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政协铜川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发言摘登

发布:2021-10-29 20:39:48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10月28日,政协铜川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情况专题议政协商。11位常委先后作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摘登如下: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谱写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 

民革市委会  王红侠

1.jpg


“十四五”是我市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围绕“十四五”目标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重点产业“链长制”,聚焦“产业链”谋项目,聚焦“项目链”促招商,聚焦“创新链”建平台,聚焦“要素链”强保障,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总体呈现良好的恢复性态势。

但是,我市在经济转型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劲。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仅占全省的1.5%,占比小;从结构看,“煤电铝水泥”等传统产业依然占据全市工业经济的九成,三产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虽已达57.8%,但三产企业“小散弱”的情况普遍,难以支持长期稳定增长;从接续看,内部新旧动能转换较慢,地方煤矿全面复产仍有困难,产业结构性短板补齐较慢、新产业成链成群尚需时间培育。二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外贸经济发展基础较差。对外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基础差,对外来客商吸引力不足。二是对外贸易发展偏慢。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98亿元(海关反馈数据),同比增长78.8%,但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19%,居全省末位。三是持续上行的压力增大,影响因素增多。一是工业方面,原煤生产受停产整改影响,产能释放受限。二是投资项目方面,项目储备不足,大项目少,接续项目跟进慢,基础设施投资欠账多。三是消费方面,受疫情反复影响,餐饮业消费信心不足,市场复苏基础不牢。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落实,亟待破解。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切实提升产业收益。以重点产业“链长制”为抓手,着力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煤电铝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要聚焦“创新”,着力在资源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精洗煤、煤层气、高端铝材、铝基复合材料、再生铝、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工业瓷、航空瓷、环保瓷等产业项目。二是汽车装备制造、中医药、航天科技、光电子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着力在建链、补链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绿色铸造、车轮垂直配套、新能源汽车、中药材研发加工、航天装备检测制造、卫星数据应用服务、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大数据中心等高新项目。三是狠抓招商引资不松懈,近期要积极承接一批东中部产业转移项目、招引一批重点产业链“链主”项目,远期要在重点产业链上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增加一批配套项目,不断增强重点产业链规模和实力,扎实有效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二、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补齐外资利用短板。依托陕西自贸区、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长安号等载体,建设飞地园区,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和空间。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参加丝博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等重大活动,加强对台招商和对外经贸合作。在改革开放创新上持续用力,统筹做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三、稳工业促投资优三产,促进经济运行持续上行。一要在工业稳产上久久为功。抓链条夯基础、抓产销稳增长、抓新增蓄动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千方百计稳住工业基本盘。要在能源保供上担当作为,加速释放煤炭产能,全力确保电力供应,加快促进能源产业转型。二要在项目投资上加压加力。聚焦产业集群、民生短板、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加快项目落地和建设步伐,全力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加快交通、水利等在建项目进度,谋划推动一批新开工项目,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要在消费提振上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质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抢抓重大活动、节日庆典等契机,在政策引导、促销活动、产销并行、文旅升级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


加快全市数据融合平台建设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民盟市委会  黄牛虎

3.jpg


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将深入融合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积极构筑和大力推动“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校园”等多领域智慧化应用。目前,我市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建设任务已完成,今年3月启动了深化应用阶段(二期)建设工作。二期工程计划部署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领域共计42个特色应用场景建设,现已完成系统部署应用11个,系统开发完成正在部署应用25个,剩余6个正在系统开发,11月中旬将全部完成建设应用。这其中,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新型智慧城市各类数据使用及应用场景建设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市数据融合平台系统搭建已经完成,具备全市信息资源汇聚、治理、分析和共享交换支撑能力,并已录入20个市级部门共323个数据目录151万余条数据,现正在对54家市级部门、870条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正在开展数据录入工作。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部门数据资源目录梳理欠缺,致使数据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智慧应用场景建设。二是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缺失、缺少统一的应用平台和数据交互渠道。政府各部门建立的业务系统只解决了本部门内部业务需求,相对独立分散,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产生信息孤岛,造成信息共享困难。三是一些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四是数据融合平台数据录入工作推进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为加快全市数据融合平台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专项投入,建立全市统一数据融合平台。“十四五”期间要逐年加大对数据融合平台建设的专项投入,将政府各部门原已建立的综合业务数据系统引入统一的业务数据融合平台,形成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政府部门业务数据纵向与横向信息共享,为政府服务部门业务协同、执法管理、议政调研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二、制定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和制度。对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统一要求,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关系,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义务和必须提供的共享业务数据,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消除由于体制或部门利益造成的阻碍。 

