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7-17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陈炉生产的瓷器中有一种装酒、油、醋的罇子,口小肚子大。口小的用一只酒盅就能盖住,肚子的能装进二三十斤油。略比肚小的底放在地面上平平稳稳,盖好了严严实实,既不怕尘土,又不怕老鼠,不管存放多久,存物不挥发,也不会变质,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一种家用瓷器。
这种肚大口儿特别小的瓷器是咋样做成的?使用它的老百姓不知道,而是胡乱猜想,认为这个做罇子的陶坯匠人天生一只细胳膊。不然,他怎么能把手伸进一两尺高的罇子肚里,把泥拍薄抹光的呢?所以,远离窑场的用户们都说:“陈炉有个细胳膊。”陈炉人听到这话,个个禁不住捧腹大笑,也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
陈炉生产的瓷器,自古都是靠车拉、人担、牲口驮运出山外销售的。陈炉人把赶牲口驮卖瓷器的人叫“驮户”。当然,“细胳膊”的故事,“驮户”是知道的,也是他们传给陈炉人的。
做“驮户”非常辛苦,得半夜起身,赶着牲口翻山越岭地走几十里到陈炉,鸡叫时分装好瓷器又起身,一早赶到山外的乡间去卖。
一天,一位耀州“驮户”贩了一驮子罇子,太阳刚冒红就来到了山外富平县的一个村子。他卸下驮子,在随身带的小木槽里给牲口添了把草料,自己到农家讨来一大碗开水喝了,便解开驮子把罇子摆开,坐在地上啃起了干粮。谁知,大热天晒了一中午,竟无人问津。
“驮户”急了,见人便打听,为啥没人买罇子?一位老者告诉他,麦收前这里遭了大雹灾,收成只有往年的三四成,村民手里没钱,劝他收起摊子到别处去卖。
“驮户”一听傻了眼,怪自己事先没打听。带着的干粮吃完了,还没卖下一文钱,再转地方可咋办!他呆坐了半响,眼看到了半后晌,忽然心生一计,便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村民们听见哭声,纷纷围上来问他咋啦?“驮户”抹了把眼泪,伤心地说:“刚才听说陈炉的细胳膊死啦,再也没人能做这罇子了,我这生意不就做不成啦,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说着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开了。
围观的村民听到这消息,寻思这罇子农家过日子离不了,细胳膊死了,往后可就买不到了。他们纷纷回家寻钱去了。不大一会,一驮子罇子一抢而光。
“驮户”点清手里的钱装好,收拾起摊子赶着牲口起身回家。半路上,他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得秦腔吼了一段又一段。(蒙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