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理论研究

孙思邈高寿141岁应当认定

发布:2015-04-07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孙思邈高寿141岁应当认定

 

郭平安

 

   

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被尊为“药王”。后晋刘昫等人撰《旧唐书》载:“孙思邈,京兆华原人,7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实际上,孙思邈也是通晓儒、释、道三教,大彻大悟,功德圆满的圣人,是大慈善家。关于孙思邈的高寿,说法始终不一,主要有6种说法:101岁;120岁;131岁;141岁;165岁;168岁。最多的说法有两种:141岁,公元541年生;101岁,公元581年生。孙思邈高寿到底多少?生于何年?

一、《旧唐书》载,洛阳总管独孤信见到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言意是:孙思邈是个孩子,博学,大彻大悟,明白大道,德才兼备,与圣人一样。但恨孙思邈是大器之才,只能大用,作为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才使用。若把他放在小的地方使用,是不适合的。 

独孤信(503年—557年),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望族。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西魏权臣宇文泰赐名为信。独孤信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战功卓著,先后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封卫国公。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追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从上文中看,独孤信并未任过洛阳总管。但有资料载,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独孤信进据洛阳时,洛阳城荒凉一片。昔日繁华消失殆尽,残垣断壁时有所见。居民流亡离散,名门士族踪影全无。独孤信得知河东籍的柳虬和裴诹之,还分别留居阳城和颍州,便征召他们,分别任命为行台郎中,开府蜀。可以认为,独孤信于西魏大统三年,进据洛阳后任洛阳总管的。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西安西北。独孤信后来到了长安,见到孙思邈发出感叹之言。

  独孤信生于503年,薨于557年。如果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独孤信于557年不在人世了,怎能见到孙思邈?说孙思邈活了120岁也不确切。孙思邈如果活了120岁,当公元562年生,时独孤信已不在人世,也见不到孙思邈。孙思邈有寿141岁,生于公元541年,独孤信就在有生之年可以见到,而且孙思邈当时正在童年,与书中所载,独孤信见到孙思邈时所言相符。

二、《旧唐书》载:“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北周宣帝宇文赟,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北周第四代皇帝,公元559年生,公元580年驾崩。公元578年——公元579年在位,在位一年。如果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周宣帝在位时,孙思邈还未出生,何能隐居太白山?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是不成立的。

三、《旧唐书》载:“隋文帝辅政,徵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隋文帝公元581年即位,如果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隋文帝怎能任用婴儿为国子博士?由此证明,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也不成立。

四、《旧唐书》载:孙思邈“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济人。’”

就是说,在隋文帝徵孙思邈为国子博士时,孙思邈曾经对人说过,过五十年后,当有圣人出世,方助之悬壶济世。就是给人看病。所谓圣人,是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安定天下之人。这里的圣人,当是指明君,古代人尊称皇帝为圣上。或者是欲治世于太平的大圣人。唐太宗皇帝是明君。《旧唐书》载,唐太宗即位后,召旨孙思邈于京师,时间当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左右。因为唐太宗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即位。公元581年,孙思邈说,过五十年,助圣人济人。从说此话之时算起,到唐太宗即位后的贞观元年,共46年。这个数字与孙思邈所说“过五十年”的年数相近。由此也可推测,孙思邈公元541年生。

五、《旧唐书》载:唐太宗召孙思邈于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

这里说的羡门、广成,是传说中的天寿之人。唐太宗见到孙思邈,见其年寿高,容色甚少,非常惊讶,说,原来就知道有道之人实在值得尊重,孙思邈年高,但从面容上看,还很年轻,人们传说的羡门、广成有高寿,怎么能说是虚假之言呢?孙思邈生在公元541年,唐太宗召见时86岁,唐太宗所说合乎实际。如果说孙思邈公元581年生,当时只有46岁,唐太宗所说就不合乎实际了。46岁的人看起来很年轻,是很正常的事情,唐太宗怎能联想到羡门、广成呢?从上文分析,孙思邈公元541年生,是能令人相信的。

六、关于孙思邈卒年,为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旧唐书》载:“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永淳元年即为公元682年。《新唐书》所载孙思邈卒年,与《旧唐书》所载无异。

误认为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高寿101岁者,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人们对《旧唐书》的误解。《旧唐书》载:“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九十三也……”。这是人们对《旧唐书》的误解。认为孙思邈说他生在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

二、《旧唐书》引用卢照邻《病梨树赋序》出现误差,导致人们产生误解。《旧唐书》所载“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九十三也……”,是根据卢照邻《病梨树赋序》改写的。所谓误差就是:其一,这里的“开皇辛酉”讲不通,隋开皇元年是辛丑年,不是辛酉年,而《病梨树赋序》中写的就是“开皇辛丑”。其二,卢照邻《病梨树赋序》写于上元元年,也就是公元674年。过去人们计算年龄是以农历计算的,若按农历年计,这里当说“至今九十四矣”!

三、孙思邈随口说,卢照邻也没有当真,怎样说就怎样记写,出现了后人对孙思邈生年的错误认定。卢照邻《病梨树赋序》中写的是:“思邈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这里的“今年九十二矣”也不对,以农历计算,应也当是“今年九十四矣”!

