶政策滑坡、帮扶力度减弱,他们有可能再次返贫;有的搬迁户因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成本增加、增收因素不稳、社会融入受限等因素,也有可能再返贫困;四是农村人才缺乏,个别贫困村村级组织保障能力有待加强。有的村级班子成员出现能力危机,不会干、效率低;有的担当不足,不想干、“往后站”,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合力和战斗堡垒作用,甚至有依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思想;五是还存在“重贫轻非”的现象,部分贫困村眼光仅仅盯住建档立卡贫困户,轻视了非贫困户发展的意愿,没有从长远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统筹兼顾发展规划,容易导致“贫困户脱贫,非贫困户致贫”。非贫困村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出现欠账,形成新的不平衡。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要防止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返贫,也要防止新贫困的产生。对于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抓细抓实,建立系统完备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一、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引导贫困户摒弃陈规陋习和依赖思想,强化其脱贫信心,激发稳定脱贫内生动力,让“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理念延伸至“我要致富”;二是提高脱贫能力,在扎牢基础教育根基的同时,推进职业教育普及,使思想引领与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为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内外部条件;三是实施典型带动,推广耀州区“八星励志”、王益区“六比六看”、印台区“一强四好”、宜君县“宜馨超市”等扶贫扶志做法,大力宣传海浪等主动脱贫、勤劳致富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带动身边的人;四是杜绝简单给钱给物的扶贫做法,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动员贫困户参与投工投劳,创新实施以奖代补等机制,实行“多做多补、不做不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二、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一是要确保过渡期内政策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二是要突出抓好就业帮扶,切实组织好外出务工,加快发展产业园区,提升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生产经营水平,扩大就地就业容量,盘活用好迁出地农业农村资源,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工作;三是要着力提升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回头看”;四是要把促进搬迁群众完全融入安置区社会作为重要工作目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供一体化均等化服务保障,推动新老居民融合交往;五是要发展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加快培育县域、镇域产业,逐步缩小搬迁群众与所在地居民收入差距。

三、不断健全脱贫政策延续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部脱贫,并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要建立脱贫政策延续保障机制,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建立脱贫户“过渡期”帮扶机制,“过渡期”内,对已脱贫贫困户,做到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扶上马送一程”,巩固脱贫效果;二是健全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机制,加大集中供养力度,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特别是精神残疾、智力残疾、瘫痪半瘫痪等重症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水平;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细化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办法、救助标准和救助程序,及时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三是完善和巩固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政策,如四级书记抓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等,推进稳定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四、持续加大农村人才引进。一是加大驻村人才下派力度。参考脱贫攻坚安排“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模式,继续为经济发展落后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解决农村发展人才问题;二是引导农业院校学生到村任职。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同时解决好晋升通道问题,让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三是强化农村本土人才培训。整合现有各类涉农培训资源,选择有条件、有典型意义的村,将培训阵地前移到村,将实训基地建到田间地头,提升培训效果;四是稳定村级干部队伍。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加大村干部养老保险保障力度,定期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招考,选拔优秀村干部,将村干部在村工作期间计算工龄,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吸引年轻人进入村“两委”,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五、统筹推进“两非”协同发展。一是加快补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对非贫困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非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政策支持和建设项目,逐步加以改善,通过为村民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身发展能力,尽快补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二是全力化解非贫困户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问题。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排查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中存在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围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问题,精准施策、狠抓落实,逐步缩小政策差距。对贫困村的非贫困户,要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小额信贷、巩固脱贫成果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以保障群众住房安全为出发点,全面加快农村个别非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同步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基本居住功能和卫生健康条件。三是不断加大对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要提升非贫困村帮扶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帮困不漏户”的全覆盖帮扶机制,防止非贫困村“边缘化”而成为新的致贫对象。可以先行安排地理位置偏、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弱的非贫困村作为重点统筹发展村,按照脱贫攻坚的工作体制,安排相关领导和部门,派驻工作队开展结对帮扶,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通过组织联建、设施联通、产业联动、利益联结等方式,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实现融合发展、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