三、强化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信息安全管理。一是将统一的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交换平台与国际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二是管理机构应对各部门业务数据共享的技术和标准进行统一或规范。三是严格政府各部门的访问权限分配,各部门需通过授权登录业务数据交换平台并完成身份认证,进而获得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同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利,约束个人行为,防止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信息滥用和外泄。

四、成立政府部门业务数据整合、交换与共享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赋予该机构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协调和管理职能,有力有效促进政府部门间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工作,全权负责并推进我市数据融合平台数据录入工作,确保各责任部门按照首批清单按时有序对接数据,切实加快实际数据录入进度,保障数据融合平台正常高效使用,夯实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底座。


让人才迸发活力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建市委会  冯艳莉

4.jpg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实施我市“十四五”规划和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铜川市弘扬“西迁精神”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二十条措施》等10余项制度文件,在经费支持、事业支撑、平台搭建、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优质量的良好发展环境,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为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推动铜川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服务支撑。

但是,目前我市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产业导向,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抓住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产业导向,推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加大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重点产业链与省内高校、职业院校的联系合作,定向培养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保障。二是实行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构建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重点引进产业链优秀管理团队、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政策支持。三是进一步调动行业管理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市人才工作合力,做到重大战略推进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以人才优先发展打造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加大育才力度,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整合政府部门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批综合培训基地、田间学校;创新培养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在职业技术学院增设涉农专业,为我市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建立“乡村工匠”认定发证制度。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二是加大用才力度,创新汇聚各类人才资源。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可参照现代企业股权激励方式,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持有集体经济股权,打好“乡情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发挥“三项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从体制内在职人员中遴选竞聘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情怀的干部,到农业生产一线创业,三年后予以考核兑现,对在乡村一线有实绩的优秀干部提拔使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允许农业技术人员针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课题研究、培训、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费用;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每年选送一批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或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带头人、优秀农民经纪人、青年农民致富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尊重、关心、爱护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措施,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做好人才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各类人才在创业、经营管理、行业带动等方面的事迹,并予以隆重表彰,增强人才创新创业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关注人才和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优化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探索人才工作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数据收集和统计系统,为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加强规划引领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民进市委会  侯小洲

5.jpg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城市强。《铜川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以来,我市工业呈现高开稳走、缓中向好态势。今年1-8月,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其中,能源行业增长4.8%,拉动全市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非能源行业增长19.4%,拉动全市工业增速7.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增长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十四五”稳健开局起步。

我市在推进落实“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工作中还要克服和改进四方面的不足,一是对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强化园区支撑、扩大开放合作等重点工作要进一步量化分工、落细落实、统筹推进。二是引领发展的产业项目不足,工业投资后劲不强,重点产业育链强链、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项目瓶颈制约依然较大。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区县体量小,园区不强壮的矛盾突出。四是营商环境还不优,惠企政策获得感不强、企业融资门槛高、促项目落地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此建议:

一、全力推动规划落地。规划实施应大抓落实,蓝图转化需久久为功。一要分年度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路线图,分解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夯实责任、明确要求,清单管理、节点推进,高质量推动《规划》落地生根。二要坚持链长制推进,细化补链强链任务,加大点评考核奖惩,加快做大铝及铝合金产业,做全汽车装备配套,做实数字经济、航天科技、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做绿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做强现代中医药产业,做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年年突破上台阶。三要定期评估,对标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每年对《规划》执行情况从实物量、指标值等方面量化评估,修正工作方向、强化举措实效,确保《规划》目标按年推进、如期实现。

