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市政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双月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登

发布:2021-09-22 19:29:23来源:编辑:本站编辑浏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为了认真做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双月协商工作,6月9日,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前往19个市级部门,详细了解了市级部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自所承担的工作情况。6月10日-11日,深入4个区县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稳岗就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7月4日至10日赴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考察学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先进经验。9月22日,市政协召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双月协商座谈会,同市政府深入协商、提出建议。现将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做强产业 稳岗就业   多措并举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市政协委员、印台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  李秋萍

1.jpg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了市内调研,随后,前往贵州省遵义、毕节、安顺三市考察学习。下面,我结合调研中的所感所思,联系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务工就业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布局仍需优化,产业功能仍需拓展,产业链条仍需延伸,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仍需突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任重道远。果业中苹果产业作为传统优势,面临老园面积偏大、品种更新缓慢、生产经营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贮藏冷链加工存在短板,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足。畜牧业普遍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困难较多。中药材产业、苗木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业态基础薄弱,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全市35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110个,占30.6%。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基础薄弱,资源开发、收益分配、配套服务等方面还不到位。多数村集体经济经营项目是在脱贫攻坚期由政府或帮扶部门注入资金扶持开发运行的,“输血”成分过大,“造血”功能偏弱,内生发展能力总体不足。由于引领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加之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准确研判和长远规划,导致发展滞后、效益不佳,潜在经营亏损风险,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存在隐患,带动群众增收效果不理想。

(三)稳岗就业工作仍需再提升。一是部分脱贫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创业就业意愿不强,参加技能培训热情不高。二是易地搬迁后产业配套有短板,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缺乏项目、资金支撑,企业引进难度大,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路子窄。三是个别已建成的社区工厂,受产业链不完整影响或市场波动冲击,出现经营困难、效益不佳状况,安置就业不充分,带动群众增收不理想。四是部分脱贫劳动力因易地搬迁失去了农村护林员岗位,导致收入下降。

(四)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上不明显,在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效益上有差距。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体量小,组织带动能力、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水平和企业效益等难以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不够充分,带动能力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把农民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

二、对策建议

(一)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多规合一”,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3+X"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是紧盯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走好铜川特色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培育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度重视现代化农业前沿核心技术引领,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打造高产量、高质量、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农产品品牌。二是依托陕果集团、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发苹果、樱桃、干杂果类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实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三是持续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依托新希望、大北农、印台生猪产业园、鸿伟兔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推动我市生猪、蛋鸡、奶山羊、肉兔等区域特色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的思路,推进中药材科学化、规范化种植,保护利用好道地药材,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强化对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指导,打响“药王”品牌,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推广“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国内知名药材加工企业来我市投资办厂,支持企业开发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化妆品、植物提取物等产品,打造集科研教学、苗木繁育、技术培训、生态观光、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提高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五是抓住耀州区被列为全国首批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机遇,在原有香菇产业基础上,对发展势头好、集中连片的3个乡镇25个行政村进行产业提升,打造陕西省香菇全产业链核心区,进一步提升香菇产业品牌和价值,带动区域发展,致富一方群众。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是盘活集体资产。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确保群众收益分红。二是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实行一村一策,针对实际分别确定发展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给予扶持。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难题,使经营项目尽早发挥效益。三是建立完善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尽快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经营中心,制定出台具体的管理指导办法,根据资产类别、资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协议、他权抵押、财产保险、驻企监管等叠加防控措施,系统性防范集体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集体资产“零风险”。四是通过乡镇和村党组织引领,把干部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实现强村富民。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村级年度工作的重点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台账式管理,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其稳步健康发展。

(三)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分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园区规划、机制创新、项目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在用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聚合土地、产业、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重点支持设立农业园区管委会和农业投资公司,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模式,整体规划、分步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能。

(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民合作社质量再规范、再提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力量。积极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宜君县创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评定争创一批示范合作社。树培一批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社的经验做法。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家庭农场典型,对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优、辐射带动强、社会信誉好的授予市(区县)级 “示范家庭农场”并进行奖励。加强培训指导,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优秀职业农民。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

