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3-23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我的政协文史情结
区政协原副主席 雷天启
我最早接触和了解政协文史资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是耀县政协初建时期。当时我刚到县志办开始从事修志工作,县志编纂正处于搜集资料阶段,加之我又是方志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一切要从头开始,对所能看到的各种县情文字资料都非常关注喜爱。
记得1987年年末,我正着手编辑《耀县史志通讯》,从老主编也是政协文史委成员刘文韬先生那里得到了最初刊发的三期《耀县文史资料》,我一口气读完了三册资料,眼前为之一亮,若仅从内容事实方面看,好多内容也已听过或略有了解,但同前边接触到的一些志书、档案记载一比,档案资料虽然准确,但显得枯燥、平直、了无生气,而文史资料的每篇文章都是以当事人亲历者的口气娓娓道来,有始有终、形象鲜明,资料显得详实而鲜活,细节真实生动,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脑海里留下了立体感性的形象。广泛的内容使我大开眼界,知道了我们耀县竟然还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璨若明星的历史名人,弥足珍贵的文坛佳话……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史志工作前景有了更多的想法和信心。由此开始,我就着意重视收集研读政协《耀县文史资料》,想方设法托熟人,每期必收,每篇必读,有些文章的阅读甚至超过三遍,我成了政协文史资料的一名忠实读者。一则是因为和自己从事的修志工作紧密相关,二则可以说政协文史资料是自己从事县情研究的主要启蒙读物之一,是她培养了我关注钻研耀县县情历史的兴趣。
那是一九八九年春夏,在县志稿编写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对耀县基层社会实际的感性认识,本人向县志办领导提出了下乡进行社会调查的请求。得到领导的批准和支持后,我只身徒步挨个深入全县各个乡镇、村堡,历时一百余天,几近踏遍了耀县的山山水水,行程达二三千里,通过登门入户,访问乡村干部群众,拜访耆老,实地察看,对全县各乡镇的村庄分布变迁、宗族姓氏分布、民风民俗、旧迹故址、乡村名人轶事诸方面进行摸底、调查、搜集,又证之于旧志记载及历史常识,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为后来《耀县志》的编纂增添了不少鲜活生动的感性资料。例如,旧志对姓氏宗族根本没有涉及,新志的相关内容即来自本人的这次调查统计资料,而下乡采访收集到的很多资料又不宜或不便直接全部完整地记入县志,丢掉又觉得可惜,于是有了向政协文史资料投稿的冲动。
在采访耀县中学创办经历的资料时,收集到有关刘景三先生的许多历史资料,顿觉刘老先生在四十年代为创办耀县中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刘景三先生在任耀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期间,在为民请命,不避个人风险,极力保护地方文物,资助革命人士等方面也有不凡的表现,应算是一位颇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于是,我以刘老先生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写成了《刘景三先生生平事略》一文。后又在搜集采访民国《耀县乡土志》稿本过程中,了解到有关张木生、侯雄观二位民国时期县志主编的生平轶事。两位老人均已逝世数十年,其人其事几近湮没,我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写成了《民国时期耀县两位修志人的轶事轶闻》一文,分别介绍了两位老人对耀县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我将这两篇文稿投给政协文史委后,受到主编的热情欢迎,很快便刊登在了政协第八期《耀县文史资料》上,并得到许多文史爱好者的称赞和好评。这两篇稿件既是自己参与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开始,也更提升了自己钻研县情历史资料的热情和信心。从此,我开始走进了政协文史工作领导的视野,经常与他们互通文史信息,交流个人看法和想法。
四届、五届,李有生连任政协主席,特别重视文史工作,经常和我接触,交流有关情况,并委托我参与政协的一些文史工作。记得编写《咏耀县诗歌选》、《大香山诗文集》、《耀县古代一圣四杰》几本册子时,受李主席委托指派,我参与了编辑过程中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开始作校对、阅稿,编《大香山诗文集》一书时又担任副主编,是为参与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工作之始。由于领导的委托和信任,我对政协文史工作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当然工作成绩也得到了领导的承认和肯定,从此和耀县政协的文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编纂志书之外,很多资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否能编入政协文史资料,通过大量阅读外地文史资料,我又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提高耀县的文史资料工作。
五届政协期间,我有幸成为政协委员,并被选为常委,参与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在编辑第九辑文史资料时,被委为副主编,并实际从事全书的组稿、编辑、审定工作,一直到校对,联系印刷成书,工作成绩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在五届常委任期内,由兼任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升为主任职务,政协文史工作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对故乡的古往今来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热爱故乡的深情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探索耀州、研究耀州、心系耀州,笔写耀州成了今生挥之不去的情结。
2001年春,省政协向全省各地市政协、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发出了《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研讨会征文通知》,经李有生主席安排,本人撰写了《一座亟待保护开发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文。文章综合多年来自己调查研究总结的有关耀州古城的历史资料,提出耀州这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丰富的古城,应该跻身陕西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论点,论文经评选获优秀论文奖,也是铜川市唯一一篇获奖论文。本人被邀请参加十二月在西安举行的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观点得到评委及省政协领导的认可。次年夏,省政协副主席陆栋专为此议题来铜川调研。之后,区政协又以论文内容为基础,经常委会议讨论形成专题送阅件,报送区委参考,当时区委书记作了批示,以此为起点,引发了耀州古城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几波热潮,以及此后近几年的耀州古城保护、开发、改造、建设的热议话题。
