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0-01-03 16:22:49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1933 年 7 月 21 日一大早,耀县城的四门就关了,不一会儿一队人马高举一杆大旗走上街头,上书一个斗大的“令”字,旗后是二十多个背大刀的汉子,其后是一排背短枪的队伍。紧接着钟楼上一阵枪声响后,全城枪声大作,经过充分准备的王泰吉率领骑兵团全体官兵一千多人庄严宣告起义,通电全国,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并在耀县西大操场公开处决了耀县南区反动区长张恒义。那一声清脆的枪声,翻开了耀县革命斗争史崭新的一页。
王泰吉 1906 年出生于临潼县北田镇尖角村,其父为早期同盟会会员。
1924 年,18 岁的王泰吉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委派,一直在国民党军中任职。耀县起义之前,王泰吉已经参与和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一次是 1928 年 4 月的麟游起义,一次是 1928 年 5 月的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王泰吉流落到河南,被反动当局查获逮捕,押往南京监狱。王泰吉身陷囹圄,备受折磨,但面对刑讯逼供,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后经杨虎城出面保释,到杨部任职。
在十七路军,王泰吉的军事才华深受杨虎城器重,先后任新兵训练处处长、骑兵团团长。但王泰吉共产党人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1933年春,国民党调集4个团的兵力“围剿”陕甘边苏区,王泰吉任“剿共”总指挥,由三原移防耀县。其时,与王泰吉熟悉的许权中、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人先后奔赴察绥抗日前线,参加了冯玉祥、吉鸿昌等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守土保国,王泰吉深受启发。于是王泰吉带领部队,跟在游击队后边,转了一圈,并未与红军交火,使这次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草草收场。骑兵团驻防耀县后,王泰吉设法与组织取得联系,并向陕西省委汇报自己准备率部起义的打算。此时正值红26军南下失败,省委认为,王泰吉如能率部起义,对陕西的革命斗争在政治上、军事上十分有利。
我们先后找到了多位耀县起义的见证人,其中1937年参加革命的李锐老人讲得非常详细。李锐是三原县陵前乡周西村杏树沟人,王部起义时,正好在耀县西街磨房当学徒。我们采访时,老人已经 76 岁,依然耳聪目明,谈吐爽利,说起起义,老人话里饱含尊敬也不无惋惜。
“事发的前三天,王泰吉的卫兵和太太到磨房来取面,卫兵对掌柜的说, 把值钱的东西收拾一下,我知觉到要出事了。”
“那天早上,刚吃过早饭,四个城门就关了,城里人都慌了,纷纷关铺子。一会儿,街上过来一队人马,前面几十个人打着红色令字大旗,中间几十个人扛着明晃晃的鬼头刀,后面几十个提着盒子枪,都带着红袖筒,走到衙门前分成了两路,一路去了县政府,一路去了胡三(胡景铨)民团。工夫不大,人走回来了,后面跟着胡三的民团,帽子都歪歪戴着,手吊得低低的。快晌午12点时,四个城门角都打枪,一些兵出来放抢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使劲打门。闹到三四点了,王泰吉出来巡查,逐个铺子贴安民告示,叫正常营业。王的一个护兵在布店要钱,手里拿着长钉子戳伙计的脸,叫碰见了,王泰吉掏出手枪,一枪就打死在了护城河边上。”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东河(漆河)和西河(沮河)都发了大水,听说队伍第二天就要走,水挡着走不了。从头一天起就分东街段家和南街雷家财主的粮,光衣服就散了三天。过了几天,河里的水塌了,队伍出了西门,往三原走了。”
从李锐老人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起义艰难与复杂的另一个侧面。事实上,在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王泰吉要让一支成分复杂、纪律松散的国民党军起义,跟着共产党人一起革命,是相当困难的事。王部在起义时,收缴了胡景铨民团的枪,雷天一保安团则表面答应一同起义,实则玩闹两面手段。雷天一以“到城外防守、收缴王茂臣民团枪支”为名,秘密将保安团拉到稠桑一带,暗中监视王部行动,向国民党当局通风报信。王部离开后,雷天一立即杀回耀城。
