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4-06-28 15:24:45来源:编辑:浏览:
市政协教卫体委员会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4月19日,市政协副主席左车宁带领市政协教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围绕“加快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调研视察监督。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新区正阳路街道沮河社区、印台区印台街道顺金社区和印台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详细了解我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情况和群众性赛事活动开展情况。听取了市体育局关于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就调研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定出台《铜川“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健康铜川2035”规划纲要》《铜川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铜川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二)全民健身场馆设施供给不断增加。有序推动建成铜川体育馆、铜川市全民健身馆、铜川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铜川体育运动公园等健身场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46%,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3.5人。投资150万元持续为街道、社区和乡镇等配备健身器材。加快口袋公园建设,投资1524万元完成大唐养生小镇、植物园、王益区馨苑广场、金华小区等口袋公园建设。
(三)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相继举办了第十九届中国中学生篮球锦标赛、2023年全国射箭锦标赛(室内)、陕西省第十届滑雪大会暨2023-2024年度陕西省高山滑雪公开赛、陕西省首届“延长石油杯”三人篮球联赛等赛事活动,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赛事IP。广泛开展柔力球、广场舞、药王养生功十三法等系列主题活动,普及全民健身理念、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掀起全民健身热潮,促进全民健身全面发展。
(四)体育社会组织日益健全。目前,全市共有体育类社会组织66家,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2637人,设立城乡体育健身指导站点1364个,实现了群众健身有组织、有阵地、有指导、有实效。建成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点5个,连续举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测试通过率达到98%,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依据。
二、存在问题
(一)“去哪儿健身”方面。一是大型综合类体育运动场馆建设不足,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按照陕西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配备市级“六个一”标准,目前,我市无市级体育场和游泳馆;区县级“七个一”的标准,目前,王益区已完成6个,耀州区仅完成3个,区域间体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公共体育设施共享程度不高。出于管理、安全、经费、教学秩序等因素考虑,目前全市能够达到“一场两门、早晚两开”对外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数量较少。一些配备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无法实行对外开放共享。三是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多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群众性赛事举办较少,无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二)“怎么健身”方面。一是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足,部分社团组织自身发展停滞,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弱化,与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差距明显。二是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指导还有待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队伍建设不足,对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意识普及不够。三是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总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赛需求。
(三)“怎么健好身”方面。一是公共健身活动器械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部分室外公共健身活动器械疏于管理,维护更新不到位。一些老旧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健身器械数量少,难以满足辖区居住人群的健身活动需求。二是对全民健身重点人群“一老一小”关注不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程度逐步加深和体教融合发展,公共体育设施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群需求建设的场地设施偏少。三是全民健身开放融合发展不够,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破解“去哪儿健身”问题
1。统筹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陕西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配备市级“六个一”、县级“七个一”、镇村“三个一”的标准,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序推动铜川体育场、铜川游泳馆等大型专业场馆建设。二是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利用好闲置厂房仓库,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完善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以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紧盯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目标,拓展健身场所,充分利用“金角银边”空间,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崭入式改造,变休闲场地为全民健身场地,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有效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问题。
2。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共享。一是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中管理、安全和经费等方面顾虑,创新探索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多元化成本补偿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长期良性开放。二是积极探索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俱乐部、体育类协会等赛事活动,有效缓解体育场馆不足问题。三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具备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推动学校运动场地对社会开放;新建学校要按要求规划建设,满足对外开放条件。
3。提升体育场馆使用效率。一是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以各单位自建场馆为辅助,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积极承办或协办精品赛事和培训,发挥体育场馆阵地作用。二是加大与大专院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大力普及推广体育运动项目,利用铜川市全民健身馆、铜川市体育馆等场地设施,举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活动,激发群众全民健身活力。三是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扩大服务对象,加大开放力度,优化免费开放时段,提高场馆使用效益。
(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指导群众“如何健身”
1。培育壮大社会体育组织。一是推进社会组织实体化,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通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赛事活动、运动项目培训、健身指导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高体育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建立体育社会指导员、志愿者补助制度,对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工作餐补贴等保障,增强体育志愿服务人员自豪感和获得感。
2。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一是总结推广各地体育指导员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扩大社会化体育指导员的范围和规模,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普及和推广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二是健全服务队伍。统筹整合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医生、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等人员,壮大体育健康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三是优化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培训,设置健康管理、急救知识等课程,重点加强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人群的健身指导,满足不同群体健身需求。
3。办好健身主题赛事活动。一是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品牌赛事活动为支撑,社区运动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号召以家庭为参赛单位、男女老少共同参与,村镇县市逐层选拔,四级联动,真正让基层群众广泛参与进来。二是突出特色赛事活动。发挥区位优势,组织开展以照金、玉华官为核心区域的冰雪运动,持续打造“红色照金”系列精品赛事。结合铜川中医药养生文化优势,大力推行太极拳、八段锦、柔力球和药王养生功十三法等康养健身运动,推动形成我市全民健身特色品牌。三是广泛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大力推行广播体操、工间操、健身操等运动。鼓励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举办各类健身活动,加大对“村超”“村BA”“村VA”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支持引导和宣传培育力度。
(三)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让群众“健好身”
1。不断提高健身器材覆盖率。一是深入实施城市社区工程、镇村器材配送工程,优化更新健身器材配备。加强对新建小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监督验收和建成场地设施的管理,加强到期健身设施安全监管,及时更换更新设施。二是健全健身器材管理维护制度。定期对公共健身器材的安装、管理、维护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对安装的时间、使用年限、维护情况登记造册,同时制定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管理办法,落实健身器材日常监管维护责任,提升设施维护效率。三是督促新建小区落实配建社区健身场地的刚性要求,规划建设与生活空间相互融合、与绿环绿廊相互嵌套的健身设施。
2。关注“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一是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新配建的健身器材中,应配置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配置适老化健身设施并提供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健康管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二是关注重点人群,加强健身赛事活动指导。举办适宜于老年人参加的赛事活动,鼓励老年人适度开展健身活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建设,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支持举办适宜残疾人参加的各类体育活动。三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要求,确保青少年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针对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健康问题,推广近视防控操、营养控制和运动减肥干预,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3。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开放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线上体育健身场馆预订、健身地图导览、运动处方推送、科学健身指导、健身记录、体质监测等整合应用。积极开拓线上参与渠道,开展运动健身APP等新媒体平台健身打卡活动,丰富全民健身参与形式。二是推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依托各级医疗机构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大力普及体检和体质监测融合的健康检查方式,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三是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照金、药王山、金锁关石林、福地湖等景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合作新模式,组织开展健步走、射箭、射击、山地自行车等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运动休闲基地、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运动休闲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