二、坚持抓好项目建设。大抓产业项目建设是构建我市“433”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的内在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要大抓招商。全市齐上、区县主抓、园区承载、部门服务,力促每年都有大批高端、高新产业项目签约。二要大抓落地。切实做好项目立项、备案、环评、供地、建设、信贷、验收、投产等闭环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要大抓贡献。实行菜单管理、一线办公,强化季度观摩、专班推进,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及早建成投产。帮助企业对接客户、拓展市场,精准生产要素保障,确保投产项目迅速达产,充分释放经济社会效益。

三、切实做强县域工业。一要筑牢区县主阵地。按照全市总体布局,做好各区县工业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锚定县域主导产业发力,大抓产业项目、速育龙头企业,推动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二要决胜园区主战场。为工业园区放权赋能,聚焦创建全国一流特色产业园区,加大市级、区县8大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做优项目建设承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园区化茧成蝶、几何突变。三要对标绿色低碳抓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一批经济发展带头人、示范者;加快企业改造提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向“微笑曲线”两端高价值链迈进。四要强化科技支撑强接续。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快速提升现有产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培育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四、努力打造一流环境。一要做美软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优化政府服务、鼓励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供给、扩大减税降费、精准融资信贷等方面强化举措,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为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卓越发展环境。二要做优硬环境。集中力量在水、电、气、路、讯以及供地、用地、商贷等硬环境建设方面下功夫,确保产业项目招得来、落得下、留得住。三要强化法制保障。推行相对集中执法改革,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减少多头重复执法,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公正公平的法制保障。


织密补牢公共卫生体系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农工党市委会  左车宁

6.jpg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市“十四五”规划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科学部署,从推进落实情况来看,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四方面成效:一是硬件全面改善。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新建迁建项目顺利推进,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等10个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用,购置配备负压救护车等一大批医疗设备,全市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升。二是机制全反应快。建立重大传染病应急演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执法监督和物资储备全链条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做到及时、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9月底,全市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三是应急救治能力显著提升。组建152人常态化应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专家梯队,2100余人核酸检测、采样队伍。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成省市级重点专科64个。四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筑牢网底。在全省率先推行覆盖17个乡镇、90个村的第一村医派驻制度,14类5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落实,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连续三年位于全省前列,全市2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建成孙思邈中医堂1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均能提供10类以上中医药服务。

我市在落实“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发展规划、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滞后、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少、缺乏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渭北传染病医院(铜川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和实验中心,加快推进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创新医防协同,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形成设施完备、物资充足、反应迅速、检测能力一流的疾病预防应急响应机制。

二、加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加快西北大学附属铜川医院、陕健医铜川医疗中心内涵发展,建设渭北地区医疗中心。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建设渭北地区妇幼健康中心。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新门诊综合楼项目和宜君县中医医院、王益区中医医院项目建成投用。支持耀州区人民医院、耀州区中医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专科医院创建,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

三、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持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加快实施妇幼、职业、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围绕“一老一小”身心健康,加快落实国家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任务,推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继续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布病等10种重点传染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招聘途径,打破人才招聘地域限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现有人员能力培训,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市人民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与西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举办中西医骨干人才研究生课程培训等形式,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培育、科研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临床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软实力,持续扩大铜川医疗卫生服务影响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抓项目 大抓招商   推动我市重点产业补链强链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赵官龙

7.jpg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推动落实我市“十四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化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产业“链长制”为工作抓手,在全市掀起“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环境、大抓落实”的工作热潮,有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迈出了“十四五”规划落地见效和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

