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高质量推进我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建议

发布:2024-09-12 15:13:10来源:编辑:浏览: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2022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我市获批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是首个以探索普惠金融助力经济转型为目标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市承担的一项“国字号”改革试验任务。市政协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将“高质量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列为首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市政协主席刘西林多次主持会议安排推进,把党政所需与政协所长、委员所专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好政协智囊团作用,组建了由市政协副主席王晓刚为组长,市政协常委、委员、金融专家、市政协智库成员以及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调研组,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了专题培训。5月下旬,刘西林主席带队对我市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6月中旬,调研组先后赴浙江宁波市、丽水市考察学习。通过在市内调研摸实情和外出考察学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充分协商,形成了共识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形成专题报告,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

  一、我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成效

  铜川市获批“国字号”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全市围绕支持“城市转型”“乡村振兴”的创建目标,持续深化两大领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构建“新格局”,搭建“新机制”,打造“新模式”,定制“新产品”,赋能“新技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近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全市普惠金融改革已初步探索形成了十大典型“铜川案例”,并取得6项全国领先、陕西首单类工作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机制体系,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一体化改革正式落地实施,推动担保试点全省首个“政银保担”四方合作框架下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出台全省首个“十四五”期间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贴息政策;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网格化”管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国首提“经济主体是金融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普惠金融配套机制不断完善。二是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构建转型金融服务体系,编制完成全国首个《铝产业转型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陕西首批、全国领先的小微企业转型贷款在铜落地,为域内3家铝产业企业授信6850万元。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个性化定制乡村产业信贷产品,探索形成普惠金融支持农村光伏产业的“政银担—企村户”新模式并在耀州区全面推广;探索形成“金融服务全链条+产品覆盖全周期+减费让利全流程+金融机构全参与”的“四全”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全市9条农业产业链发展,促成融资11.14亿元;创新推出“樱桃贷”,提供3-5年契合产业周期的长期资金支持。四是科技赋能打造数字普惠新模式,在宜君县布局全国首个针对玉米产业的卫星遥感“大山雀”信贷系统,实现玉米、苹果全周期实时生产情况与线上贷款授信的有机结合;数字产业园供应链金融等陕西首单类、创新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相继落地。五是打造“六个中心”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在全省首创市、县、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四级联网”模式,普惠金融宣传触达群众超50万人次。建立了全省首家具备规模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为新市民群体提供信贷支持21亿元,风险保障261亿元。六是反映试验区建设成效的“铜川指数”由2021年的25.06提升至2023年的38.62,2024年6月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5.04%、24.97%,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铜川经济高质量强劲有效,各项改革成势见效。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总行等各级领导多次来铜调研,省委书记赵一德先后两次对试验区建设情况作出肯定性批示,陕西咸阳、榆林、青海黄南等地来铜考察交流学习普惠金融工作;30余篇调研成果及相关经验先后在《中国金融》《金融时报》等重要刊物刊载。

  二、浙江宁波、丽水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经验和启示

  (一)宁波模式:2019年浙江宁波获批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数字支付、融资服务、风险防控和金融知识教育四个“全覆盖”,努力建成全国普惠金融改革先行区。多年来,宁波借力数字化改革先发优势,以数字化转型促推精准服务,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一是打造数字化普惠平台,提升“融资广度”。宁波市集中力量建设了“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园区“数字大脑”、“浙里甬e保”健康保险数智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优质共享、服务综合的系统平台,率先在全国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链上登记+链上金融”改革,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与精准性。二是创新场景化融资产品,提升“融资精度”。依托“浙里办”“甬金通”等政府平台,搭建新市民金融服务、融资需求对接等场景,实现普惠金融政策“一屏通览”、融资需求“一屏通办”,先后推广以普惠金融线上化风控核心为基础的“税银通2.0”“科技E贷”“专精特新E贷”“小微E秒贷”等一系列小微标准化产品。2023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527.6亿元,同比增长32.9%。三是应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风控”。构建了由上而下贯通的数据汇集体系,首创“互联网大数据+网格化排查”防控模式,打造“天罗地网”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系统,建立“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推动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三位一体的市级部门信用联动机制。

  (二)丽水模式:浙江丽水与我市同年获批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主要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为目标,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上做出“金融探索”,为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多年来,丽水筑梦普惠,为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一是推进了农村产权融资创新。实现了林权、农房、农地、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茶园、农副产品仓单等农村基本产权可抵押;二是推进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推出“生态抵质押贷”“生态信用贷”以及“两山”银行评定等“丽水金融模式”,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金融通道;三是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搭建“两小”创业通平台、生态区块链贷等,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四是推进金融标准创新。成功获批浙江省首个金融创新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和浙江省金融标准创建试点两个项目,围绕普惠金融在全国率先编制金融标准16项,实现丽水金融改革经验惠及全省、全国;五是推进信用服务平台和四信建设。开发建成全国首个个人、企业一体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信用县四信建设,202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794.2亿元,增长29.2%,增幅全省第一;六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村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

  (三)主要启示。宁波、丽水等各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差异,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和模式,为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我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聚焦薄弱环节,创新完善金融支持配套机制。在创新担保增信机制、健全多元化风险补偿机制、推广金融科技应用等薄弱环节下功夫,构建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及三农无抵押、无担保、信用差的融资痛点,推动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乡村、偏远地区居民和企业直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要聚焦化解全链条金融风险,创新完善处置机制。探索形成稳健发展企业支持基金、困难企业“白名单”销号制度、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司法联动打击逃废债机制等创新做法。坚持“一企一行一策”,将风险企业划分为保护、帮扶、破产重整、逃废债务等,分别予以扶持、协调、处置与打击,精准拆解担保链和担保圈,有序化解“资金链”和“担保链”两链风险。三要聚焦关键领域,推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注重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丰富和深化服务方式,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深化金融服务渗透率,增强普惠金融对重点目标群体的服务能力。

