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1-12-15 09:48:21来源:编辑: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浏览:
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监督计划安排,10月28日,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情况开展协商。常委会议紧扣“推动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主题,聚焦“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目标,10名市政协常委和1名市政协委员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民生福祉改善、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等三方面重点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取得丰富协商成果,凝聚了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共识和力量。
常委会议就我市“十四五”规划及推进落实情况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引领有序。我市“十四五”规划科学详尽,站位高、层次高、起点高,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和措施,符合中省精神,切合铜川实际,有序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二是推进有力。我市“十四五”规划确定了321项382条具体事项,细化目标任务,夯实责任部门,明确各区县、园区重点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重点,建成宏观经济运行管理平台,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年保五年”,确保了规划有力推进。三是落实有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6%,高于“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任务0.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居全省第二;13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75%;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50个,市域外到位资金37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3%以上,为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委和委员们认为,我市“十四五”规划实施近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共同用力、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效果不明显、新兴产业不大不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文旅产业品牌效应不强、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招商引资不够精准、部分项目进度较慢、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不足、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经济开放度不够等问题;二是在改善民生方面,存在教育改革不够深入、“双减”政策落实仍不到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有效、防返贫动态监测不够、乡村治理水平不高、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多等问题;三是在发展保障方面,水资源极度短缺、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端人才紧缺仍是制约我市“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和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瓶颈因素。以上这些问题和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为全面实施好我市“十四五”规划创造有利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这些问题,常委和委员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经认真梳理归纳,共三方面18条。具体如下: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
1.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煤、电、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要聚焦“创新”,着力在资源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精洗煤、煤层气、电力储能、高端铝材、铝基复合材料、再生铝、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工业瓷、航空瓷、环保瓷等产业。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中医药、航天科技、光电子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着力在建链、补链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绿色铸造、车轮垂直配套、新能源汽车、中药材研发加工、航天装备检测制造、卫星数据应用服务、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大数据中心等产业。
3.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加大以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主的粮食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苹果、大樱桃、核桃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扩大党参、黄芩等“铜五味”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生猪等特色养殖,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4.推进文旅产业强品牌。对跨区域重点文旅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要实行市上统一规划、统筹推动。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精心包装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项目,着力打造“五色铜川”文旅品牌:围绕照金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围绕孙思邈打造养生文旅品牌、围绕耀州青瓷打造耀瓷文旅品牌、围绕玉华宫和柳范书画打造唐宋文旅品牌、围绕煤炭和水泥打造工业文旅品牌。
5.丰富重大项目储备库。研究吃透中省有关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策划包装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科技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6.精准招商选商。煤炭、水泥、电力、铝、陶瓷等传统产业,招商引资要在“延链”上做文章。汽车装备配套、中医药、新型建材、数字经济、航天科技、光电子等新兴产业,招商引资要在“补链、建链”上下功夫。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定向招商,积极开展精准化、小规模、高频次的专题招商。要紧盯国际国内大集团大企业,招引相关产业链上的大集团大企业在铜川布局重大配套项目,力争为我市各重点产业链分别招引3-5个“链主”企业。要加大对我市现有产业链重点企业的支持,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
7.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切实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包抓、行业部门包联、驻工地专员服务的“三位一体”项目推进机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工作会议,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对落地项目在立项、土地预审、规划定点、环境评估、资金保障、施工许可等方面提供手续简化、时间压减以及帮办、代办服务,及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对开工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开展常态化督查,确保项目序时进度。
8.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向省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增加工业用地储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探索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新型供地模式。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工业用地亩均收益。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大力推进各工业园区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9.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优化政府服务、鼓励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供给、扩大减税降费、精准融资信贷等方面强化举措、见到实效,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努力打造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公平公正的一流营商环境。
10.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补齐外资利用短板。有效借助陕西自贸区、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长安号等载体和平台,建设飞地园区,加大对外开放。
二、破解民生堵点难点,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11.深化职薪绩效改革。要把教育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进一步深化职薪绩效改革,加大校园长竞聘力度,提高校园长职薪标准,适当放宽校园长选任条件和专业标准,在全市或更大范围内招聘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担任校园长。要切实落实职薪绩效向一线倾斜、教师编制动态管理等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热情。要建立完善“双向选择”用人机制,探索教师在市域内正常流动机制,用高标准的杠杆选聘高水平的教师,严格规范教师管理,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要以职薪绩效改革为契机,加强教育资源市级统筹,调整优化全市学校布局、设施配备和师资力量。要将新区区域内特别是建成区内现有农村学校有计划地迅速改造提升为城市学校,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配建项目,进一步加快教育在建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新区学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12.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升作业布置水平,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将“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纳入政府履职督导评价,压实政府责任,坚决治理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现象,规范校外辅导补课行为。
13.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铜川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等一批公共卫生服务和区域医疗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14.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立防返贫工作机制,制定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充实基层监测队伍,建立乡镇监测工作站,设立村组监测网格员、信息员等防贫专岗,从根本上保障基层工作力量。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15.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农村新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轮训,健全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制约等制度机制。推行“一村一辅警”试点,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16.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区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工作机构,构建以区县政府为主体、负总责的物业管理体制。尽快出台《铜川市物业服务管理条例》和《关于理顺物业管理体制的意见》。推动成立业主自治组织,开展业委会建设三年行动。夯实物业管理责任,将物业管理工作列入各区县、住建部门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定全市物业企业考核办法,建立物业企业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公开招标选聘物业企业。积极开展物业管理集中整治和联合执法。完善物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成立专业化外包服务公司。严格落实“质价相符”要求,切实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17.开源增流保用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节水激励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通过新建水库和拦河闸坝、实施水库清淤增容、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措施,提高水资源拦蓄和调配能力。积极争取玉皇阁水库管理使用权和桃曲坡水库、林皋水库部分水资源使用权,争取东庄水库北干线供水工程和引汉济渭供水工程向我市供水,推进实施北洛河干流向石川河上游生态补水工程。
18.培养引进兴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重点产业链企业与省内高校、职业院校的联系合作,定向培养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综合培训基地、田间学校,加强农村农业人才培训。更好发挥铜川职院培训基地作用,瞄准重点产业培育本土人才。充分发挥“三项机制”作用,对在基层一线有实绩的优秀干部提拔使用,形成人才向基层、农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构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重点引进产业链优秀管理团队、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