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以智慧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精细化 管理水平”的调研报告

发布:2022-11-04 09:07:30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按照《政协铜川市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22日,市政协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等8个相关部门召开了市政协“以智慧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双月协商筹备座谈会,明确调研课题、成员分工,就扎实开展好本次双月协商活动进行统筹安排。9月7日至8日,调研组先后深入新区、耀州区、王益区3个区,对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市公安局雪亮工程等13个点开展调研,同时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借鉴西安市、咸阳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10月19日,召开市政协“以智慧建设为抓手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双月协商座谈会,深入协商交流,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自2017年启动建设智慧城市工作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数字政府方面,社会治理综合联动平台、新型智慧社区管理平台、雪亮工程、铜川市厂网河一体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等一批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搭建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12345网上群众工作部、重点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等特色系统建成运行。通过集约化管理,全市54家部门74个业务系统,29个单位1830万条数据汇聚智慧城市平台。数字社会方面,118家中小学建成互联互通的教学录播室,全市538家医疗机构上线智慧医疗智联网平台,“铜城办”App打通各类服务功能223项,智慧社区采集全市431个村、社区68万余条人口信息数据,900余名基层网格员通过平台上报办结社情3.9万余件。智慧城市“铜川模式”连续三年测评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需完善。一是缺少常态化议事机构,智慧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行业主管部门权责不明晰,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政策支持、考核保障等不到位。二是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尚未制定《铜川市“十四五”政务信息化规划》,2017年制定的《铜川市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方案》与我市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二)项目建设需整合。一是信息化系统分头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在《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20年1月执行以前,全市80%以上的信息化项目未明确要求立项审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2个部门部署建设及使用中省市信息化系统95个,市本级投资建成重点信息化项目14个,投资5.7亿元,在建及拟建信息化项目15个,概算投资1.6亿元,财政压力较大。二是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筹管理。各部门业务系统项目主功能不清晰、业务交叉,全市现有信息化系统中功能重合的接近25%左右,部分单位信息化系统多达7个以上,多而不精。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度和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2020年我市先后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西北红色数据湖蓝光冷存储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陆续整合24家市级部门机房及硬件,累计节省财政资金1500余万元,但各部门原建数据中心(机房)搬迁集约进度较慢。存储数据中心在视频监控、医疗影像等冷数据存储优势领域业务较少,存储容量仅占项目设计能力10%左右。

(三)数据资源需共享。一是《铜川市市级部门数据共享资源目录》首批完成数据梳理的54个部门,有25个部门未完成数据汇聚接入,60%左右因为系统由中省统建,市级部门只有使用权限,数据回流难,40%由于部门建设中开发平台及语言各不相同,系统互不兼容,数据融合难。二是各部门数据底子不清,内部数据目录不健全、更新不及时,部门间数据共享不够,对相关数据和信息多头采集、反复采集、非必要采集时有发生,基层工作负担较重。三是全市现有各类App多达20余个,除“铜城办”、健康铜川、铜川人社等功能相对完善外,大部分App下载用户少、使用频次低、数据更新慢,作用发挥不够。

(四)应用场景需拓展。一是规范化开发及标准化建设体系未建立。信息化系统开发部署平台及建设标准不统一,例如部分涉及视频监控项目所用硬件非国标,导致无法接入雪亮工程。部分场景开发仅限于缴费、咨询、查询等简单功能。二是数据底座对场景建设支撑不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信用信息等城市基础数据库数据积累、资源共享、应用推广不足。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教育文化、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专题数据库建设较慢,导致综合型联动应用场景开发难。三是服务场景界限梳理不清晰。各部门梳理应用场景工作不细致,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综合服务界限不清,移动端功能和场景搭建分散。四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服务对象知晓率不高,覆盖面及持续性还有待加强。

(五)技术人才需培养。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目前,在党政机关干部数字经济素养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科目,干部对全市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以及技术没有深入了解,应用不足。二是智慧建设人才缺乏。一方面,在智慧产业方面的领军人才缺乏,前沿先进技术应用和标准研究的对比优势还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在企业经营管理、智慧城市专业知识以及政府办事流程方面都能熟练掌握的复合型人才欠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做好规划及政策保障。一是按照《陕西省大数据条例》《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成立以数字铜川建设为核心,统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大领域的专项协调机构,明确全市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及大数据牵头单位,理顺部门职能权责,建立健全市级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高效联动的合作机制,定期研究决策制度建设、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二是由牵头部门会同专项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制定全市政务信息化规划,进一步完善《铜川市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合理配置资源,强化项目全流程管理。一是统筹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参照《陕西省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尽快修订出台《铜川市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资金管理,建立后评估制度等。二是加强集约化管理,对全市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统计、核准,建立全市信息化项目库及总目录,对有重复功能以及能够予以共享数据的平台进行整合,规避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全市云网、数据存储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各类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三)融合数据资源,构建共享交换体系。一是研究制定《铜川市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技术标准》《铜川市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办法》等,加快建设全市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平台。建立中省数据回流保障机制,积极对接中省部委厅局争取健康码、医保信息等重点数据回流,同步加强市本级数据回流基层。二是制定印发《铜川市党政机关数据管理专员制度》,各级各部门加快梳理信息资源目录,安排专人负责部门内部数据收集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对各部门原有建成项目推广数据信息采集“一张表”,整合删减基层信息化系统,推动基层数据减负。三是规范App、小程序及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原则不再批准单独建设。依托“秦政通”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铜城办”App,分别加强政务办公、政务服务、惠民服务三大板块功能整合贯通,逐步下架关停一批使用频率低、运营更新差的App、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平台。

(四)结合发展实际,创新智能应用场景。一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牵头标准化体系建设,会同市各级部门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场景开发目录及行动计划,加快统一技术平台建设。二是六大城市基础数据库牵头部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大数据管理部门指导市级各部门建设各自业务专题数据库,支撑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三是市级各部门根据群众需求,认真梳理各自领域涉及的城市发展堵点、难点,探索挖掘大数据在预防和减少社会性安全事件、便民服务、教育教学、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的原则,逐步建设推广,最终实现政务服务依托“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惠民服务、综合服务依托“铜城办”App“一号通用”。四是加强宣传推广,市级各部门围绕各自已建成且成熟度较高的应用场景,主动做好宣传推广,持续开展“市民群众走进智慧城市”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使用度和满意度。

(五)多渠道培养,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一是优选一批信息化项目作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点,将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持续提高干部数字经济素养。二是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依托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尤其是在信息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军人才,通过退休返聘、项目合作、短期兼职、远程服务等“柔性引才”方式吸纳返乡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三是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同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大数据学院形成产教融合联盟,服务铜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