今年1-9月份,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50个,涉及金额共1883.31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98个,涉及金额694.02亿元;协议项目352个,涉及资金1189.29亿元。在所有项目中,产业集群类合同项目达到117个、协议项目180个,签约项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集中开工项目275个,年度投资计划247.71亿元,已完成投资142.47亿元。年初计划实施的130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100%,已完成实际投资206亿元。抓项目、稳投资工作扎实进展,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市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虽然取得了扎实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重点产业链缺少大项目好项目、招商还不够精准、一些项目建设缓慢、园区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等。

为此,我们建议:

一、为重点产业链招引“链主”、培育“龙头”。一是要丰富重大项目储备库。要研究吃透中省有关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策划包装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二是要主动出击招引“链主”。积极参加丝博会、农高会、厦洽会、进博会等中省重点招商活动,紧盯国际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主动出击,联系招引相关产业链大集团大企业在铜川布局重大配套项目,力争为我市各重点产业链分别招引3-5个“链主”企业。三是要高度重视培育“龙头”。列出产业链重点企业清单,制定相关奖励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的支持和培育,推动重点企业尽快成长为产业链“龙头”企业。

二、精准招商补链强链。要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针对性精准招商。煤炭、水泥、电力、铝、陶瓷等传统产业,要精准招引精洗煤、煤层气、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风电、光伏、再生铝、高纯铝、轻量化高端铝材、铝基复合材料、电子陶瓷、航空陶瓷、环保陶瓷等项目,重点在“延链”上做文章。汽车装备配套、中医药、新型建材、数字经济、航天科技、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要精准招引汽车零部件铸造、车体制造、动力系统、车轮集成、中成药研发制造、装配式混凝土、环保建材、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测运控、卫星数据应用、火箭发动机试车以及半导体新材料、硅基光电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项目,着力在“补链、建链”上下功夫。同时,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定向招商,积极开展精准化、小规模、高频次的专题招商,进一步加强签约项目跟踪对接,力争协议转合同,合同早落地。

三、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要压实责任。切实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包抓、行业部门包联、驻工地专员服务的“三位一体”项目推进机制,夯实责任、压实任务,汇聚项目建设合力。二是要加强统筹。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统筹安排项目进展,逐项目制定推进方案,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扎实有力推进项目建设。三是要优化服务。对落地项目在立项、土地预审、规划定点、环境评估、资金保障、施工许可等方面提供手续简化、时间压减以及帮办、代办服务,及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四是要强化督办。对全市开工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开展常态化督查,大力推行“提醒函”“督办函”“警示函”等督查督办形式,确保项目达到序时进度。

四、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要强化用地保障。要积极向省上争取工业用地指标,增加工业用地储备,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要定期开展可利用土地和存量土地调查摸底和汇总梳理,进一步做好土地整理、增减挂钩等工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要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探索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新型供地模式。要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工业用地亩均收益。二是要加强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大力推进各工业园区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及其周边社区教育、卫生、交通、物流等民生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郭忠蝉

8.jpg

我市“十四五”规划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了详细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持续开展“十大行动”“十八九行动”“一强化三落实两拓展两提升”等重点工作,整体工作呈现出脱贫质量高、巩固成果实、乡村建设和治理稳步推进的态势,实现了平稳过渡、有序衔接、良好开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我市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产业带动的基础不牢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还有待延伸。部分村集体经济散小弱,带动群众增收的能力不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不够充分,没有真正把农民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制约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二是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有待提升。基层排查监测人员力量薄弱,尚未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立体监测体系。行业部门之间运用大数据开展筛查预警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工作合力有所减弱。三是乡村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乡村医疗教育水平、农村文化生活、村民自治参与度、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乡镇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丰富问题,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

为此建议:

一、做强产业基础,带动群众增收。一是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分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中心,制定出台具体的管理指导办法,系统性防范集体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集体资产“零风险”。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考核体系,促使其稳步健康发展。三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展,把农民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再规范、再提升,将其培育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力量。

