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建议

发布:2021-02-03 17:14:59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90户13944人,保证了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但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产业配套尚不到位。安置点社区工厂均为外贸加工型企业,受疫情及市场等因素影响,达产达效困难,用工不足;原居住地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相对滞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带贫益贫效果还不明显,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的产业支撑还不够强劲。

二是就业安置不够充分。有些群众因自身技能、家庭拖累、外部就业环境及工资报酬等原因,外出转移就业积极性不高;有些群众安于现状,就业创业意愿不强;有些用工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上不规范,工资发放不及时,影响了群众就业积极性,贫困劳动力就业还不够充分。

三是公共服务仍有短板。个别安置小区水、电、气、暖等公共配套与一般城镇居民标准还有差距;个别安置点与原居住地在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低保、养老、残疾人管理服务和保障等工作上还未衔接到位,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两头跑”现象。

为此建议,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抓住5年过渡期机遇,做实做细后续扶持各项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一、做强产业支撑。一是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扶持壮大原居住地扶贫产业,提升特色种养业,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做足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推行宜君“一股三带”做法,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机制,密切贫困群众与带贫主体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丰富土地“三权”实现形式,引导组织搬迁群众采取市场化方式流转土地,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加群众资产收益。四是推进社区工厂提质增效,通过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入社区;积极筹措社区工厂建设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带贫益贫机制完善的社区工厂实施技改和创新,引领社区工厂发展壮大。

二、做实稳岗就业。一是加强就业引导,大力宣传海浪姑娘等主动脱贫、勤劳致富先进典型,推广“八星励志”等扶贫扶志做法,引导贫困群众摆正心态、自立自强,树立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念,主动就业创业。二是提升培训质量,根据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意愿,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如开办夜校、家庭学校、社区工厂岗前培训等;在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把“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融入其中,把松散式农民锻造成纪律严明、操作规范的产业工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围绕安置小区加快发展产业园区,提升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经营水平,扩大就地就业容量;加大保洁、治安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适度提高薪酬标准,做好已享受公益岗位搬迁群众转岗就业工作,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四是强化服务保障,督促用工单位及时发放工人工资,指导用工单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保障工人合法权益。

三、做细服务保障。一是完善和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统筹力度,解决部分安置小区电网改造、燃气入户、供水加压、异地购气等实际问题,完善和提升绿化、停车、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要。二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安置点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低保、养老、残疾保障等方面工作力度,做到“全面覆盖、优先享有”;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衔接,推进搬迁群众在迁入地落户,确保搬迁群众及时享有各项基本服务;充实教育、医疗等人员队伍,及时从迁出地向迁入地调整划转人员编制,推动特岗教师、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向安置区学校、医院倾斜。三是为搬迁群众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采取配建或共建等方式,实现“一站式”社区服务全覆盖,健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统筹建设综合超市、便利菜店、社区药店、电商网站、公交站点等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加强安置区物业管理,在过渡期内采取递增收取的方式,尽可能降低物业费征收比例,减轻搬迁群众生活压力;同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做好房屋和配套设施设备日常维修维护,强化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发言人:市政协委员、宜君县棋盘镇镇长  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