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2023-09-12 20:49:29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9月12日,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议政协商,5名市政协委员分别从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持续优化政策服务、提高服务监管质效、提升金融要素供给和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曹艳玲


曹艳玲_副本.jpg


近年来,我市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为民服务理念,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务实管用措施,政务环境得到持续优化。用电报装、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还被列入全国营商环境“百问百答”典型经验,纳税、政府采购、审批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多项政务服务举措得到省级领导批示肯定。但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既有实实在在的堵点,也有真真切切的痛点。

一、存在问题

(一)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政务服务中心部分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对行政审批事项把握不准,一次性告知服务不到位,不能做到发放材料“一手清”、政策解释“一口清”,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并联审批方面还不尽完善,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资源、信息不能完全共享。个别单位行政审批放权不充分,窗口只收资料、不能现场办结,依然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现象,“最多跑一次”还不能完全实现。

(二)服务场所不够集中。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实有服务场所2500平米左右,无法容纳所有涉民涉企服务单位进驻中心集中办公,供电、自来水、天然气、不动产、公积金等部门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造成企业群众办事“多点跑”问题。对比温州市民中心,我市政务服务机构分布相对较散,特别是位于铜川政务的财税大厅,存在办事群众与机关人员争车位、占经营场所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群众办事。

(三)信息孤岛依然存在。目前,我市网上政务服务主要依托市级政务服务网、国家和省级各业务专网。市级层面业务专网之间数据壁垒已打通,但由于市级与国家、省级各业务专网还未完全实现横纵向互联互通,导致数据不能回流,既影响网上政务服务效率,又给政务服务人员增加大量工作负担。如,市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共涉及国家级专网14条、省级专网23条,办理大部分业务,不但要在市级相关系统录入信息,还需同时在国家和省级专网重复录入信息,重复数量最多的高达10余次。

二、意见建议

(一)提升政务服务窗口服务水平。建立窗口工作人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政治思想、法纪道德、业务知识等方面培训,切实提高办事人员综合素质。在窗口人员的检查考评上,充分发挥“好差评”系统作用,建立健全政务服务评价和意见建议反馈机制,实行线上线下办事窗口满意度即时评价。定期召开政务服务质量分析会,针对“不满意”评价,第一时间进行回访,深入总结好的经验、查找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运用评价结果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改善提升。

(二)优化“一窗通办、一次办结”。建议可借鉴湖州市经验,全面梳理、细化完善“一窗受理”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把涉及企业群众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编入清单中,明确事项属性、基本要素、法律依据。政府部门要将权力充分下放到政务服务窗口,探索推出“一窗通办”“上门办”“24小时办”等服务措施,实实在在把政务服务窗口延伸到企业、商户和群众面前。建议学习温州经验,尽快下决心将铜川政务的财税大厅、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及分散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咨询服务类等事项集中至市政务服务中心或一个相对集中场所统一受理,努力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对一个窗、最多跑一次”。

(三)探索建立全面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铜川特色、符合铜川实际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构建覆盖企业登记开办、准营运营、清算退出及项目准建等全过程服务体系。加强监管、执法部门协同联动,拓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种类型企业均可申请简易注销,为企业退出提供便利。在法定政策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建筑施工许可证办理组成单位和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学习先进地市做法,建议探索建立由政府统一免费为同一社区或同一街区的市场主体提供用电、用水、用气等证明资料,降低市场主体开办成本。

(四)加强政务服务智慧化建设。充分发挥“企呼我应、接诉即办”综合指挥平台作用,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闭环运行的工作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推进“铜城办”与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叠加融通,提高企业群众线上办理率,实现政务服务从“窗口办”向“掌上办”“网上办”加速转变。据了解,8月下旬省委赵一德书记就打通全省政务服务“数据壁垒”问题作出批示,建议市级相关部门抢抓机遇,主动跟进对接省级部门,积极协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推动我市早日实现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持续优化政策服务   全面提升政策环境