二、加强动态监测,守住返贫底线。严格执行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操作程序,制定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建立市区(县)镇村四级信息反馈台账、信息核查台账、动态监测帮扶台账,健全完善市区(县)镇村四级风险研判机制。充实基层监测队伍,建立乡镇监测工作站,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设立村组监测网格员、信息员等防贫专岗,从根本上保障基层工作力量。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发现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帮扶,进一步调动行业、社会力量参与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提升治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组织新任的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开展轮训,不断改进作风、提升能力,确保“接得住、干得好”。健全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制约等制度机制,不断激发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和热情。推行“一村一辅警”试点工作,落实乡、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持续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村医待遇,将村医纳入“五险一金”社会保障范围。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层教师正常补充机制,推进城镇、乡村教育均衡化发展。通过贴近农民群众的宣传方式,弘扬社会美德,传播正能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对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各项服务类工作职能,下放到乡镇政府,把乡镇打造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心,使乡镇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龙头。


破解物业管理难题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市政协社会法制和资源环境委员会  何景春

9.jpg

我市“十四五”规划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出了具体部署。物业管理事关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市因物业管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群众迫切需要改变的愿望和诉求强烈。

我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各级重视程度不够。组织领导力量不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重视、配合、参与不够。二是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管理职责不明,缺乏联动机制。三是监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区县、街道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主管部门牵头作用发挥不够,监管合力不强、手段落后。四是物业管理不规范。物业企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服务标准不明确、行为不规范,业主自治意识不高。五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落实“质价相符”不到位,物业收费标准调整不到位。六是历史遗留问题多。老旧小区占64%且设施落后,普遍缺少维修资金,三无小区多达161个。

为破解物业管理难题,进一步提升我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工作。一是提高各级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加强各级组织领导。市、区县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是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通盘考虑,集中力量,力争用三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根据事权统一原则,健全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工作机构。二是明晰管理职责。以贯彻落实《陕西省物业服务管理条例》为契机,尽快出台《铜川市物业服务管理条例》;以两办名义出台《关于理顺物业管理体制的意见》,理顺市、区县、街道、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物业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责任清单。三是建立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信用评价、行政执法、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投诉反馈等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要发挥各级监管作用。一是夯实属地管理责任。构建以区县政府为主体、负总责的物业管理体制,推动物业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二是有效发挥监管部门作用。市、区县住建部门要全面落实统筹、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其他各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依法依规履行好各自职责。三是强化联合执法。组织开展三年集中整治行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小区突出问题。四是加强考核奖惩。将物业管理工作列入各区县、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由两办督查室联合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对区县、街道、社区及各级监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五是加快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物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共享。

四要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物业企业的监管。建立物业企业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制定全市物业企业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物业服务业主满意度测评,定期发布红黑榜名单,通过公开招标选聘物业企业。二是提高物业企业服务能力。完善物业企业内部管理等制度,定期开展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成立专业化外包服务公司,拓展物业增值服务,监督物业事务公开。三是尽快成立业主自治组织。开展业委会建设三年行动,解决好业委会无办公用房问题,加强对业委会人选的推荐和审核把关。

五要狠抓政策落实落地。一是全面落实配建公共设施政策。建立配建设施查验移交机制,严格落实公共设施配建规定,坚决杜绝“带病”移交。二是严格落实“质价相符”要求。三是调整物业收费标准。根据服务标准、服务成本、物价指数等变化情况,适时对物业收费价格进行动态调整。

六要统筹解决遗留问题。一是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抢抓国家实施“城市双修”、棚户区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有利机遇,集中三年时间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二是加强维修资金归集管理。尽快出台老旧小区专项维修资金归集办法,依法追缴开发商代收未入专户的维修资金,扩大维修资金使用范围。三是分类解决老旧小区物业接管难题。按照“四个一批”思路,对老旧小区实行多元化物业服务方式。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政协教卫体委员会  付俊楼

10.jpg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市“十四五”规划科学制定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发展十项重点任务,提出了我市义务教育要由“基本均衡”实现“优质均衡”,进入全面均衡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的目标要求。我市各级党政持续用力、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全市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校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要求,立足更好推进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我市应在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科学统筹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快工作力度和进度。

