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我市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 产业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2024-09-30 15:26:50来源:编辑:浏览: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按照《政协铜川市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11日市政协副主席王晓刚带领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视察组围绕“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发展情况”开展民主监督,通过进企业、看项目、问生产、听诉求,全面了解我市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发展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与市政府相关部门深入协商交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产业链发展情况

  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是我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三大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产业链实施以来,出政策、优环境、强要素、重服务,累计建成项目20个,新增产能10约亿元。目前,我市现有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99家,其中建材企业85家、陶瓷企业14家,今年1-7月实现工业产值65.81亿元,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1.6%。

  (一)推进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围绕“新型建材要提升、先进陶瓷要突破”的发展思路,成立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先后制定出台了《推进新型建材产业产供销有效衔接若干措施》、《关于促进先进陶瓷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产业链发展工作推进体系和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产业延链补链。扎实开展“百人进百企双包一解促发展”活动,大力支持建材产业绿色智能化提升、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建材产业升级,努力打造铜川新型建材制造高地,产业链初步呈现出“轮廓架构雏形初显、产业骨架日益清晰、产业支撑持续增强、链条力量得到激发”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市建材产品包含7大类100多个产品,实现水泥建筑材料产品全覆盖,水泥产能1750万吨、骨料机制沙产能600万吨、商砼产能870万方、加气砌块产能100万立方、石灰产能100万吨、仿古砖市政工艺砖空心砖产能3.4亿块。

  (三)积极拓展新兴领域。积极发展新型保温材料,形成了年产新型隔热保温材料12万吨、岩棉条复合板600万平米、中空保温玻璃20万平米生产能力。配套发展装饰装修材料,具备无石棉硅酸钙板、无机预涂装饰板、保温装饰板、PVC型材管材、PE市政排污管、PPR给水管、塑钢门窗等50多种产品生产能力。陶瓷产品主要有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产品。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建材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水泥产量接近全省四分之一,但行业增加值仍不大,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增加值占比16.5%,其中水泥产业占比10.6%、陶瓷产业占比仅1.1%。在链企业相对较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发挥不足。

  二是发展层次较低。建材方面传统水泥、熟料、骨料占比较高,从业人员达6300人,年薪酬6.83亿元,每百元资产实现营业收入仅54.29元,行业应交增值税仅2.55亿元。陶瓷方面传统文化艺术陶瓷占比较高,先进陶瓷除氧化铝陶瓷和电瓷外,氮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等结构陶瓷,以及磁性陶瓷、介电陶瓷、压电陶瓷、铁电陶瓷、生物陶瓷、光学陶瓷等功能陶瓷仍为空白。

  三是创新赋能不足。建材企业面临技术人才短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难度大等问题,年度研发费用1.17亿元左右,仍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陶瓷产品研发滞后,艺术瓷多为“倒流壶、公道杯、良心壶、梅瓶”等传统“老四样”,主要以文化传承为主,在推动传统耀瓷跨界融合创新领域涉足较少,市陶瓷研究所在先进陶瓷领域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四是市场竞争加剧。受经济下行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建材行业整体市场萎缩、需求疲软,特别是水泥行业供大于求,竞争激烈,水泥、骨料等产品出货量和销售价格大幅度降低,今年7月份散装PC425水泥出厂价一度跌至168元/吨,每吨亏损40元左右,企业经营十分困难。

