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非遗保护

发布:2018-06-14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耀州窑陶瓷、耀州刺绣、宜君剪纸等,已经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象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申报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于2011年成立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市群众艺术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非遗业务由馆站部承担。先后组织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整理登记、线索挖掘研究、“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展演、传承基地带动培养等多项工作。截至目前,建设市区(县)特色民间艺术保护陈列室、档案及数据库7个,汇编出版非遗图典1部,非遗研究书籍20余种。我市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7项,市级名录48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7人,市级42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孟树锋同志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人。

二、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保护不够。从客观上来讲,我市地理面积较小,非遗资源总量不足,地域性、特色性不够突出,辨识度和接受度不高;从主观上来讲,部分基层管理者对非遗工作的热情不高,责任意识有所欠缺。非遗工作没有形成系统、规范、有效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机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现象。

2.投入不足,经费紧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任何专项资金支持,非遗工作经费仅依赖于各级文化馆(艺术馆)的日常工作经费,经费严重不足。非遗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保护、利用等工作较难开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3.机构不全,人才匮乏。我市非遗保护机构不够健全,且人员多为兼职。非遗传承项目、个人及保护单位的申报、日常管理工作,都由各区县文化馆承担,仅有的兼职工作人员大多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限制了项目的发掘普查和传承保护。

4.缺乏规划,体量较小。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没有系统的规划布局,非遗产业化集聚度和市场化开发较低。目前,除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其他多数保护项目以传承人个体作坊为中心,体量小、平台小,人员少、资金少,极大地束缚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空间,生产性保护目的难以实现。

5.传承乏力,前景堪忧。全市的67个非遗保护项目中,刺绣、面花、泥塑等民间手工技艺,大多为家庭作坊式运作,由民间自发传承,学艺难、收入低、未来成效难以预测,很难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后继乏人,整个业界面临消亡,项目保护处于“有人教无人学,有心学无人教”的两难境地。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运用各种载体和媒体,广泛宣传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氛围。同时,加大项目筛选力度,做好项目申报,力争有更多的县级项目入选省、市级的保护项目。

2.建章立制,强化措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市文化部门加强协调,开展民间文化进课堂、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期举办“铜川市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展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和民间曲乐、舞蹈、社火表演;表彰奖励在非遗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3.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建议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专款专用,改变“重设立、轻规划”“重申报、轻保护”现象,切实做好申报、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设立非遗项目发展奖励资金,对取得成果的项目采取奖励办法,确保珍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有平台、可传承、能发扬。

4.加强培训,人才兴市。建议整合全市乡土教材,以中小学校本课程形式,在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上重挖掘、重质量、重传承。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交流学习,聘请传承人授课,创新传承方式,使传承方式由个体走向群体;定期召开非遗保护研讨会,创办相关刊物,撰写学术论文,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研讨,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进一步宣传非遗保护工作。

5.创新载体,传承发扬。建立全市非遗文化展馆,采用动静结合,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我市非遗成果和传承技艺,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建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合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强非遗项目与铜川旅游产业的融合,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发言人:崔萌 市政协委员 耀州区文化馆干部 全国妇女手工艺编制协会会员 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