六届政协,我有幸当选为副主席,继续分管政协文史工作。当然,首先是编写好《政协文史资料》,有了前几期的编辑经验,又参照外地做法,便着意在选材、编排诸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和提高。从数量上讲,本届共编文史资料三辑,即第十、十一、十二辑,是前几届所未有的。从选材、编辑上看,第九辑开始有意识划分栏目,按计划分类安排稿件,第十辑开始向专题专辑方向发展。第十辑是介绍“耀州四杰”之一的大史学家令狐德棻专辑,文稿由退休老干部张光溥收集整理,本人则在资料分类、栏目、取舍方面提出编辑建议,并亲自执笔代主席为书撰写序言,讲明其收集资料为后人研究修桥引路、铺垫基础的功用、意义及有关问题。第十一辑为《耀州名人撷英》,集中介绍耀州历史名人,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文章为本人亲自执笔撰写。第十二辑《永远的记忆》,集中记录中宣部在耀扶贫记事。这三辑文史资料的出版标志着耀州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05年春,按省政协的安排,我有幸代表铜川市耀州区政协赴海南参加在海口举办的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培训会。铜川地区四县区各1人,一路同行。海南10天,首次见到大海、椰林、“天涯海角”等祖国南疆的壮美景色,更有幸的是,在大会上见到了王蒙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除在大会聆听他们对政协文史工作的弘论高见外,会下又与他们近距离交流讨论对新时期政协文史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形势,以至自己的编辑方法、思路均有了茅塞顿开的长进,有如醍醐灌顶,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回县后即向政协领导及有关文史工作者传达并举行了耀州文史工作座谈会,大家畅谈对未来政协文史工作的展望和想法、建议,为此后的文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编辑文史资料以外,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文史资料这个平台,更贴近实际地为耀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发挥文史工作的特殊作用。经常撰写文史资料的这些人员,经历丰富,文化程度较高,对区内的历史、文物、社会、民情均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为发挥这些有用的“正能量”,经主席会研究决定,机关策划并由本人具体组织联系实施,六届政协期内先后举办了“古耀州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政建言会”、“庆祝政协成立二十周年书画展”、“耀州区中心公园(即此后建成的永安广场)文化设施创意研讨会”、“文史工作座谈会”,邀请省文史馆员、考古专家魏勇娥向政协文史委及有关人员进行“文史讲座”,邀请杨凌政协书画家来耀在锦阳湖举办书画联谊会,次年作为回访,又组织耀州区政协及书画家赴杨凌参加“杨凌——耀州政协书画联谊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扩大了政协文史工作范围,丰富了文化活动内容,又起到了广交各界朋友,互相学习、互通情况的作用,使政协文史工作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可以说,是政协文史工作为自己提供了实施想法的平台和方便。
七届、八届政协,自己开始步入退休年龄,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但文史工作总牵着我的心,我觉得她和自己有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后来的主席、领导及负责文史工作的同志,还始终惦念这个政协老文史工作者,许多重要的文史工作活动仍邀请自己参与,自己当然没有理由推却,力争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点热发一点光。第十三期文史资料,具体工作是由文勇、玉珍他们干的,但年轻人总是谦虚地要我把关审稿,充当主编。既应了名,就要用些心、负些责,并专门为饮食文化部分撰写了一万余字的长篇稿件,梳理了自己多年来对耀州饮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第十四辑《乌金闪耀》是耀州煤炭产业专辑,虽然仅在采访指导、编写提纲等前期筹备工作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事后审阅了一遍稿件,提出些许修改意见,但仍被他们冠以编委会副主任的荣誉,自觉当之有愧。2012年,在创建全省政协文史工作重点县(区)的工作中,也被领导邀约参与座谈,外出参观访问等工作。这些都是一个“老文史”应尽之责,也让自己和耀州政协文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冬,我又被八届政协聘请为第十五辑文史资料的主编,主持编写《古城耀州》一书。通过对多年来搜集整理的县情资料的归纳整理,重新撰写成独立成篇的80余篇文章,厘为这方山水、悠悠岁月、古城旧踪等八大部分,作为在职干部了解区情的一份参考资料,向青少年进行爱家乡、爱故土的爱国主义教材,或者作为老同志茶余饭后的谈资,为社会各界人士开阔眼界、了解区情知识提供一份综合资料,也藉此寄托个人恋乡之情,能有其一如愿则深为慰藉。春节前后,书已印成出版,发到各位政协委员和热心耀州文史的朋友手中,希望大家阅读后不吝赐教,匡我不逮。
此书成书出版,了结了自己多年的心愿。首先要感谢政协,是文史工作这个广阔的平台为自己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要感谢七届、八届两届政协领导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嘉奖:七届末被评为“文史工作先进个人”,八届二次全会上邀请我为全体政协委员作有关文史工作的辅导报告,八届三次会又被授予“政协文史工作贡献奖”。这些荣誉和奖励,我受之有愧,诚惶诚恐,奖励和荣誉,既是光荣,更是鞭策。
三十年舞文弄墨,三十年撰文论史,虽然有自己的不断努力,但首先还是要感谢政协文史这个平台,为自己提供了展示才能的阵地,政协文史这个窗口,使我广交了一批文朋墨友,政协历届主席、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坚定了自己长期从事文史工作的信念,鼓舞了自己的精神和干劲。现在政协文史工作的办公条件、硬件设备比之前有了很大改善,后起之秀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我相信,耀州区的文史工作一定会大放光彩,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