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3-23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我参与编撰《乌金闪耀》的经历
耀州区博物馆副馆长 王建域
2010年5月初,时任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的张玉珍来到我办公室,转达了区政协周新民主席和宋满善副主席的邀请,说区政协准备编撰一部关于耀州区煤炭工业发展的专辑,作为第十四辑文史资料。由于耀州是煤炭大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作为耀州区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为耀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把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在煤炭工业发展中付出过辛勤汗水的煤炭人和事迹留在文史资料中,也是表达对他们的一份感激之情。听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政协的邀请。
当时,我刚刚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踏遍了全市四个区县部分乡村的沟沟坎坎,恰逢单位没多少急事,就投入到这个新的工作之中。同时,文史委还在其他单位抽调了几名同志,有区煤炭局的党伟章、照金矿业公司的成伟、区图书馆的冯爱侠等。煤炭局为我们提供了2支录音笔和办公设施及装备,再带上区政协的一部摄影机,便开始了工作。
按照区政协的安排,我们分成两个组,张玉珍主任和我一组,文史委科员董征难和成伟一组,分别拜访当年办矿的老同志。结合我参加“三普”积累的经验,我们按照文史资料编撰的要求,寻访当事人,听当事人口述他们亲历的事情经过,采集第一手材料,原原本本地记录历史原貌。我们先用录音笔录下访谈内容,回来后再在电脑上整理,变成文字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把资料记录的比较完整,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我们先后到照金镇、瑶曲镇、董家河镇、庙湾镇、柳林镇、关庄镇、小丘镇、寺沟镇、石柱乡、演池乡,分别找到了曾经参与煤矿发展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听他们讲当年办矿的故事。在搜集资料的同时,自己也接受了一次历史教育,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前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访问了60多名煤炭工业发展的亲历者,有退下来的县处级老领导,有各级煤矿的管理者,也有普通的煤矿工人。只是在后期编辑文稿时,出于篇幅考虑,再加上有几个人的叙述重复,就只好忍痛割爱,删去了一部分被访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人有董建刚、寇八牛(石柱煤矿)、杨保福(县办韩古煤矿)、段鸿儒(照金镇干部)、宋汝青(白石崖新井),王世林(瑶曲镇石尧沟煤矿)、阴刚民(寺沟镇煤矿)、高李锋(庙湾镇春林村西坡煤矿)等等。
当时去各乡镇采访的时候,都要让乡镇有关领导提前安排,先联系好当事人,我们再一同去拜访。乡镇的工作头绪多,非常繁忙。鉴于这种情况,宋满善副主席就亲自出马,带领我们到各乡镇联系,还去了陈家山、杏树坪、下石节、西川等几个大煤矿。这样一来,就使每次的采访都比较顺利。
除了采访当事人,还有一部分室内的工作,就是在档案局、煤炭局和工信局查找历史档案。由于工信局的前身涉及好多个单位(原经委、原乡镇局等),经过多次合并、重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找到档案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由于没有固定的档案存放环境,那些老旧的柜子和档案袋上,都积着厚厚的尘土。每次去,都要把很多尘土吸到肚子里带回家,但这几次查找档案收获很大,基本上理清了耀州区各类煤矿的发展情况和数量。
经过编写组一年多的努力,这部30万字的文史资料终于面世。这里面凝结了政协各位领导、部分特邀文史员的智慧,也包涵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汗水。2012年8月,《乌金闪耀》被陕西省政协评为“全省政协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一等奖”。这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誉,既体现了这部书的价值,也让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