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7-24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傅玄
傅玄(217-278),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耀州区)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其父虽做过魏国郡太守,但幼年丧双亲,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力求上进,勤学苦读,成年后博学多才,很有建树。魏明帝景初年间,他和缪施共同撰写《魏书》,后被任命为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太守、领典农校尉。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之后,任他为散骑常侍,在皇帝身边做顾问。后封为子爵,提拔为司隶校尉,做皇帝的侍官。
司马炎265年当了皇帝以后,政治比较开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大臣对朝政提批评意见,并任命傅玄负责纳谏工作。傅玄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向皇帝提供了很多改革弊政的建议。傅玄是个性格刚直、疾恶如仇的政治家,绝不容忍歪风邪气,向皇帝奏劾贪官污吏时,总要得出一个结果来,有时到了傍晚,他也不回家,而是衣冠整齐、正襟危坐,一直等到第二天皇帝上朝。高官贵族都很害怕他,朝野风气也为之一变。
傅玄重视农业生产,当他看到自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统治阶级内部争王夺权,造成中原农民离乡别土、流散四方,而百官子弟不懂政事,不善读书,世袭父爵,坐食俸禄,造成官冗兵多等情况后,深感忧虑。他认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维护社会安定。为此,他向晋武帝上疏“分民定业”主张,建议计算出“全国需要多少人为“士”可以满足各级官吏的需要,多少人当农民可以保证三年生产便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多少人当工人就可以生产出各种够用的器具,多少人从事商业就可以保征商品的正常流通。傅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使农业基础得到稳固。
傅玄的“四民分业论”是对春秋时管仲提出的“四民分业定居沧”的继承,但又有所发展,因为他虽然强调士、农、工、商之间的分工,但不像管子那样要求四民集中定居;虽然有贱商的倾向,但又认为商业口可以通有无,搞活国家经济;虽将“士”置于四民之首,但限制了“士”的人数,对那些有疾病满百日不能当差的官吏要及时免职,并主张没有任职的官吏去务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官的称职,老百姓生活富裕,国家逐步强盛,社会走向安定。傅玄的这一政治改革建议得到了晋武帝的支持并颁布了几条政令予以实施,对西晋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同起到了积极作用。
傅玄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终生勤于治学著述,《傅子》是他的重要著作,阐述了其哲学观点。他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受命即位,天时未必就无灾无祸,尧时有几年之水,汤时有七年之旱,自然界的阴晴雨雪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运动的。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在洪水肆虐时避免沉溺之祸,在禾稼不良时避免有饿殍之灾。可以看出,傅玄是以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来闸述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他的哲学思想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是难能可贵的。
傅玄崇尚孔子创立的儒学,批判“法术”和“玄学”。他认为“法术”是古代法家所创立的一种愚理,并不是以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管理天下,是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统治人民的,而“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标榜清谈,不研究实际问题、不受儒家礼教的束缚,是不利于巩固社会秩序的伪学。因此,傅玄向晋武帝上奏,建议提倡儒学,鼓励人们行仁义,讲气节,遂使朝野上下思想统一,礼会风气纯朴清正。
傅玄在《傅子》中说,秦王朝以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统治人民,结果使人们的仁义之心丧尽;魏武帝曹操喜欢法和术,于是社会便推崇刑名法术之学,不讲仁义道德;魏义帝曹丕欣赏玄学的清谈和放任,于是社会上便鄙弃道德操守。结果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四维(礼、义、廉、耻)无法维系,虚无放诞的言论充斥朝野,天下再也找不到公正言论,要矫正这种错误倾向,只有大力提倡儒学。傅玄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论征和宣传秦王朝灭亡之教训,秦始皇杀人完全凭感情用事,丞相李斯搞严刑峻法,也是随意杀人,所以秦王朝很快灭亡,李斯也遭杀身灭族之祸。他认为统治者若用不道德的方法愚弄人民,人民必然以不道德的方法来同敬,只有坚持儒家仁义礼教治国才是正道。
傅玄还上了几道奏章,着重讲人才问题。他针对魏武帝曹操实行“几品中正制”所产生的流弊,强调用人必须唯贤。“几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曹魏政权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将人才定位九等(九品),开始定制度时,是以公平公正为准绳的,但后来却走向反面,只重家世而不重才能,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上层官吏豪强把持朝政的局面。傅玄反对用人只重家世。他说,古代当过丞相的傅说原是从事建筑的奴隶,殷高宗却将他任命为丞相;吕尚是一个在渭水边垂钓的隐士,周义王和周武王却尊他为太师;陈平本来是项羽手下的小官,汉高祖刘邦却把他当作心腹。以上几个君主用人都重大节和才能,傅、吕、陈三人不以自己出身卑贱而白暴自弃,所以才能辅佐帝王创下千秋伟业。
傅玄虽一生做官,公务烦琐,但却勤于著述,撰《傅子》数十万言、文集百卷,至隋代尚存十五卷,明人辑有《傅鹑觚集》五卷,晚年因忤犯权贵而免官,卒于家,谥日“刚”,追封“清泉侯”。他的儿子傅咸( 239-294),字长虞,性刚直,有大节,善诗文,官至御史中丞。曾多次上奏,主张裁并官府、重视农业,提出“并官省事,静事息役”的对策,并极力反对奢侈之风,主张节俭从事,提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等论点。死后赠“司隶校尉”,谥日“贞”。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傅中丞集》传世。(王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