市政协委员、陕西公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振伟


王振伟_副本.jpg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因时因势推出降本增效、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企业纾困减负,极大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围绕优化政策环境,紧盯服务靠前发力,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服务业恢复、助企纾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援企稳岗等方面出台了48条政策措施,梳理公布了近3年全市正在执行的120多项惠企政策,编制了104张政策落地流程图,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推动了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理解和尊重,但对标先进城市和突破年要求,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一是政策制定方面。存在部分部门制定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文件时,开展针对性调研、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建议不够,更有甚者,有些部门单位更多的是将上级优惠政策文件照搬转发,造成出台的部分政策门槛过高,企业“看得见、够不着”,政策和企业需求间存在错位现象。政策系统性稳定性不强,政出多门、频繁出策,导致出台的政策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现象。本次调研样本中,54.32%的受访者认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不强。

二是政策执行方面。存在国家和省市各种惠企政策出台后,为数不少的责任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缺乏实现路径和程序规定,造成一些惠企政策看似好得很,就是落实不了。由于一些职能部门对可能担责的事项选择性执行或添加一些上级政策中没有的前置条件,将政策束之高阁或能拖则拖,缺乏时限要求,造成兑现周期长或难以兑现,市场主体对此意见很大。不少政策出台后,由于缺乏对政策效益后续评估,政策效益发挥也十分不理想。

三是政策推送方面。存在惠企政策互联互通机制尚未有效融合,各项惠企政策散落于各职能部门,难以全面收集和精准推送,不利于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政策宣传渠道少,市场主体多数仍以政府部门网站、微信或上下级之间传播为主,宣传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差,造成企业了解不足,存在“找不到、看不懂、不会用”相关政策的现实情况。

为此建议:

(一)深入调研,在政策制定上再完善。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惠企政策制定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中保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策措施能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连续性、稳定性。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时,要坚持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对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一视同仁。二是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调整机制,由各涉企部门牵头组织调研,梳理评估市级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主导产业促进政策、人才金融支持政策等普惠性政策,对其中可转化为特惠性政策的要适时修订转化,推动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市场预期、发挥应有作用。比如针对群众反映停车位设置任性和停车收费过高的问题,建议可否对全市公共停车位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优化,将便民中心、工业园区、政府驻地周围的车位收费标准从现行半小时内免费调整为1小时内免费,全市所有公共停车位实行周末半价收费,使公共服务更好惠及企业和群众。

(二)优化措施,在政策执行上再突破。一是健全完善惠企政策平台。学习杭州市、苏州市工业园区经验做法,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充分运用“陕企通”全省统一政策发布平台,简化申请流程,推行企业奖补政策“一站式”办理,强化“网上兑现”“免申即享”,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二是细化政策实施路径。明确企业奖补资金来源、拨付渠道和申办方式,便于企业申请和操作,同时设置合理时限,让企业及时享受各项政策。三是抓好政策兑现。全面梳理涉及市场主体、引进项目的减税降费、行政奖励、财政补贴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对达到优惠政策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按照标准给予优惠,真正让优惠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

(三)精准施策,在政策宣贯上再发力。一是加大政策集成宣传力度。定期整理编印退税减税降费、支持企业发展、金融支持等政策汇编,明确阶段性政策和长期性政策,通过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制作政策咨询联系表,详细提供每项政策对应的联系单位、联系人以及联系方式,便于企业查询申请。二是实现精准推送。各职能部门要采取举办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政策辅导培训班、干部入企宣传等方式,加大对财政贴息、低息贷款、补助补贴、资金奖励等各方面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和精准解读,帮助企业人员准确理解把握政策,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送。三是加强政策落实督导考核。建立惠企政策贯彻落实督导考核机制,以有力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坚持定期督导检查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推动服务监管实现“三个转变”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政协常委、铜川科达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彦江


马彦江_副本.jpg


近年来,我市以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目标,坚持把市场主体满意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完善登记注册制度机制,持续优化市场准入退出,深化市场监管改革,加强信用修复和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开展营商环境领域专项整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止6月底,全市已拥有市场主体111035户,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4735户,同比增长10.63%。成功创建为“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是全国首批示范区中唯一一个地级市。

但对照发达地区做法和营商环境突破年要求,我市在监管服务意识、监管服务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一是“重监管、轻服务”问题依然突出。我市绝大多数监管部门对监管与服务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存在重监管轻服务市场主体现象,一些部门服务市场主体的思想还没有真正从“方便办理”层面转换到“主动服务”层面上来,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强,与浙苏等地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二是市场监管频次过密、执法过度。“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还存在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象。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够科学合理,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落实不够,存在“一刀切处罚”和“一律顶格处罚”,甚至“碾压式执法”现象。

