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文史工作

文史资料参考范本及点评

发布:2018-02-09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参考范本:

彻底解决“吃水难”问题是铜川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铜川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运昌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我是1979年10月由部队回来安排到铜川的一名军转干部,17年的军旅生活,一下子回到地方,觉得很不适应。加之,铜川那时候面临“三大难题”:污染严重、就业困难、干旱缺水。这三大难题,其中“吃水难”的问题最为突出。当年胡耀邦同志在陕西工作期间曾经戏称,铜川空气污染严重程度是“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晴天打着伞”,“雨天满路泥,晴天一身土”,“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居民吃水难,成了城里人的最大苦恼,我个人更是有着切身体会。那时候,每天早晨起床后,头一件事就是取扁担挑上两只水桶四处找水,有时甚至要跑到远离家属区的几里之外寻找自来水,听周围人说,铜川吃水难的困境由来已久。

铜川自古以来就严重缺水,地表水多属于山涧峡谷小溪,源泉细微,水的来源几乎主要靠老天爷补给,就是靠天吃饭也不保险,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03毫米,年降水总量只有24.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2032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1069万立方米,地下水12607万立方米,全市人均水源量只有295.4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22立方米的10%,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73立方米的20%,而自来水厂建厂初期日供水量仅为6000立方米,后来增建了四个供水站后日供水量增加到35000立方米,距需水量仍然相甚远,是渭北旱塬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况且,随着铜川城市人口的增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在不断递减,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3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7%,自然生态环境极差,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严重地制约着铜川经济社会的发展。

面对干旱缺水,水源严重不足,铜川从建市初期零星建水库,打机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实施“甘露工程”、“西部人饮解困工程”,历届市委、政府想了不少办法,采取调节用水、轮流供水、打深水井、建蓄水窖、蓄水池等措施,仍然收效甚微,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吃水难”的困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级政府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对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现实问题,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民生问题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分配、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短板上来,国家始终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民生大事,作为政府要办的大事、急事来考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阳光沐浴下,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91年11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投资1.07亿元的铜川沮河取水工程正式批准立项,1991年底铜川市级机关干部总动员,号召人人为沮河取水工程献计献策。市级机关从上到下每人捐一个月工资,铜川师范附小52名学生献出自己的零花钱,总共集资1607万元,1991年12月23日,沮河取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自此这场声势浩大的民心工程正式拉开了帷幕。铜川的沮河取水工程,也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1992年2月,工程开工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来铜川视察,听取了市长刘遵义的汇报,非常激动,为了解决铜川水的问题,他要求随行的国家计委同志回去给予考虑,在朱镕基的关心过问下,国家帮助解决了3000万资金,这对铜川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1992年上半年,陕西省政府又把铜川沮河取水工程列入陕西85期间20项兴陕重点工程之一,并决定跨地区把位于咸阳地区旬邑县北部山区的马拦河水,通过打通长达11.49公里的老爷岭隧洞导入铜川地区的桃曲坡水库,再由桃曲坡水库调蓄后供给铜川,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增加1500万立方米的供水量。沮河取水工程加上马拦河引水隧洞工程和6公里长的输水管道与净水、配水等附属工程,总共长达40公里。“滴过雨石千秋功,万米隧洞贯长虹”。1998年10月,横贯南北三个县区,几百名施工人员历经六年浴血奋战终于建成通水。80万铜川人民终于迎来了翘首以盼的救命水,幸福水,这项举全市之力,奋战五年的民心工程,改写了铜川缺水的历史,在铜川供水事业上实现了一次巨大跨越,全市居民彻底摆脱了铜川城市用水的紧张局面,铜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铜川人自己改革开放的动人故事将被世世代代讲下去。 

(铜川市政协十、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胡克禹)

点评:

这篇文章是市政协退届副主席胡克禹同志撰写的一篇关于我市解决用水难问题的文史资料。该篇紧扣政协文史资料“三亲”性特点,写反映身边的事,自己经历和参与的事,写出了铜川人用水难问题的集体记忆和发展历程,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选取我市解决用水难问题这一方面,将铜川人用水难的问题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群众一步步解决好用水难的问题,向读者娓娓道来。文章以时间为序,叙述条理清晰,语言质朴生动,并运用了大量数据,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特别是作者通过自己曾经参与或了解掌握的一些往事的回忆和记述,使文章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也更具有史料价值。

通读全文,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写出了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发力,攻坚克难解决用水难问题的战斗意志和精神风貌,必将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

选取此篇文史资料作为范本,希望能给各位委员在撰写文史资料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