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4-06-03 15:20:33来源:编辑:浏览:
市政协办公室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激发广大市政协委员企业发展动能,引导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结合市委办《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党员干部“四下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和市政协“三联系”工作安排,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市政协成立8个调研组,由主席、副主席分别带队,采取政策宣讲、座谈交流、实地观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27户市政协委员企业(“五上”)开展了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委员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委员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走访调研结束后,2024年5月30日市政协十五届二十三次主席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情况汇报,梳理分析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达成思想共识,形成真知灼见。
此次走访调研是市政协落实市委工作要求、服务中心大局的有效实践,是发挥政协职能优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传递了市委、市政府对市政协委员企业发展的关注支持和市政协对委员的关心关爱,提振了市政协委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走访调研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4年3月末,全市在库“五上”企业720户,市政协委员所在企业(“五上”)27户,占总数的3.8%。本次走访调研企业中,公有制企业7户、占比25.8%,外商企业1户、占比3.8%,民营经济19户、占比7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3户;规模以上服务业4户;建筑业2户;房地产开发业1户;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6户;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1户。经营范围涉及装备制造、建筑施工、文化印务、高新技术、物业服务、餐饮管理等。
从走访调研情况看,全市上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显著改善,委员们充分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对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当前发展的成效,企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多数企业经营良好。
调研中也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背景下,受三年疫情影响,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本地市场不稳定性、同行业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叠加,部分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考验。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传统行业领域,受制于产品供给过剩、生产成本趋高、转型升级困难等原因,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压力,需要予以充分关注。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创新方面。一是创新意愿不强。走访调研的委员企业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普遍存在重技术利用、轻技术研发问题,在技术创新上缺乏长远规划,主动进行技术研发的意愿不强烈。二是缺乏创新资金。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收益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和工资分配,很难再有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先进设备引进、技术工艺提升等环节,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三是支持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对企业布局高新技术、前沿科技的引导和保障力度有待提升,尤其是对部分链主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力度需要持续加强。
(二)营商环境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受市场大环境和行业内部竞争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在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处于弱势,企业面临发展困境。二是惠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涉及产业、行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工作流程等掌握不全、理解不深、操作不熟,有些惠企政策制定前缺乏充分调研,政策出台后没有具体的兑付流程、实施操作难,导致政策和企业需求出现错位现象。三是服务能力还需提升。“重监管、轻服务”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服务主要集中在前期手续办理环节,在项目投产、企业运营管理上有效帮助纾难解困的措施方法不多。如新材料产业园区目前仍无公交线路,园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四是调研检查和监管执法仍需规范。多部门、多层级调研检查的统筹协调不够,为了避责免责而“层层加码”“一刀切”“以罚代管”,重复检查多、频次高。如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接受各级各部门检查75次、调研63次,月均8.6次。
(三)资金周转方面。一是企业周转资金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原材料交易方式一般为“先款后货”,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手续繁杂、贷款期限偏短、融资额度过低、融资成本较大,有些已经高于企业盈利点。二是政府拖欠款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反映不同程度遇到合同协议不履行、拖欠企业账款等现象,直接影响企业家信心、企业日常运营和长期发展。如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部分单位、小区代建工程款、供热费拖欠严重。三是金融产品服务企业发展不足。由于部分企业轻资产、高风险、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因素,银行机构往往难以吃透企业专业领域,难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导致在授信评审过程中更加审慎,银行业信贷产品服务企业效率不高。
(四)人才用工方面。一是研发人才、高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临招工困难,专业人才不足越来越成为掣肘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隽美经纬电路有限公司人员招聘本地电子行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困难,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二是尽管企业普遍反映缺技工、研发和营销人才,但受灵活就业多元化多样性冲击和西安等大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加之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称评定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导致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三是高校、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不够密切,缺乏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协作机制,创新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间流动机制不健全,制约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效能。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科技创新,着力增强企业发展动能。一是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抢抓省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机遇,做实做细“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工作,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企业创新产品和管理运营赋能。二是加大企业经营理念革新,紧盯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推进传统产业价值唤醒、“主体”转换、“介质”注入,促进传统企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找准发展新路径。三是加强对企业在高新技术、前沿科技上布局的支持,深入摸底分析我市链主、瞪羚、“专精特新”等企业科技创新现状,指导园区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对重点企业、关键企业的科技创新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坚持靶向施策,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严格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铜川市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优化办事流程,落实“最多跑一次”等便民服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各流程,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当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二是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完善政企对接交流机制,持续策划发布分领域专项政策,采取领导包联、恳谈会、政企会商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家建设性意见和合理诉求,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引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惠企政策,确保各项惠企政策措施精准滴灌、直达快享。三是强化全过程全链条要素保障,扎实开展“百人进百企双包一解促发展”活动,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水、用电等需求。减少非经营性事务和不必要的检查调研,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抓经营、谋发展、搞创新上。加大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切实维护公平竞争,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三)坚持多点发力,切实解决企业资金问题。一是落实好中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改造奖励、信用荣誉评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惠企政策执行细则,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补贴、厂房租赁补贴、研发投入补贴等惠企政策及时兑现、涉企合同协议及时履行,增强企业预期和投资信心。二是利用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创新银企合作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我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科技易贷”、“产业园区建设贷”等信贷产品,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及时修复失信企业信用,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水平。三是将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落实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筹措资金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明确时间、落实措施、限期办结,建立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增强企业与政府合作信心。
(四)坚持多措并举,助企缓解引才用工需求。一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与秦创原总窗口、总平台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对接合作,将各项高层次引才计划、各类科技研发政策和资金支持计划更多的向企业倾斜,紧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缺什么人才引什么人才,急需什么人才先引什么人才,推动人才引进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二是深度实施校企合作。借势铜川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进企入校”、“梧桐引凤”、“情系家乡”等引才活动。借助职业院校组织开展短缺型、急需型技术工人的订单式培训,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研学基地,多渠道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三是强化各类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园区便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做好优秀专业人才职称评定等方面服务工作,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