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照金记忆——香山寺浴火重生

发布:2021-06-04 11:32:06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笔者先后 7 次登上香山。最早一次是 1985 年农历十月十五,香山庙会刚刚恢复,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赶热闹。从田家嘴下火车走瑶峪川一路步行,河道里的小路时断时续,荆棘丛生,不时要从小河中趟过,满河道的鹅卵石非常难走。从山脚一路攀上东峰,沿途看到的是烟熏火燎后的堆堆瓦砾。中峰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西峰有一行动不便的老尼。据说“文革”中红卫兵强迫老和尚和老尼姑还俗结婚,“文革”后俩人复又出家。殿宇破败不堪,陈设简陋。

那时我最疑惑的是,在如此偏僻的群山之中,怎么会有这样规模宏大的寺庙遗址?又怎么会毁于一旦?

1993 年 5 月 14 日,记者第二次登上香山,心中的疑惑随着采访而得到解释,伴随而来的却是深深的遗憾和强烈的期许。相隔 8 年,香山及所在的庙湾镇已不再闭塞,连接耀柳公路走瑶峪川直达香山脚下的一条简易公路已经修通。“进了瑶玉川,三见三不见,不是山在走,而是水在转”。从田家咀进入瑶峪川沿小河而上,三峰相间,时而近在头顶,时而远在天边,果真是三隐三现。

香山又名叫三石山,山势东西走向,主峰分东峰、中峰、西峰依次排列,酷似一个巨大的笔架。其所以名曰香山,是因为山势又像一个巨大的香炉,远望之,东峰、中峰、西峰犹如三根顶天香柱插入炉中。

香山山势挺拔险峻,风景秀丽,松林密布。阳春三月,满山遍野是盛开的山桃花;金秋十月,沟沟岔岔又铺满了美丽的红叶。香山周围,群峰环拱,林海碧涛,峻岭逶迤,云雾缭绕;山中流水潺潺,秀丽异常,泉、溪、瀑、潭、湖、河等水景相映成辉,形态多样;更有多处天然溶洞,小者数百平方米,大者可容万人,钟乳石形态各异,奇秀无比。古时就有白雀古寺、朝阳仙洞、苍龙峻岭、道院钟声、龙柏腾空、朝视太白、九龙兵寨、悬崖飞瀑等香山八景之说,各有美妙的典故和独特的风姿,令人心往神怡。有诗赞曰:“春赏山花,山花烂漫觅佛迹;夏听松涛,涛声充耳似惊雷;秋觅红叶,叶红遍野尽天染;冬观雪景,玉树琼台竞风流。”

我们去时,香山刚被批准建设森林公园,在中峰和西峰,工匠们正在抓紧施工,翻修道院。

 提到香山寺,人们首先会说到妙善公主的传说和千手千眼观音的来历。传说南北朝时,北周宗室封地有个兴林国(在今耀州官庄镇墓坳村一带),国王妙庄王有三个美丽的女儿。大女儿妙因嫁给文状元,二女儿妙缘嫁给了武状元,唯有三女妙善一心礼佛,不愿出嫁。妙善从小聪明善良,五岁便能念诵经文。

时值寒冬腊月,妙庄王对女儿说:“你若能在这冬天的山上栽出花来,我就让你修行。”漫天飞雪,寒风刺骨,妙善折下枯枝插到山坡上,一时间,漫山遍野的枯枝全都开出了鲜花,从此人们把这道山梁叫作插花岭。

妙善公主离开王宫,来到武王山西边的白雀寺出家。妙庄王气得怒发冲冠,带兵围住白雀寺,以火烧寺院相逼,要妙善还俗。妙善拒不出寺,妙庄王便下令火烧白雀寺。寺内五百僧尼死于大火,妙善被一只双翅猛虎所救,逃往大香山。

公主走到净水潭,洗去尘土,整理衣衫,留下了如今的凤凰池和梳妆台。到了山下,河水挡住去路,妙善说:“如果水能从石头下面流过,上山的人就方便了。”果然,从山谷中流下的溪水经过香山脚下时,全都潜流到河石之下,三里之外又流出地面。