三是全周期服务能力和水平尚需提高。主要表现在服务企业项目上,大多注重于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开办的前端,企业项目投产和企业管理运营等后续服务工作存在不到位、跟不上的情况,更多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有效帮助企业项目纾难解困的高招实招凤毛麟角。本次网上调查样本中,80.25%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为此建议:

(一)理念由“重监管”向“重服务”转变。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监管部门要用全局和发展眼光,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现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切实把思想从注重监管转换到注重服务上来,真正提升认识层次、增强服务意识、转换工作思路,实现过去“企业找政府”到“政府找企业”的转变。二是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市场监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树立市场监管是以“方便企业、方便群众”为目的理念,改变过去过度严查严管的做法,进而向差异性监管、柔性执法转变,不断提高服务监管能力和水平。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市场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完善“互联网+”服务手段,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质效。

(二)监管由“九龙治水”向“一龙管水”转变。一是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协调全市相关部门,统筹抓好监管执法工作。健全随机抽查与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协同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进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有效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执法扰企,最大限度提高监管执法效率。二是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模式,有效根治“一刀切”和“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现象,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加快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扩大联合惩戒备忘录覆盖领域,在全市营造诚实守信、重信守诺良好氛围。

(三)服务由“你找我办”向“我帮你办”转变。一是继续深化领导包抓、部门包联、专员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扎实实施“双包一解”活动,领导干部坚持每月上门倾听企业诉求、送政策、解难题。推广“一企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诉求需求,及时帮助企业项目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形成全市服务企业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深化包抓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包抓企业项目人员要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督办,推动包抓人员积极主动开展上门服务、驻点服务、跟踪服务,真正形成“一对一”精准服务工作态势。三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健全完善我市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及社会化服务资源,形成统一服务平台,由第三方机构管理运营,为园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推动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


提升金融要素供给质效   优化铜川营商环境

市政协常委、工行铜川分行副行长  王成栋


王成栋_副本.jpg


金融要素供给质效直接影响优化营商环境结果。近年来,铜川市把金融要素供给作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工作质效。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有银行14家、保险23家、证券营业部4家、地方类金融组织20家。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9.12亿元,同比增长11.6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0.63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9.79%;1-6月,全市新发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3%,较年初下降39个基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市在金融要素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全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受制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担保物缺失等主客观因素制约,贷款难、难贷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二是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较弱,6月末银行机构存贷比仅为48.32%,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区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偏低,银行机构准入覆盖面较窄,制约担保增信作用的有效发挥。

为此建议:

(一)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一是抢抓普惠金融政策机遇。以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协助各驻铜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在铜川辖区开办无企业设立年限要求和更低门槛的贷款融资产品。二是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由政府牵头,监管机构协助,以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为背书,引导全市金融机构通过网络宣传、现场宣讲、举办融资座谈会等形式宣传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和贷款产品,使全市中小企业主能够及时掌握、灵活运用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和贷款产品。三是建立高效透明的融资市场。全力打造信息公平准确透明的融资供求市场,让中小企业主和金融机构之间以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独立选择,全力破解当前因信息沟通不透明、不畅通和其他人为干预因素造成的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贷款流程长、贷款审批慢、信用贷款比例低、抵押担保条件苛刻及其他关联交易等不正常现象,“让良币驱赶劣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到贷款利率更低、审批速度更快、信用贷款占比更高、交易规范的金融机构融资。