(五)提升农产品营销水平。坚持规划引领,在我市建设区域性加工、仓储、物流、冷链中心,不断加强供应链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力度,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延伸至镇、村,不断扩展功能,强化运营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带货直播、社交电商等方面培训,加大与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力度,开设专业网店,提高网上销售能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六)强化就业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四支队伍”针对部分脱贫劳动力等靠要的思想,在扶志扶智方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摆正心态、自立自强,树立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念。二是注重培训质量,增强致富本领。对留守务农的脱贫劳动力,围绕中药材、果蔬、畜牧、农家乐等开展针对性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深化盐铜协作,拓宽外出务工渠道,对外出转移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促进脱贫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三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配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加大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区工厂建设,指导社区工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紧贴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扶持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向企业转变,形成新的产业链,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通过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农民创业基金等方式,加快扶持催生一批致富带头人,兴办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四是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公益性岗位搬迁后全员转岗,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农村护林员等因搬迁收入下降问题。适度增加薪酬标准,稳定和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砸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责任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震灾科科长  张  婕

4.jpg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中央、省委和市委对防止返贫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做好防止返贫工作提出了明确意见,充分体现出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近期,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市内调研和外出考察,对我市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2020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的通知》,夯实了以区县为主体的工作责任,推动形成了农户自主申报、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大数据信息平台实时预警的监测机制和多渠道帮扶的风险消除机制。今年以来,我市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实行“周汇总、月分析、季调度”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区县按照省市安排,根据实际持续开展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耀州区建立了“5322”工作机制、王益区建立了“五化”同步机制、印台区建立了“分类管理、评星定级”工作机制等,常态化开展信息监测、基层摸排、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等工作,实行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和动态帮扶,有效防止了返贫致贫问题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部分基层干部产生“缓一缓、歇一歇”的情绪,思想上有所松懈,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认识上不够清晰,尤其是镇村换届和驻村干部轮换之后,一些新到岗干部对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政策理解还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够有力。

(二)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基层排查监测机构不完善,人员力量薄弱,缺乏相对固定人员从事具体工作,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调动激发,尚未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立体监测体系。

(三)监测方式还有待完善。部分农户对防返贫政策了解不够、自主申报能力不足,申报渠道较少,监测效能还有待提升。

(四)部门协作还有待加强。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存在统计口径不一样、信息更新不同步,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和数据比对难度大,部门运用大数据开展筛查预警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业部门工作合力有所减弱。

(五)帮扶措施还不够精准。目前对边缘人口明确的帮扶政策仅限于小额信贷、公益岗位、技能培训,帮扶政策较窄。有关行业部门帮扶政策只适用建档立卡脱贫户,如雨露计划、医保补贴、到户产业项目等不能用于边缘人口。

二、对策建议

(一)健全排查机制,保障精准摸排。充实基层监测队伍,在乡镇建立监测工作站,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在村组设立监测网格员、信息员等防贫专岗,加强培训和日常管理考核,完善与工作实绩挂钩的薪酬标准,从根本上保障基层工作力量。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建立横向到部门、纵向到区(县)镇村的市区(县)镇村四级工作网络,采取专项排查、集中排查、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的方式,聚焦1个群体(所有农村居民),紧盯3类对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关注10类家庭(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长期慢性病患者、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人员、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进行全覆盖定期排查,发现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帮扶,实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动态清零。

(二)拓宽监测渠道,确保发现及时。广泛宣传政策,鼓励引导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通过村级便民服务窗口、网格员、防返贫监测手机APP客户端等方式申报。在全市探索推行农户二维码线上申报、各级专线电话受理等信息化手段,创新申报受理方式,为群众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服务,对不能自主申报的农户要委托他人帮助其完成申报,实现“自下而上的自主申报”。市区(县)发改、农业农村、人社、教育、卫健、医保、民政、住建、水利、交通、商务、公安、应急管理、宣传、网信、信访、税务、残联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建立行业部门常态化筛查预警机制,通过数据筛查、信息收集等方式,及时掌握潜在的风险户信息以及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预警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比对实现“自上而下的筛查预警”,构建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三)规范监测程序,统一监测标准。执行严格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操作程序,制定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流程图”,严把对象纳入和风险消除关口,对象纳入实行“风险预警、入户核查、承诺授权、信息比对、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级审核、县级审定、系统标注”九步程序,风险消除落实“入户核实、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级审核、县级审定、系统标注”六个步骤,不断推进市区(县)镇村动态监测规范化。