那么是卢照邻写错了呢,还是孙思邈说错了呢?只能认为是孙思邈随口说的,而卢照邻是写当时孙思邈是这样说的,他没有相信孙思邈当时所说的话。卢照邻写在《病梨树赋序》中的整段话:“思邈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听视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孙思邈说他生于开皇辛丑年,今年九十二岁。询问孙思邈家乡的人,都说孙思邈活了几百年了。向他请教周齐年间的事,他把一件件事说得像亲眼见的一样。参考这些情况,孙思邈不止百岁之人。他听力好,视力好,精神特别好,身体特别好,可谓是聪明博达不死的人呀!”卢照邻与孙思邈生活在一起,对孙思邈的具体情况都知道,卢照邻都不相信孙思邈说他生在开皇辛丑年,当年是九十二岁,难道在一千多年以后,我们总要相信孙思邈当时说的话是对的,以他说的话计算他的年龄么?何况,《旧唐书》、《新唐书》所载的事件,必定是真实发生过的。撰史书之人——后晋刘昫等人,与宋朝的欧阳修、宋祁,皆为有德之人,不会编造历史,也没有必要为孙思邈编造那么多历史。

综上所述,据分析《旧唐书》、《新唐书》所载,对孙思邈的生卒年份、高寿应当认定:孙思邈公元541年生,公元682年卒,享年141岁! 

当然,有人对孙思邈能活141岁高寿还会产生怀疑,认为人的寿命根本不会有这么长。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是看了《旧唐书》、《新唐书》中,对孙思邈有关史实记载而产生的。《旧唐书》、《新唐书》载,显庆四年、显庆中,高宗皇帝召孙思邈进宫,拜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固辞。上元元年,孙思邈称疾归山,高宗赐良驹,并赐鄱阳公主司邑给孙思邈居住。显庆四年,就是公元659年。有人认为,如果孙思邈是541年生,显庆四年,已有118岁,高宗皇帝不可能拜118岁的孙思邈为谏议大夫。上元元年,是公元674年。如果孙思邈是541年生,当时孙思邈已有133岁,难道高宗皇帝能赐良驹给孙思邈骑吗?孙思邈能骑马么?因而认为,说孙思邈是公元541年生是不可信的!当认定孙思邈是581年生,才比较合适。

二是有人以当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做人处事,因而产生了错误认定。特别在如今,人们60岁就退休了,难道高宗皇帝在当时,能拜一个118岁的老人为谏议大夫吗?产生这种怀疑的原因是,不了解古人的思想有何等的求实、解放。过去有学识的古人通明儒、释、道之学。儒、释、道之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产生于无,当世界产生之后,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内在规律、原则。做人处事,必须顺应天地之道,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原则办事。高宗皇帝精通儒、释、道之学,而且其父太宗皇帝在位时,曾命大臣集古书之精华50万余字,书名《群书治要》,命太子、王子与大臣精心研读,践于行。高宗皇帝研读过《群书治要》,是悟了道的,思想是很求实、开放的。他拜谏议大夫,看重的是德才,能为我、为国家所用,并不看重被拜者的年龄大小。据说周文王当年拜姜子牙为军师时,姜子牙80余岁了,周文王看重姜子牙的德才,并未嫌弃其年寿高。而汉武帝任用17岁的霍去病为骠姚校尉,霍去病19岁时,又被任用为骠骑将军,后又加封为大司马。汉武帝看重霍去病的德才,并不在乎他的年龄小。如今一些人看人、用人,唯独看背景,看名气,看年龄与学历,看对我个人是否有利,对某个团体是否有利,并不看重真才实学与德行,能不能为百姓做事情。而古人看人、用人,特别是圣贤、明君,主要看重真才实学与德行,看重对整个国家社稷是否有利。所以,一些现代人不能用自己眼光,看待古人的为人处事,特别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古代伟人的为人处事。他们的学识、德才,现在一些人在许多方面,与他们难以相比。持当今世俗的意念,岂能窥视古代圣贤心灵的天窗呀!

三是有人用当代人的寿命长短,想象古人的寿命长短。特别在现代,人的寿命绝少有141岁的。这也难怪现代人想象。唐代到处青山绿水,水源、空气、食品等,少有污染。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没有如今发达,没有经济实力与产业规模等多种因素,能造成大规模的污染。而且唐代初期全国人口只有几千万人,现在十多亿呀!唐代人们生活在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加上正确养生,就能活到141岁。而在当今的生活环境中,无论如何正确养生,也难活到141岁。

关于孙思邈生、卒年份与享年多少的其他说法,此文就不必多论了。当然,如果有人还能找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推翻上述所言,也是非常好的。然而,更重要的去研究孙思邈的思想、品德,切实去继承,发扬,做好今天的事情。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探究孙思邈的生年、寿数,可照射出古人的思想境界与求实精神。孙思邈是大养生家,能活141岁,说明他言行一致,践于行。养生得要心、德、身全养,方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向,也才能使人有高寿。历史的镜子,还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比如讲环保、爱护大自然,加强个人的综合素质休养,等等方面的启示。但说起来话长,就此止笔。愚翁写此文,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敬请读者与专家指正。(作者为原铜川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