(二)优化政府金融支持措施。一是财政贴息政策更公平精准。财政资金是公共资源,应该更多的体现其公平性,财政贴息政策应面向全市所有金融机构开放,不能设置机构进入显性或隐形门槛,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贴息利率更低并投向中小微或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贷款。二是增资扩股国有铜川市中小担保有限公司。注销不符合几家大型银行合作机构准入条件的区县级担保公司,举全市财力增资扩股国有铜川市中小担保有限公司,用更低的担保费率、更大的担保能力,有效解决不符合银行信用贷款条件、无合适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三是调整优化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规则。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是一种政府公共资源,建议政府重新调整现有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规则,将全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存量、增量、贷款利率、信用贷款占比作为关键考核指标,正向激励全市金融机构以更低的贷款利率、更多的信用贷款占比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三)加大对初创型企业的支持。一是优化政府创业贷款投向。依靠外脑引入市场化的专业项目评估机构辅助决策,将有限创业贷款贷给综合素质更高的创业者开办的初创型企业,用政府这只手弥补市场化条件下初创型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强化对产业引导基金的管控。重点在高水平基金管理团队的选聘上和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前瞻性、杠杆性的战略功效上多下功夫。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市金融办要支持鼓励和协助知识型、科技型的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就积极对接域外风险投资机构,全力促成优质初创企业实现天使轮、A轮、B轮股权融资,借风险投资资金助力我市优质科创型企业快速发展。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委会副主委  罗红涛

 

罗洪涛_副本.jpg


近年来,铜川市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案案关乎营商环境”的理念,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创优执法环境、强化司法供给、增进守法意识,特别是在司法保障层面,通过推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开展法官结对联络企业活动、强化涉企纠纷多元化解等一揽子措施,以司法手段保障企业安心投资、放心经营、专心创业,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呈现稳步趋好、好中趋优的良好态势。

一、存在问题

(一)部门执法监管水平还需提升。一是执法标准尚需统一,缺乏不同部门间的标准协调机制,同一事项需不同部门分别审批或备案时,为适应同一事项不同“标准”,需准备多套文本,导致企业来回奔波。二是缺乏严格统一的法治审查机制,执法的尺度不尽一致,如对民企和国企的执法宽严不同。三是执法方式过于刚性,“首违轻违不罚”在涉企领域应用较少,行政执法过于刚硬。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需加强。一是部分企业缺乏诚信意识。2022年全市涉及诚信企业案件2256件,占全市诉讼案件总数的37.14%。一些企业不注重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导致在合同签约履行中出现不应有损失;不注重维护自己的信用体系评价,因涉及诉讼案件而导致不能参加招投标等问题层出不穷。二是信用修复缺乏制度设计。政府部门信用数据共享难,信用修复障碍多。三是缺乏奖惩长效机制。对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惩戒不力,仍有少数经营者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采用隐性手段阻挠施工等现象发生。

(三)司法保护还不够有力。一是司法保护合力不足。司法机关在共同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合力不足,协同不够。二是破产清算效率不高。僵尸企业退出机制落实较为困难,存在阻挠强制清算、破产清算现象。三是拖欠欠款清缴不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较多。

二、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完善促进市场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议对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再清理,将有关效力较低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整合。建议结合铜川实际,建立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严格统一的法治审查机制,将全面的合法性审查程序作为确定政务服务标准的必须程序,确保对同一事项的标准统一。二是建立营商环境法治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由市“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第三方评估小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时,充分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由他们对相关政策的落实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总结成果,找出差距、寻求改进。三是全面推行涉企轻微违法行政依法不予处罚,通过制定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强制清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三张清单”,明确具体标准,供一线执法人员具体实施,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四是各行政执法单位对待市场主体的执法应当坚持同一标准、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避免出现对某一类经营行为只查(或者只严查)民营企业而不查(或者只是象征性查处)国有企业现象。

(二)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共同营造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是加强对信用机制的宣传和普及,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诚信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信用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经营信用信息动态维护与信用信息的共享,实现对不良信用记录的及时修复。三是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并构建以综合信用评价为基础、以行业信用评价为依据、以分类监管为手段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通过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估和监管,促进市场活力和公平竞争。

(三)进一步完善司法保护,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架起“防护网”。一是强化诉源治理。各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应当树立法治思维,提高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规范执法、规范经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当纠纷发生后,支持纠纷当事人合理合法诉求,拒绝当事人无理要求,避免偏离法治轨道的抱薪救火式化解纠纷的方式方法,从而营造处理纠纷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氛围。二是提高办理破产水平。金融主管部门加大对金融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金融企业支持公司强制清算、破产清算工作。加大对破产管理人依法履职的支持力度,顺利推进破产进程,加速市场出清效率。三是建议全面排查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账款情况,并形成台账,建立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人民银行等部门配合的清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严防新增拖欠。四是强化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推进金融纠纷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大格局,完善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对涉及中小投资者的民商事案件优先办理、快速审结。督促建立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