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政协铜川市委员会网站!
2024年1月12日 星期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建言献策 > 意见建议

关于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商情况的报告

发布:2021-05-27 18:46:19来源:编辑:教卫体委员会浏览:

4月13日至14日,市政协副主席穆新安带领教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对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宜君县人民医院、县妇计中心,印台区人民医院,王益区疾控中心、区妇计中心,耀州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耀州区小丘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人民医院、市中心血站、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处、新区数字化第二接种门诊等13个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就调研协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指挥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管理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预案体系;建立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直报网络87家,为全市疾控机构实验室配备各类设备300多台(件),100多项指标检验工作有效开展;建立了传染执法监督机制,持续加大了公共卫生监管力度;建成疾控机构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2家,急救机构10个,中心血站1家,妇幼保健机构6家,卫生计生监督机构5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家,村卫生室415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立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来袭之时,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周密部署,科学决策,果断行动,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三清零”成绩,经济社会秩序迅速得到恢复。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仍不到位。对公共卫生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尽到位,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重医轻防”问题普遍存在。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社会参与度不高,群众公共卫生知识欠缺,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强。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有短板。疾控机构内设机构不健全,市疾控中心内设10个科室,岗位45个,与国家目前对市级疾控机构的设岗要求(17个科室,110个岗位)差距较大。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编制933人,在编827人,其中乡村医生及卫生员571人,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427人,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74.78%,大多数乡村医生由“赤脚医生”转化而来,文化程度和医疗水平较低,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未得到彻底解决。乡村医疗机构诊疗与预防没有分设,缺乏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和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存在漏洞和风险。

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全市共有医疗机构839家,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二级医疗机构9家,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床位6718张。按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市每千人口医生数4.15人,每千人床位数10张,高于2020年全国每千人口医生数2.59人、每千人床位数6.3张均值。医疗资源整体富余,但分布不均,如全市工矿企业医疗机构拥有床位1750张,除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外,其他工矿企业医院床位空置率高,利用不足,僵尸床位近800张,而市人民医院南院等重点医院、儿科等重点科室床位依然紧张。全市6家疾控机构中,市疾控中心新区分中心才完成组建,尚未开展工作;市疾控中心及一半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面积占比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完成常规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配置均不到位,最低的仅占38.7%,实验室常规检验项目开展率没有一家达标。

四是应急能力仍需加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尚在建设当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不够,开展日常应急演练不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高效的信息化指挥调度系统。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人员编制配备达不到标准要求。全市6家疾控中心在编在岗145人,仅能满足48.6%的设岗要求。市卫生计生监督处编制10名,负责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指导工作以及新区的日常监督执法工作,编制人数与全省其他地市相差较大。市中心血站编制10名,有献血屋2个,流动采血车2辆,每个采血点、采血车至少需配备1名专业大夫和2名护士,实验室检验也需专业人员,编制配备严重不足。同时,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工资待遇显著低于同级别同学历的医疗机构人员,缺乏激励机制和政策,导致人员缺口大、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近三年我市新招聘流入外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人,招聘未到岗58人。

三、意见建议

1.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预防为主”融入健康铜川建设战略,抓好“十四五”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工作,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逐步理顺机制,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推动“重医轻防”向“医防协同”转变。三是总结疫情防控斗争经验,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常态化机制,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社会健康管理,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四是大力宣传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护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根据中省疾控体系改革要求,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职能设置,扩充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业务所(室),补齐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卫生等“五大卫生”短板。二是建立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价机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与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开展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的交叉能力培训,探索建立“一纵多横”(各级疾控机构为纵向,各级医疗机构为横向)多点触发的传染病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加快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配备,及时增加医疗设备、升级医疗信息系统,更新收费价格标准。总结提升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城市医联体工作经验,加快推进宜君县县域医共体试点,大力推广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机制,巩固完善第一村医派驻“铜川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各类企事业单位配备卫生员、学校配备校医,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加强乡村医生全员轮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夯实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公共卫生责任,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队,储备必要应急物资,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织密织牢基层公共卫生防线。

3.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一是贯彻执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推进市、区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检测检验仪器设备配备,做好检测试剂、消毒物资等储备,强化实验室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技术、能力储备和网络实验室信息的监测分析工作,切实提升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能力。二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鼓励部分矿区医院转型为医养服务机构,结合实际精简部分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的空置床位,增加市人民医院南院等重点医院、儿科等重点科室床位,实现床位的充分利用。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完善药品配备等,方便病人到基层就诊。三是深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把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孙思邈研究院打造成西北地区中医药研发治疗康复中心;加强省职防院与陕建医集团合作,打造西北地区职业病防治中心;加强市人民医院与西北大学合作,着力打造渭北地区医疗中心;实施市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突出主责主业,聚焦治病救人,解决老百姓由“看病难”转变为“治好病难”“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难”的问题。

4.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渭北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应急储备中心、市疾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按照平战结合、长短结合、专兼结合要求,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面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不断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早期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增强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五是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5.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倡导学而优则用的用人理念,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聘用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招聘方式途径,逐年分批分次招录补充短缺人才,形成公共卫生队伍梯队。二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和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加市疾控中心、市卫生计生监督处、市中心血站人员编制,制定向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倾斜的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优惠政策,提升公共卫生岗位吸引力。三是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定向委培、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加强市人民医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与西北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开展临床技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活动,切实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城市离退休和富余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探索实行基层卫生服务津贴和偏远地区特殊津贴制度,落实乡村医生“新农保+工龄”补助政策,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养老等待遇。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投入,保障公共卫生工作经费投入,不断更新设施设备和应急储备物资,促进公共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克服“财神跟着瘟神走”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