李锐老人说:“王泰吉走后,雷天一这家伙又回来了,抓了好多人,监狱都关不下了。”
王部的士兵良莠不齐,许多士兵趁起义之际劫掠财物,“那几天,一些当兵的抢了好多金货银货,出城时人多,出了城就有十个八个跑的,部队到三原陵前时,战斗力已经不强了。王泰吉在侯家堡召开大会,让士兵交回钱物,结果机枪连又炸了,逃回了耀县。”这些,都为起义受挫埋下伏笔。
王部原计划南下三原,迎接事先约定的十七路军驻三原杨竹荪团武雨尘营起义,并消灭杨竹荪团,但由于起义部队在耀城耽搁6 天时间,得知消息的杨虎城已经调集 6 个团的重兵准备剿灭王部义军。7 月 27 日王部途径三原马额乡坡子堡时,王茂臣民团在土城上向义军射击,一名士兵牺牲,王泰吉命第一大队包围该堡,部队继续前进。
我们采访途径坡子堡时,专门登上仍残留的土城,王部义军当时包围攻打两个多小时,没有攻下,实在令人费解,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起义的信念并不坚定。当日下午,突遇暴雨,起义部队行军困难,当晚即在陵前一带驻扎。由渭北游击队改编刚刚两天的红 26 军 4 团及三原武字区党组织前来迎接,组织群众慰问,在陵前镇召开了军民联欢大会。
7月 28 日,起义部队继续向三原行进,在心字区辘轳把(现官道村)与敌孙友仁特务团遭遇,发生激烈战斗。孙友仁外号孙沧浪,其特务团为杨虎城十七路军的精锐。激战两小时,国民党军其他“围剿”部队开始从各个方向压来,由于敌众我寡,加之王部辎负过重,义军明显不支,大部被冲散。在谈国帆特务大队的奋勇阻击及红四团的掩护下,王泰吉且战且走,向耀县小丘撤退,敌尾随而来,王部连夜向照金苏区退却,到第二日黎明终于到达照金,与李妙斋、习仲勋游击队汇合,起义部队至此仅有百余人。随后,谈国帆特务大队 90余人及赵国卿大队余部 100 多人也陆续到达照金。
采访中,当地一些老人至今还能记得辘轳把激战的情景。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老百姓下地干活,看到城墙垛口战死的七八具士兵遗体还在,地里到处是一堆堆的弹壳;由于前日的暴雨,地里泥泞不堪,士兵的鞋被泥吸住,丢的这个泥坑一只,那个泥坑一只。
王泰吉起义部队虽然遭受惨重损失,但是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影响重大,其余部 300 余人与随后到达照金的耀县游击队、红四团,有力地缓解了因红 26 军秦岭失利后陕甘革命的危局,成为陕甘边革命武装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于王泰吉的牺牲,最为准确的说法是:1934 年初,刘桂堂(刘黑七)率万余土匪武装“山东人民军”到达豫陕边境,王泰吉与刘黑七有过交往,为了争取这支武装,壮大革命力量,时为红 26 军 42 师师长的王泰吉主动要求劝说刘桂堂举义抗日。经师党委批准,王泰吉前往刘部做工作,在途经淳化县通润镇时,被他曾经的旧相识淳化三区民团团总马云从出卖,身陷囹圄。铁窗之下,王泰吉写下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长达万余言的绝命词《困顿漫语》,诗中感叹:“二十八岁空蹉跎,为谒故人入网罗;狐鸦结交吾有愧,悬睛待看事如何”。被捕十天后,王泰吉被押送到西安。杨虎城部的进步军官和中共地下党多方营救,但事已见报,南京政府严令“处决”,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书记长宋志先严密监视,营救活动均未成功。1934 年 3 月 3日,王泰吉在西安绥靖公署军法处英勇就义,时年28岁。为纪念烈士,1951 年在西安革命公园建立了王泰吉纪念亭、纪念碑。
为我们讲述王泰吉起义的李锐老人也有一段精彩的革命历程。老人 1937 年参加抗日救国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胡乔木主办的“安吴青训班”学习后,派往地方做地下工作。“1938 年春上,组织上叫我秘密运送五支驳壳枪去云阳,我把介绍信缝在胳肘窝里,装了一口袋麦子,把枪藏在里面,赶着骡子就去了。一路上绕来绕去,从鲁桥集市东门进西门出,到云阳时,已经晌午 12 点多了,我接上头,交接了枪就往回赶。去时还顺利,回来路上就碰上五道卡子,粮袋上叫戳了十几个窟窿,我想,这要是去的路上碰上可咋办呀。晚上回到三原时,等我的人已经急坏了。我说,跑了一天还没吃饭呢,快捞一碗干面来!”
我问老人:“怕不怕?”
老人答:“那时年轻,啥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