上山途中,夜色灰暗,道路崎岖难行,妙善对着一块岩石说:“你要是能像月亮一样发光就好了。”岩石果然发出了幽幽清光,照亮了山路,人们如今叫这块岩石为月光岩。

上得山来,险峻的山腰中有一天然石洞,名曰崎峰洞,常人难至,妙善便在洞中潜心修行,这便是如今的香山正洞。洞中滴水成泉,曰天浆。

寒来暑往,妙庄王自从火烧白雀寺后,夜夜从噩梦中惊醒,得了一种手烂眼疮的怪病,久治不愈,痛苦难忍。一个和尚开药方说,需用至亲骨肉的手眼做药引方能治愈。妙庄王没有儿子,大女儿、二女儿皆不愿做出牺牲。妙善听到消息后,割下手臂、献出眼珠,为父治好了怪病,还了报答父亲生育之恩的心愿。至今,民间仍有“香山还愿”之说,附近还留有大王庙、姥嬷庙、庄王坟等遗址。妙善公主的做法感动了佛祖释迦牟尼,随即许以“舍一偿千”,赐给她千手千眼,是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香山正洞即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肉身坐化之所,至今洞内仍存肉身塑像一尊。

上述为传说。正史记载,大香山寺始建于符秦(公元 350—394 年),盛于姚秦(公元 384—417 年),距今已有 1600 多年,是全国著名的八大佛教名山之一。

据旧志,苻秦年间,大将姚苌拥兵自立,屯兵香山,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其兄姚襄战死,姚苌封其为魏王。至今留有秦王洞、魏王楼、校兵场、地牢等遗址。姚苌攻入长安,灭苻秦,苻坚之女与玉玺不知下落。因而,亦有传说, 坐化于大香山寺正洞的观世音菩萨肉身乃苻坚之女。民国年间,寺内尚“有一玉印,大同玉玺,类玛瑙色,全体透明,中有白脂,宛如游龙”。

有关资料记载,苻坚崇信佛教,公元 382 年,苻坚征伐龟兹之时,特别嘱咐:“听说龟兹有一高僧,叫鸠摩罗什,如攻克龟兹,一定要迎送到长安。”传说鸠摩罗什曾在大香山寺修住两年。姚秦时,全国上下笃信佛法,有“十室九空” 之说。香山是姚秦的发祥地,相传姚苌死后,其子姚兴继位,改国号白雀,修建了隶属香山寺院群的白雀寺。

隋、唐崇信佛教,香山乃京畿近邑,自然佛事兴盛,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上山礼事拜佛。玄奘大师也多次上山讲佛说法。孙思邈在香山修身养性。柳公权在香山书写佛经。宋雍熙年间,敕建圣果院。至明代,左龙麓、左佩玄父子尽力经营,耀州名士乔世宁捐助山场。

清咸丰年间(公元 1851—1861 年),民间居士郭、景、樊三母募金百万,修筑石磴五百,铸造铁瓦三千(每页重 15 斤),于正洞前建三间铁瓦殿。同治元年(1862 年),慈禧太后“蒙佑愈疾,因题宣慈昭佑匾额,以答菩萨宏恩”。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宗亮和尚募银 20 余万两,创建十方丛林,建楼阁寺舍99 间,历 15 年竣工。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历代皇家的赐予、香客捐赠、寺院收购等, 至民国初年,香山寺进入极盛时期,庙中和尚上千、尼姑数十,庙产达数十万亩之多,贮有大批的粮食和物资,附近农民多靠租种香山土地为生。每年阴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的庙会,香火隆盛,吸引了海内外诸多香客前来。

据王世泰等在《回忆红 26 军红 2 团》一文中说:“寺内广厦千间,建筑宏伟,雕梁画栋,精巧别致,回廊曲折,幽静古朴。四周苍松翠柏覆盖,怪石突兀峭丽,山径崎岖蜿蜒,地形险峻独特。”

张秀山在《照金革命根据地记述》一文中回忆说:“其峰巅形似笔架,直薄云霄,峰身状如壁,凌空劈立。山麓间,苍松秀柏,碧深似海;暗泉清流,汩汩如咽。自姚秦时代,该山即为禅宗之地,后屡经修扩建,形成楼宇、石洞、砖窑的综合建筑群,十分壮观宏伟。”