  三、铜川试验区创新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制度机制从“有”到“优”。完善的机制体制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基”,要进一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构建起具有铜川特色的普惠金融制度机制,形成普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铜川模式”。一是要推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创新。结合本轮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进一步加强市委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搭建完善现有“双牵头”、工作专班、专项小组、责任考核、研究评估、宣传引导等“六项工作机制”,推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高效运转。二是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评价、贷款产品、担保机制、保险产品、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多渠道创新,降低银行自担风险水平,扩大信贷规模,同时弱化银行抵押要求、降低融资成本。建立以铜川改革总体方案为核心,涵盖金融支持转型发展、民营小微、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平台建设等的“1+N”政策体系,着力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政银企”对接机制进一步创新。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加强与人民银行铜川分行、铜川金融监管分局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政银企对接会等,及时把握经济和金融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统筹经济和金融工作发展,提升金融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的联结机制。

  (二)发展数字金融,推动数字金融平台推“陈”出“新”。目前,我市平台建设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金融服务远程化、系统化、自动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一是要统筹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建议按照“用户便利、符合规定、先易后难、边建设边维护”的原则,由市数据局牵头,理顺工作机制,尽早解决“谁牵头,谁来建,谁来管”的问题,加快平台项目立项审批,将原铜川市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升级改造为“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平台上线运营。二是要整合数据资源打通信息壁垒。以支持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为出发点,按照“政府+市场”模式,全面开展信用信息归集等工作,由第三方持牌征信机构升级改造并运营维护,为政、银、企以及个人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价、融资对接、信用培育等服务,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满意度。三是要保持平台运营的持续性。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打通平台与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合作渠道,通过与银、保等机构之间的数据联动和共享,全面挖掘和激活数据价值,用平台收益不断反哺平台建设,推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

  (三)主动探索作为,推动转型金融发展扩“面”提“质”。转型金融作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和我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要内容,全力推动转型金融在铜落地,让金融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支撑。一是要强化转型政策引导。聚焦“三大产业集群”和建材、煤炭等传统行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改造、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以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信贷投放力度,科学有序推动碳密集行业技术升级和城市低碳转型,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推动企业转型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政策协同,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建议探索建立政府转型基金,制定配套激励措施,通过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转型信贷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同时对于转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提高转型企业的规模效益,从资金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全面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四)突破瓶颈制约,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做“大”做“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疏通融资渠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一是要扩大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全市已组建了市融资担保集团,区县原担保机构转隶为担保集团分公司,整合后注册资本4.27亿元,现有规模不足以满足实际融资需求,需进一步补充现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强担保实力,切实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性担保服务。二是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出资人职责,结合经济、金融和融资担保行业等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制定融资担保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工资薪酬等挂钩,引导政府性融资(再)担保机构聚焦主业主责,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三是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紧密结合国家、省、市出台的融资担保政策,建立健全内部风险事项监测预警处置预案及常规风险监测预警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担保公司的“桥梁”和“杠杆”作用,识别风险,稳健发展。

  (五)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科创企业发展从“小”到“强”。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陕西省首个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探索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有效模式,既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更事关城市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奖励等措施,提高运作效率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同时充分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化投融资联动,积极引入域外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助力我市科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打破政银企信息壁垒。建议银行和政府财政部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部门单位的合作,通过外部技术支持,跨越科创企业技术壁垒,将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评价以及产品的前景判断等方面的咨询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银行准入的重要参考,助力有前景的科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三是要提升科创企业信贷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梳理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组织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在资金、人力、财务、产品等方面加大对公司金融顾问业务的倾斜,加强复合型人才储备和培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六)强化金融惠农,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成“势”见“效”。乡村振兴作为我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两条主线之一,改革目标就是要将更多金融政策、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效能。一是要加强产品的优化创新。大力推行“三秦光伏贷”“樱桃贷”等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苹果、樱桃、玉米、中药材、养殖业等特色农业,量身打造特色品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场景,同时利用线上载体和惠农支付服务点等线下固定场所,点对点帮助农村基层和群众解决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二是复制推广成熟经验和案例。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公司”,汲取浙江“强村公司”模式以及耀州区克坊村模式经验,以村为单位,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建立具有合格法人资质的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公司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获贷率,引导金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三是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深入推进金融健康宣传教育,运用好“金融健康评估工具”、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普惠群体理解、运用金融的能力。

  (七)抓实协同联动,推动普惠金融改革成效出“新”见“彩”。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几乎所有金融市场主体和多个政府部门,需要各方合力和政策配套,才能推动更多普惠及金融改革成果落地见效。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聚合力。按照市委金融工作专题会议要求站位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树牢全市金融工作“一盘棋”理念,进一步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工作专班、12个专项小组职能职责作用,加强协同联动,明确目标任务和分工,着力解决部门协同不到位等问题,构建多主体参与、跨部门协作、全领域覆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各项改革目标任务落地,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二是要完善考核体系明责任。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普惠金融目标考核评价办法,将各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考核,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对普惠金融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县区和有关单位,依据考核结果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县区和有关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各金融机构的考核结果反馈至其上级机构,作为干部使用的参考。对改革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重大问题困难等,积极研究解决并及时报告。三是要聚焦创建目标出成效。要围绕我市“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创建目标,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改革,在金融助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发展上再发力,加大金融政策落实力度,确保“普惠”成果惠及更多群体、更多个体,因地适宜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试验区创建出成果、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