为此建议:

一、深化职薪绩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今年,我市率先在全市全面推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扎实深化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一是加大校园长竞聘力度。适当放宽校园长选任条件、专业标准,提高校园长职薪标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校园长竞聘。二是加强校园长后备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及学校管理人才储备库,培养选拔既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又精通学校管理的校园长后备人才,为我市教育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三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加大学校招聘自主权,加强教师招聘力度,严格规范教师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尽快建起一支热爱教育、精通教学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四是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内涵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师进转机制,引入竞争激励制度,建立“双向选择”用人机制,逐步探索在市域内正常流动机制,更好激发调动教师工作热情。

二、科学统筹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针对全市生源大量流向城市、二孩和三孩政策实施后的新增生源、新区入住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广大群众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愿望等现实状况和具体因素,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一是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市级统筹,指导各区县重视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从学校布局、学校管理、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合理调整配置现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区教育事业的统筹、改造和提升,合理调整新区学校布点,将新区区域内特别是建成区内现有农村学校有计划地迅速改造提升为城市学校,以满足入区学生上学的学位要求,着力打造全市教育中心,使其与新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要扎实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配建项目,加快推进教育在建项目建设,重点解决新区学位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

三、乘“双减”东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今年7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我们要借此东风,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发展环境,努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一是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作业时间达标、课后服务时间达标等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作业布置水平,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创新思维、激发个人兴趣,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优化净化教育发展环境。将“双减”政策落实及成效纳入政府履职督导评价,进一步压实政府责任,坚决治理在职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现象,规范校外辅导补课行为,切实整顿教育市场,全面推进“双减”工作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


打造文旅品牌 壮大文旅产业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刘耀林

11.jpg

我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提出,要聚力“五色铜川”打造文旅五大品牌。规划实施以来,相关工作扎实进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照金滑雪场提升改造、陈炉古镇景区改造、药王山维修保护、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建设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二是示范创建扎实进展,完成了耀州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复审验收和宜君县、印台区创建初审,开展了5A、4A、3A级景区和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三是文旅产业培育有效,2021年第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327.34万人次,同比增长19.08%,实现旅游收入14.12亿元;四是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在第五届丝博会上签约文旅项目30个,涉及资金68.27亿元;五是宣传推介活跃广泛,组织参加2021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扩大了铜川文旅影响。

我市文旅产业虽然发展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文旅资源发掘不够、利用率不高,特别是重点资源跨区域发掘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一致,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旧址亟待保护利用;二是我市文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大项目支撑,特色不突出,产业竞争力弱。重点资源发掘利用项目不多,特色不够鲜明;三是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具有铜川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还没有打响;四是文旅产业发展与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不够,特别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建议:

一、加大文旅资源发掘利用。一是对一些跨区域的重点文旅资源发掘,全市应有专项统一规划,明确发掘的重点、步骤和方法,做到统筹协调,通盘考虑。二是资源发掘应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铜川有照金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要切实加强对照金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挖掘,不断丰富照金红色文化。三是要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特别是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文化亟待申遗保护。同时,加快建设铜川非遗博物馆,切实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二、围绕五色文化打造文旅品牌。一是围绕照金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大力支持照金景区管委会、照金干部学院等单位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形成红色教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品牌。二是围绕孙思邈打造养生文旅品牌。深入挖掘利用孙思邈中医药养生文化,在全市范围内规模发展针灸、推拿、中医理疗、药王养生等文旅产业,推动养生文化品牌建设。三是围绕耀州青瓷打造耀瓷文旅品牌。一手抓耀瓷产业发展,一手抓耀瓷文化推介,通过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龙头带动、服务保障,推动耀瓷文旅产业发展。四是围绕传统文化打造唐宋文旅品牌。加大对玉华宫唐文化资源发掘利用,加快玉华宫唐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柳范书画研讨交流,做大做强书画艺术教育产业和会展产业。五是围绕铜煤文化打造工业文旅品牌。做好同官煤矿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建设我市水泥工业文化博物馆等,切实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三、多措并举壮大文旅产业。一是要培育产业。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精心包装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项目,培育引进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播影视、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和网络服务等方面的大型文化企业,组建大型文旅产业集团,壮大文旅产业。二是要加快融合。药王山景区与药王故里等应作为药王文化整体打造,把更多药王文化融入景区建设。黄堡耀州窑遗址及耀瓷产业文化园和陈炉古镇同属耀瓷文化,应整体打造,充分展现耀瓷文化魅力。三是要建设文旅产业园。积极打造国家级文博创意园和国家级文旅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四是要突出特色。文旅产业整体发展要做到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当地人文历史,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色。