 

然而古刹多苍桑,香山寺在历史上多次惨遭兵火,几度重生。

据记载,民国九年(1920 年),香山寺院群就曾遭火毁。当时,“东山门一客僧,不戒于火,长廊楼阁,及真身洞前大殿,尽成灰烬,梵夹经典,庄严法物, 焚烧甚多”。民国十二年,满池和尚为香山寺监院,吸收前面火灾的教训,以砖作洞,列为僧寮,昔之长廊楼房,悉改为洞府。

1933 年,耀县大旱,民不聊生,四方逃难饥民近万人流落山区。刚刚成立不久的红 26 军来到香山,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寺院藏粮约有两三千石,饥民分到粮食后,对红军和游击队十分感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给予了红军有力的支援。

但是,当时的红 26 军政委杜衡不顾刘志丹等人的反对,提出香山地势险要,距照金只有 30 余里,若被敌人占据,会对根据地造成很大威胁,强令红军

放火焚毁了香山寺。我们采访时,正竖和尚说,还有 3 块铁瓦留存,为让我们目睹一下,小师傅们费了很大周折,才从阁楼上挪下一块。

时光荏苒,像野火后的草地一样,大香山寺在岁月的流逝中又慢慢复苏起来,至 1966 年初,寺内又有了僧尼 30 多人、庙宇 200 余间,耕种土地 200余亩,屯粮 12000 余斤、核桃 700 余斤,骡子 2 头、牛 7 头,农具齐全。寺内还准备了修建庙宇的木料 50 方、钢材 5000 余斤。这时“,文革”浩劫降临到中国几乎所有文物古迹上,大香山寺也未能幸免,僧尼相继被驱赶下山,檀木千手观音等佛像被焚毁一空,宗教活动全部停止。至“文革”后期,香山上下荒草丛生,到处是残垣断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恢复,大香山寺的佛教活动逐渐恢复正常。1985 年,寺内有僧 6 人、尼 2 人,方丈正知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其后,历经正知、正竖两位大和尚的不懈努力,香山寺院建庄王殿、法王楼、贵宾楼、文殊阁、香积厨、永善堂、接引亭、钟楼、鼓楼;再塑献殿檀木千手千眼菩萨金身、重塑真身洞菩萨肉身像,佛事活动逐渐兴盛。每年庙会时,人山人海, 兴旺异常,大香山寺进入了百废俱兴、飞速发展的时期。

2016 年农历正月初四,记者第七次登上香山,年轻的方丈隆道师傅正在与耀州区委统战部联手搞第二届香山书画展。香山已成为当地倾力打造的著名旅游景点,一条宽畅的旅游公路从田家嘴通过瑶峪川直达香山脚下,从照金穿越黑田峪、兰杆川到达香山的旅游公路也已连通。山上亭台楼阁,庙宇轩昂,游人如织,虔诚礼佛;山下松林村舍,秀丽如画,为景区量身打造的“香山小镇”已初具规模。

记者参加铜川一位朋友郭平安先生百万巨著《唐僧译经记》的研讨会,会上我在发言中这样说——中华民族有一种品质,就是兼收并蓄、博大包容,不管是儒、释、道,也不论是伊斯兰、基督教,只要是其中饱含积极向善的力量,都会吸纳接受,为我所用。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但凡这种精神成为时代主流的时候,都是历史上相对兴盛的时期;但凡禁锢思想、排斥信仰的王朝,都将走向衰亡。

1300 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玄奘就是这一时期向外来文化虚心求教的杰出代表,其不畏艰难险阻西域取经的壮举,正是兼收并蓄、博大包容精神的缩影。

1300 年后的今天,在历经百年战乱,从遭受外强凌辱的灾难中挣脱出来之后,中华民族重新开始崛起。我们从欧洲引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又将 “孔子学院”开设到了世界各地,我们在积极开掘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同时,又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这种对思想和文化博大包容的胸怀,何其宽广;改 革开放又何尝不是虚心学习、兼收并蓄的国家态度。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 强盛与复兴不仅仅是“梦”,而是为期不远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