(四)强化立体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市区(县)镇村四级信息反馈台账、信息核查台账、动态监测帮扶台账,健全完善市区(县)镇村四级风险研判机制,进一步调动行业、社会力量参与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每月由市区(县)乡村振兴部门及时将新认定监测对象信息推送相关行业部门,行业部门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发展能力落实帮扶政策,做好相关帮扶措施细化完善,并配合开展阶段性帮扶成效信息比对。镇村及时安排防返贫监测责任人,持续跟踪帮扶措施实施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畅通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运行的“难点”“堵点”,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

(五)落实精准帮扶,及时消除风险。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对监测对象实行统一的帮扶政策,允许财政专项资金对具备条件的边缘人口开展帮扶。按照市县统筹、行业部门分类施策的原则,落实跟进帮扶措施、评价帮扶成效,切实做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对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以“帮”为主,及时落实医保、养老、低保救助、特困供养等综合性兜底保障措施,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的监测对象以“扶”为主,积极协调人社、农业农村、金融、林业等部门,以稳岗就业、发展产业、金融扶持等方式开展帮扶,确保监测对象家庭有稳定增收渠道,实现收入稳定增长;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监测对象以“引”为主,加强扶志扶智教育引导,激发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支持鼓励监测对象创业就业和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各级政府要紧盯区域性自然灾害、扶贫产业失败、劳动力就业不稳、农产品价格波动、小额信贷集中还款等风险隐患,及时梳理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点,制定科学防范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加强农村人才培育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市政协委员、原耀州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刘国际

3.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近年来,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来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

前期,我随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市内调研和外出考察,对我市加强农村人才培育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总量偏少,能力较弱。从全市新一届村“两委”换届情况看,在359名“一肩挑”人员中,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9人,占2.5%,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7人,占1.9%;在2405名村“两委”委员中,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123人,占5.1%,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107人,占4.4%。干部队伍素质与其所承担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任务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部分人员思想观念保守、带富意识不强,乡村振兴缺少“领头雁”。

(二)流失严重,后备不足。由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落后,缺少对人才的吸附力。大专院校毕业生或学有所长的复员退伍军人很多不愿在农村创业,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农村人才向城区流动较多,致使农村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三)缺乏管理,作用不强。由于农村人才种类繁多,造成多头管理,除农业部门和人社部门经常性开展一些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之外,其他部门与农村人才联系较少。县、乡两级在农村人才队伍管理上尚未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科学管理机制。农村人才队伍在培训、评价、保障、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对策建议

(一)在“引”字上下功夫,强化政策引导。切实把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对标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文化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唯学历、职称、奖项,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精准引进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人才队伍。通过发放生活补贴、给予扶持政策、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孵化基地等方式,为人才投身乡村发挥才能提供保障。想法设法把致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能人志士请回来,出台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重返乡村、扎根本土。注重选拔熟悉市场运营、大数据智能化等方面的人才,实现科技和市场为乡村振兴双赋能。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为返乡创业就业群体搭桥铺路。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兼职,促进人才有序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在“育”字上下功夫,强化培训教育。建立乡村人才动态信息库,围绕种植业、养殖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市场营销等,以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推行农业科技人员与乡村人才点对点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科技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组织开展专家与人才结对活动,带动乡土人才实现技能提升、技术创新。定期举办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为人才搭建交流学习、展示技艺的平台,示范带动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构建“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方发展、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格局。