四、强化文旅产业发展保障。一是文旅产业要与高科技和信息化紧密融合。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努力实现文旅产业线下和线上蓬勃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加强对文旅产业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省文旅项目资金,市财政要加大对文旅产业别是规上文旅企业都资金支持。同时,多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旅产业发展,让民间资本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提供水资源保障

市政协祖国统一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张道明

12.jpg


我市境内有石川河和北洛河2个水系,均属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全市水资源量为2.2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929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为0.92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76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瓶颈因素。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以节水、挖潜、开源为主要措施,留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严控地下水、利用再生水,构建水供给保障、水灾害防御、水生态治理、水资源监管“四个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铜川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待我省相关水利发展规划发布后,即可很快发布并实施。

我市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水资源体量小,供需矛盾突出。按我市发展规划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全市总需水量分别为1.29亿立方米、 1. 93亿立方米,考虑供水工程效益衰减,2025年后和2030年后分别还有约2400万立方米、4000万立方米的用水缺口(不含河道生态用水)。加上未来高效农业发展、城镇化步伐推进等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可用于发展工业的水资源少之又少。二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区域差异较大。北洛河流域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38.6%,而在境内占全市80%人口、62%耕地、90%以上工业企业的石川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61.4%。三是用水工艺和节水技术落后,循环利用率低。就农业灌溉用水而言,大水漫灌现象仍较普遍。工业用水工艺相对落后,重复利用率仅为9.24%;污水排放处理回用率近乎为零。四是骨干水源工程少,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在渭北,我市是降水量及径流深高值的地区。但由于我们自管的骨干水源工程较少,使得境内的省桃曲坡水库及三原县管理使用的玉皇阁水库、前咀子水库,白水县管理使用的林皋水库等,将铜川境内的水资源调出区外,导致我们境内自产水量难以更好的开发。五是水库淤积严重,调蓄能力衰减。市属29座水库,总库容4098.3万立方米,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水库淤积严重,淤积总库容2303.4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56.2%。

为推进《铜川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落实见效、切实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突出问题,我们建议: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实施农业节水。加大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二是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落实企业污水排放标准,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可以从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改革工艺、水质处理、地下水回浂、储能节水等方面做好工业节水工作。三是促进城镇节水降损。实施供水管网改造,降低漏损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部分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四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雨水、污水管网建设,实施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五是建立健全鼓励节水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杠杆等多种手段,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二、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是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议开展现有水库扩容、提升改造等改扩建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通过新建水库、拦河闸坝,实施水库清淤增容,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措施,提高水资源拦蓄和调配能力。二是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加快推进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非常规水源建设,并将其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三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把玉皇阁水库管理使用权争回我市,获得桃曲坡水库、林皋水库一定的水资源使用权。

三、推进内外水系连通,实现开源增流。一是积极配合省上推进东庄水库北干线供水工程建设,实现东庄水库向铜川供水,缓解我市用水紧张局面。二是引汉济渭供水工程向我市供水。铜川距离引汉济渭最北供水点仅30公里,建议将供水网络向铜川延伸。三是实施北洛河干流向石川河上游生态补水工程,满足农田灌溉和改善生态水环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