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其他会议

市政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双月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登

发布:2018-07-05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我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为了加快发展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市政协将此作为2018年首次双月协商座谈会的重要课题。5月7日至8日,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全市5所高(中)职院校,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察看,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6月10日至16日,调研组又赴山东省淄博市、潍坊市和江苏省徐州市、盐城市考察调研,学习先进经验;6月29日,组织召开了双月协商座谈会,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充分协商,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加快发展我市高等职业教育  做大做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董志超

 

2018年5月7日—8日,我随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对我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梳理和归纳了我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2018年6月10日—16日,随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对如何加快发展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在山东、江苏两省四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总结了两省四市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深受触动和震撼,有很好的收获和启示。现总结如下:

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院办学空间不足,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学院占地面积较小,目前校区面积仅178.95亩,学院“三实”(实验、实习、实训)生均4.6平方米,教育部部颁标准为生均5.3平方米,差距较大。

2.办学经费紧张,制约了学院的发展。学院每年收入主要为市财政拨付的工资、公用经费和学费收入,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还要挤出资金偿还债务、用于省上项目配套,现有经费仅能维持日常运转。因资金短缺,学院二期建设步伐缓慢,新专业发展举步维艰。

3.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近年来,学院先后开设了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陶瓷设计与工艺、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新专业,这些专业与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息息相关,铜川也急需这方面的技术人才。但这些新开设专业不仅教师数量不足,而且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影响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专业做大做强动力不够。

4.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平衡。目前,学院护理和学前教育两个热门专业实力较强,发展迅速,招生就业两旺,规模占到全院学生总数的50%以上,但其它专业的招生难、规模也小,特别是受产业结构和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机电、建材类部分专业招生起伏较大,学生数量少,专业发展困难较多。

二、山东、江苏的经验做法

1.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很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多方投入,积极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淄博职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潍坊体育运动学校、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商业学校、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铜山中等专科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生均面积都极大超过国家5.3平方米规定,实训设施较强,专业功能健全。

2.顶层设计,助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两省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如山东省出台高职“3+2”本科教育,江苏成立了高职联合学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思路,吸引学生就读职校,解决学生学历问题。

3.灵活超前设置专业,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两省四市都有一个灵活设置专业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如铜山中等专科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能根据市场发展提前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并且和4s店开展合资办学。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能紧紧围绕东风悦达起亚汽车行业,积极探索“一所学校服务一个区域,一个专业支撑一个产业”的办学理念,围绕盐城市汽车产业规划,不断推进专业优化工程。

4.创新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这次考察的所有职业院校都分别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如淄博职业学院就和589个企业、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和130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仅是订单式培养,更是深度的融合,如潍坊职业学院探索“招生即招工”办学思路,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把企业车间搬进了学校,与企业共建理论实践一体教室。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学校都开展让学生来料加工取报酬的“有偿加工式实训”,极大地提高了招生率、就业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人才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成就显著。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如盐城市将所有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纳入盐城市515人才引进计划之中,增加了人才引进力度。两省四市都能重视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发明专利,激发学生和教师的智力,人才质量逐步提高,就业率均达到了96%以上,学校声誉与日俱增,招生就业成就显著,令人感叹。

三、几点建议

看到两省四地职业院校“进口旺,出口畅,培养高质量”的显著办学成就,迈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也更加期待我们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未来。

1.做强硬件,加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建设。政府要不断的在改善职院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优势及前瞻专业扶持方面,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强基础,特别是给与职院办学自主权,支持合作办学。

2.引进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要给予职院特殊的引进人才政策,进一步扩大职院人才引进自主权,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兼职教师聘任项目,解决新办专业教师的紧缺、缺乏专业带头人的问题。

3.政府统筹,研究整合我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我市中、高职都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可以借鉴山东省高职“3+2”本科教育、江苏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思路,根据我市实际,将中职纳入职院5年一贯制之中,发挥职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我市中、高职职教一体化教学,统一发证的办学思路。

4.开拓创新,探索职院发展新思路。首先要解放思想。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总体发展不错,建议职院要大胆通过开放办学、合资办学、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以赛促训等办学方式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吸引学生就读职院;其次,一定要走出去。每年要召开校企对接会,实现订单合作,在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上,向潍坊职业学院学习,探索“招生即招工”办学思路,开展“有偿加工式实训”教学,激发办学活力。第三,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职院要稳定护理和学前教育两个热门长线专业,进一步争取中央和省市支持,做优做强,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放眼西安等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对机电、建材等类弱小专业,要坚定转型升级,对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老年服务与管理、新能源汽车维护专业等要积极灵活、及早设置,更好服务于“健康铜川”的发展目标。



关于加快我市中职教育的建议

1530784108122666.jpg

郭  牛

 

一、基本简况

我市现有铜川市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职业技术学校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为域内和社会批量输送着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校师生规模达到高峰,有力地支持了产业建设,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其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随着社会需求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我市在中职教育方面还较落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办学规模小。中职在校学生777名,其中,铜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625人,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利用。

2.师资力量弱。现有在职教师170名,况且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加之学校设备陈旧,学生实训不足,致使技能水平不专不精。

3.专业不明显。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又没有与域内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专业跟进,难以形成特色专业。

4.财政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和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5.创新动力不够。体制管理不顺、难以统筹管理;校企合作不足,产教融合不紧密不充分。主要存在如何把工厂搬进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问题。