(三)在“扶”字上下功夫,强化产业带动。立足乡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推进专家教授与特色产业村进行“一村一品”产业振兴结对,让人才资源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采取“市外聘一批、市内派一批、基层用一批”的方式,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团和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支持各类返乡人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有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和各类节会、展会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我市农村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在“用”字上下功夫,发挥示范作用。支持生产经营大户等本土人才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可复制的发展模式,进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团队),按“一事一议”全力提供经费支持。对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优先提供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资料和生产物资。有志向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列为基层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对外聘人才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提供宿舍等渠道,构建安居保障体系。定期举办“杰出人才奖”“乡土人才之星”评选活动,由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在市级媒体开办“优秀人才风采”、“农村致富先锋”等专栏,使“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市政协委员、耀州区照金镇副镇长  王  策

2.jpg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乡村治理难点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我市乡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但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够。村级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尚不健全,村级党组织配套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基层党员初心使命意识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村民自治、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仍需完善。

二是群众主体地位不突出。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客观上存在“上面热下面凉、干部热群众凉”的现象,一些群众对村级事务漠不关心,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群众受教育程度等影响,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不强。

三是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还有缺失。乡村社会治安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治安监管人员缺乏、手段落后,基础工作较弱,治安防控难度较大。

四是乡村医疗教育状况与群众期盼差距较大。基层医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匮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医疗教育投入不足,村医工资待遇较低,医疗教育保障水平还有待提升。

五是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由于农村文化人才和投入不足,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单一,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六是乡风民风建设有待加强。各村虽然基本上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等,但在落实上不尽人意,还存在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孝道式微、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迷信、赌博等现象,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七是乡镇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乡镇受人员、职责、经费等方面影响制约,机制不顺,职责不清,导致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工作出现群众怨言多、干部意见大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党建引领机制。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等活动。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遵循乡村治理规律,尊重村民意愿,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激发村民自治热情。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正确引导村级各类组织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健全村级议事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村务公开、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制约等制度机制。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搭建起村务公开、政策宣传、诉求表达、民意收集、日常监督于一体的群众民主监督网络,激发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和热情。

(三)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以制度、设施、平台为重点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行“一村一辅警”试点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依法打击“黄赌毒”、非法集资、传销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工作,对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密集区域和重要路口实现全覆盖。落实乡、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打击力度。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扰乱基层工作的黑恶势力。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应急广播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畅通和规范农民群众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全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县镇一体、镇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发挥我市中医药产业资源优势,在农村人口密集区域建设村级孙思邈中医堂。落实县域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持续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大面向村级的订单式专科医生免费培养力度,充实村医力量,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促进村医水平的提高。允许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部分用于人员奖励,激励医疗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稳定村医队伍。将村医纳入“五险一金”社会保障范围予以保障。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和对妇幼、老年人、残疾人、尘肺病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五)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办好“家门口学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基层教师正常补充机制,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赴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规模,根据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推动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快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网络。

(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注重培养乡村文化队伍,积极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作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整理农耕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扎实做好传统节日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农村及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和其他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七)健全乡村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推进“互联网+监督”,建立“线上线下”公开互动机制,及时公开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工程项目、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规范村级各种工作台账和各类盖章证明事项,建立完善统一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村级财务软件平台。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和基层微腐败整治,科学确权,严格限权,全程督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区县纪检部门要加大农村巡察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惠农减负政策落实常态化监督,查处惠农资金发放、集体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八)弘扬社会新风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德润铜川·好人之城”品牌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传承发扬照金精神,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通过贴近农民群众的宣传方式,弘扬社会美德,传播正能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九)强化乡镇管理服务能力。坚持赋能与减负相结合,依法合理赋予乡镇相应行政审批和执法等权限。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建立乡镇职责准入制度,对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各项服务类工作职能,下放到乡镇政府。发挥照金、陈炉、孙塬、小丘、黄堡等重点镇优势,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镇。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察服务平台、公安综合窗口、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组织向乡镇延伸,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充实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等人员配置,把乡镇打造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和乡村经济中心,使乡镇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