  三、产业链延链补链对策建议

  (一)明思路、强机制,把好产业发展方向。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材是铜川的支柱产业,铜川人熟悉它、爱它又怨它,但也离不开它。建议按照全市一盘棋,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布局的思路,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开展市场调查,全面摸清我市建材、陶瓷产业实情,认真研究中省相关政策文件和行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全国建材、陶瓷产业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在全面调查摸底、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谋划启动工作,推动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产业链发展工作协调。充分发挥“链长制”和产业链联席会议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产业链推进会议,听取产业链发展情况汇报,研究安排重点工作,制定阶段性推进计划,及时帮助产业链企业解决问题,切实抓好督查落实,力促产业链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三是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建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持续推进“双碳”行动,有序推进建材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拓展“水泥+”关联产业,打造绿色矿山生产、精品部品加工、多元高端供应及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的绿色循环产业,推动低效水泥产能加快退出,大力发展低碳水泥、特种水泥和水泥制品产业,支持发展水泥窑固废协同处置项目,实现固废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开辟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处理新赛道。鼓励企业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商混,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培主体、补短板,延伸优化产业链条。一是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水泥产能过剩将是长期所要面临的问题,必须支持企业通过优化重组做大做强,要着力培育陕建、冀东、尧柏、火凤凰等一批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布局推动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形成高性能烧结制品、高性能板材、水泥部品构件等多产品协同发展格局,鼓励链主企业在技术攻关、产销合作、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打造等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具有竞争优势、“根植性”和竞争力的“链主+链属”产业集群。二是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延伸产业链原材料、设备、服务等配套产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链主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提高本市配套率,实现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动融通、集聚发展。三是加快延伸产业链条。聚焦产业链短板、断点,围绕高端水泥、装配式建筑、新型墙体材料、高技术陶瓷等领域,确立招引项目,利用京津冀、丝博会、“云招商”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引资活动,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精准补链延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三)优产能、调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强化企业生产调度。实施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错峰生产政策,建立错峰生产奖惩机制,对未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在绿色工厂申报、设立能效强度要求、能耗指标分配、相关表彰等方面一票否决,确保错峰生产执行到位,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支持企业整合发展。加强市场整合,鼓励多种形式的企业兼并重组,探索设立区域市场整合基金,加大市场化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资产、联合重组和市场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强行业生态建设,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奖惩并举,引导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链主企业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组织水泥产业大会,积极搭建产业链交流平台,推动水泥产业协同发展。

  (四)立标准、定规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赋能。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深入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升级改造,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场景、工厂和园区。搭建新型建材与先进陶瓷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开放平台,打通关键环节,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标准。加强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的建设和推广,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确保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各环节无缝对接。加强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建材企业研发投入,提高制作工艺水平,做好产品技术开发和加工配套服务,推动新型建材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交流平台,加强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协同合作,促进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全国销售平台,形成集产品、信息、物流为一体的销售模式。三是强化地域品牌保护。陶瓷产业是铜川的特色产业,要坚决扛牢北方青瓷文化传承创新大旗,统一耀瓷标识,扎实推进耀瓷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标、名牌带动战略,引导和鼓励陶瓷企业建立健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产品标准,培育壮大自有品牌。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对耀瓷文化的宣传推广,提升耀瓷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发挥陶瓷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对陶瓷从原料开采、泥料加工和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进行系列、深度的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特种陶瓷、高科技陶瓷产业,引进高科技创新型电子陶瓷、新能源汽车用陶瓷等特种陶瓷,努力打造门类齐全的现代陶瓷产业。实施文化创意扶持行动,搭建耀瓷文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桥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挖掘耀瓷文化精髓,加强文旅IP及产品开发,将耀瓷文化与艺术、绘画、音乐、影视、动漫、文化创意、出版、数字科技嫁接,邀请艺术家采风、写生、摄影等,创作一批耀州窑题材的文艺节目(舞蹈、戏剧、电视剧等),激活耀瓷文旅新动能。

  (五)强服务、优保障,助力产业链发展。一是强化行业发展监管。建立健全建材、陶瓷行业准入和监管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在技术水平、设备设施、环保要求、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对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质量的抽检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恶意竞争、价格垄断等不正当行为,保证产业链健康良性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简化项目备案、环评等前置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打通项目投资渠道。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出台更多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加强园区用地、电力、审批、资金等要素保障。继续深化“百人进百企双包一解促发展”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精准摸排问题,“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发展,确保产业链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二是强化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用,大力推进政策支持保障,全面加强政策协同和配合,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加强转型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设施抵押贷款、生产订单融资、设备融资租赁等服务,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比例,减轻企业融资转贷负担。完善金融顾问制度,组建全市“绿色金融顾问”团队,聚焦企业低碳转型、清洁生产等领域的需求,通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建材和先进陶瓷产业链快速发展。三是强化人才赋能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通过靶向引才、专项引才,大力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奖补力度,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作用,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和熟练产业技术工人。支持和鼓励企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各类别的专业资格评审,推动我市建材、陶瓷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