三、发展建议

2018年6月10日至16日市政协一行9人,对山东、江苏两省四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专题研讨等方式,就我市的中职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建议由市政府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整合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推动中职院校紧密围绕我市航汽铝、陶瓷、中医药等传统和新兴产业开设新专业,开办新的实训基地,为铜川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2.解决生源是关键。建议由政府出台政策,把我市每年流向社会和外地的1000余名初中毕业生留住。借助铜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渠道,再到省内的其他地市招录部分,力争使市属中职学生每年有2000名以上的生源保障。

3.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带头引领,借鉴两省四地的办学特点,积极推进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搭建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立交桥,形成中高职3+2、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分段培养格局,即通过学习,可获得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凭。由市人社局牵头,通过学习和实操,认定专业技术资格。这样就可使他们在学校期间获得“双学历”,既节省了培养周期,又能广纳生源。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已是大趋势。找准校企利益结合点,企业可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其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校还可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在取得毕业生优先招聘权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兼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适应社会的练兵场,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建议政府要加大投资,再通过联合办学补充解决。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也即使把以前的“校办工厂”转变为企业在学校办工厂。

加强交流与合作。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院校合作、师资学生交流、学术交流。通过实习就业、合作办学、教师交流培训、访学、挂职等,为参与国内外竞争,实现精准办学打下坚实基础。

5.强化师资保障。在专业师资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有必要。建议参照淄博市制定印发的《淄博市职业院校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在全市职业院校落实职业院校20%编制额由学校自主招聘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的专业兼职教师,中职学校按照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由同级财政部门核拨经费,专项用于支付专业兼职教师报酬。



政府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王永利

 

一、统筹规划,龙头引领发展

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将职教工作作为发展教育事业、服务经济转型、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统筹抓总、指导实施。充分发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龙头作用,组建我市职教集团,重点建设1-2个产学结合的优势专业,打造一流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对全市其他职校免费开放,对企业和外地市有偿使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职业教育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我市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平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寻求合作机遇,初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盐城的联系对接,用足用好对口帮扶政策,积极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深化盐铜职业教育合作。印台、王益、耀州及宜君县职业教育中心面对生源减少、招收困难等问题,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短期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网店营销、家政服务、创业等培训,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二、加大投入,增强职教力量

一是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规定,把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提取15%的企业教育培训费,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等,做到“三到位”(财政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设施配备、基地建设到位)。二是要加大投入,对教职员工工资实行全额事业拨款,增加生均拨款金额,达到省定标准。三要引导学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鼓励学校开发特色名优专业,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基金奖励。四是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参考其它地市做法,对建档立卡贫困生进行扶持,每名学生每年补助1万元。五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尽快出台引进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和新增专业急需人才,重点培育产学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深入学习,聘请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训,传授实践知识与宝贵经验。

三、产学融合,服务转型发展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我市有规模有实力企业的联系对接,根据企业技能性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向,开设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专业,专业教学为企业“量身订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员工,实现合作共赢。要围绕重要产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学校和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互渗透,促进企业获得新员工。

四、注重宣传,提升各界认识

一是举办职业教育周。通过开展技能展演、开放校园、走进企业、送教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技能水平;二是设立职业学校宣传点。通过制作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奖助学金和升学政策,解答群众关心的办学特色、办学成果、人才培养方向、就业等问题。三是正能量宣传。通过网站、报纸、微信等媒体,加强对职业教育亮点宣传,弘扬“工匠”精神,增强社会认知度。

五、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一是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涉及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关重大问题。二是落实职责分工。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全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发改委、市工信息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招商局等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建立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程度、财政投入和人才培养产出效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业倾向与发展测评等为主要要素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通过第三方机构定期对职业院校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统一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


以改革创新推动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张瑞炜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工程;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依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市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一定的基础,但是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自身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一是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着“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问题。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四所区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连独立的办学场地都没有,使得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同感低,生源流失严重。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还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和地方城市产业的融合,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方向,搭建起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平台。我市多数的职业教育还是定位于技能培训后的劳务输出,和一些企业的定向培训。由于办学质量不高,没有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形式都很低,学生不顺心,家长不满意,社会价值不突出。

三是我市职业教育还没有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我市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业设置上,实训基地建设上,尤其是中职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太大。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吸纳人才,加快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动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建立统筹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把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议从市委市政府层面,由教育局牵头成立涉及各相关部门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铜川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从铜川实际出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铜川人口基数只有84万,也就相当于其它地市的一个区县,每年招生理论上的生源只有2000名左右。我们的职教体系仍然沿袭传统的区县办学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分散投资、分散办学,各学校都无法做强做大。我市在2014年整合教育资源时,仅保留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印台区职业技术学校和铜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几年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结合铜川市情建议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打破区县办学模式,收起“拳头”集中资源走“精”而“强”的发展路子。建议进一步加大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力度,进行专业合并集中精力发展一所高级职业中学。优化形成一所高级职业中学、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所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形成开放协同发展的办学机制和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具有基础投资大、周期长、市场变化快的特点,封闭办学是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发展要求的,必须走开放协同发展的路子。一是在我市职业教育系统内形成开放协调发展的机制。高级职业中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在师资、设备、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政府也可以集中资金进行有效投入。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加大融合力度实现学制贯通,对中职学生建立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对高职院校也可实现生源的储备。二是面向社会开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在税费以及其它政策上搭建起企业和其它社会主体参与职业化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学校应主动出击探讨和建立能够让企业参与进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共同利益点。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制度,保障专业教师在一定时期必须有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经历。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和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三是向国外开放。在条件成熟时,可借鉴发达地区如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国外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由国外专家指导把关,在课堂、培训中心和企业三个教学场所开展职业培训,向世界水平迈步。也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面向国外开拓市场招收学生。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校城融合上有作为

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统筹规划,质量为本,大力培育发展面向我市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凸显本地特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