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7-06-20 00:00:00来源:编辑:铜川市政协浏览:
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当前铜川,乃至全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市常住人口84.6万人中,60岁以上人口13.73万人,占16.2%,65岁以上人口9.33万人,占11.03%。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结合发展成为应对我市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率先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养老模式试点,初步形成了“机构示范带动、社区服务扩面、居家保障兜底”的医养结合工作格局,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但困难依然存在。为此,市政协将“医养结合工作”作为今年的双月协商议题之一。5月3日至4日,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相关委员就全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深入调研;5月15日至20日,调研组成员又先后赴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垫江县、四川省攀枝花市和雅安市进行实地考察,察看了20多个医养结合单位,召开10余次座谈会;经过精心筹备,于6月15日组织召开了双月协商座谈会。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坚持问题导向,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充分协商、互动交流,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现将委员建议及有关部门答复要点摘编如下:
市政协委员建议
探索创新 学习借鉴 深化我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付俊楼 (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各部门重点任务,制定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工作规划,利用周边矿区及企事业单位闲置资产、设施改造、转型为养老机构。建立民政、卫生、社保、财政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
2.健全措施机制,助推医养服务。建立完善的政府资金扶持体系,整合民政、老龄、残联、社保等方面的补贴政策,明确对医养机构建设、运营的补助标准和政策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医养结合的绿色免费通道,推动医疗、养老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长效补偿机制,建立医保基金划拨、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制定我市医养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统一收费价格等。
3.立足铜川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统筹建立市级医养结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就医方式。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合作,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在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康复科室,老年病专科病区,划分医养功能区,实现医养相对分离。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引进养老服务人员,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可在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各职业中学增设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健全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养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推动养老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社区养老亟待培育
王明霞 (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会副主委)
1.协调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资源,改造整合成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用房等。鼓励小医院、企业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
2.协调编制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布局规划,集资金、区域、周边城市基础设施优势,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
3.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机构养老单位、家政公司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倡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周边商家签订送餐、家政等有偿服务。培训享受国家相关帮扶政策的对象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义工。
4.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对工作人员薪资实行财政预算制度或适度补贴方案。
5.整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云技术打造1-2个社区养老网络,实现大区域信息交换和记录功能,通信终端实现呼叫功能。
6.不可忽视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重视居家养老 打牢医养结合基础
郭牛 (市政协委员、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
1.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组织保障,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层级服务和协调管理力度;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法规规章,对居家养老运行模式进行制度性设计;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增长机制,并引入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2.完善服务运营体系。依托社区支撑,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和协调作用,满足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引入、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搭建信息化平台,不断扩大“虚拟养老院”覆盖范围,深化医养融合。
3.完善服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准入、投诉受理、第三方评估、奖惩及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居家养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服务对象监管、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区分不同情况分类补贴、分类服务,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全市老年人健康需求数据库。
4.完善服务人才体系。建立专业服务人员队伍、专职管理服务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
大力发展机构养老 促进铜川顺利转型
侯小洲 (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1.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精品养老。发挥距离大西安近的区位优势,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改造利用企业废旧厂房、闲置国有资产等,精心打造我市乃至我省的高消费人群养老机构,建成养老的“康养庄园”。
2.发挥定位优势,做强大众养老。打好“药王”养生金字招牌,将国字头的文化节与大众养生、养老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现代养生与养老;将矿区医院进行适当改造装修,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设备,打造普通百姓都能消费起的养老机构。
3.发挥政策优势,做好基本养老。充分用好、用足国家民政、财政等部门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广和复制宜君中心敬老院模式,建设政府兜底的养老机构。
4.发挥高校优势,培养专业人才。发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优势,申请开设“老年康复护理专业”,招收、培养专业学生,为各级养老机构提供专业人才。
市级部门回应
段林荣 (市卫计局局长)
1.发挥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统筹协调、强化指导,确保全市规划的市老年服务中心和4个区县养老服务机构均按医养结合标准要求推进建设。
2.抓住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重大机遇,密切关注,积极跟进,努力盘活企业医疗卫生资源,在推进企业医院转型发展医养结合上取得新进展。
3.充分抓住国家支持鼓励社会创办医养结合机构政策机遇,切实落实社会创办在土地、投融资、价格、财税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扶持政策,努力在发展民办医养结合上取得新实效。
4.发挥我市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治病、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把全市66个乡镇、社区孙思邈中医堂打造成医养结合新亮点。
5.充分发挥我市卫计信息化领先优势,依托社区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和人口信息平台,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对象信息数据库,实现医养结合服务数据与医疗、公共服务数据的交换,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医养结合提供高效、及时、针对性的服务,努力在信息化支撑医养结合上再上新水平。
宋军明 (市民政局局长)
1.科学规划,实现养老机构资源合理配置。据测算,我市养老机构总床位需达到4050张,到2020年达到5400张。目前设置床位有3397张,预计2018年底建成。将选择利用周边矿区及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设施改造建设片区型小型养老机构,工矿医院转型养老机构,基本确定选址在陈家山、东坡或鸭口、153厂等地。
2.树立品牌,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继续推广市金华老年公寓、市长寿老年公寓养老服务模式,将两个机构申报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养老机构,借助“药王”养生品牌优势,提升铜川医养结合品牌影响力。工矿医院转型的养老机构突出职业病防治,重点解决企业破产后留守老矿工养老及康复问题。
3.提前谋划,快速推动互联网+养老。在市老年服务中心搭建互联网+养老云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老年人及服务供给方的居家养老大数据库。给老年人配发腕表直接入户服务。
4.强化保障,推动养老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将试点在城镇居住小区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PPP、股权合作、公建民营等方式建设、管理、运营养老机构。继续加大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力度,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逐步将财政资金由补建设、运营过渡为补人头,把资金导向调整到提高服务质量上来。继续落实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运营补贴政策,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等。
5.突破瓶颈,加强养老服务从业队伍建设。对我市养老护理人员开展轮训;依托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增设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提供人才输出;在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鼓励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上岗就业;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市政协委员提问及部门答复
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瑞炜提问:
医养结合规划的进展情况,目前实施了哪些项目?
市发改委总工程师叶强答复:将“提升中医药健康养老水平”纳入了我委牵头编制的《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注重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为铜川市老年服务中心和印台区老年养护院项目做了前期手续批复,争取资金2000万元。其中:铜川市老年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400张,总投资1.02亿元;印台区老年养护院国家批复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设计床位300张,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待市卫计局会同民政局制定我市的医养结合工作规划报我委审定,按程序报市政府经人大审议通过后,我委将其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市政协委员、市卫计局党工委副书记闫青春提问:
如何落实好全市住宅小区内医养结合设施建设?
市住建局副局长刘军民答复:
1.配合规划部门督促相关单位、企业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完成医养结合场所及设施的建设,为开展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充分考虑小区居住人群年龄结构等特点,探索在规模较大的安居工程小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如对新区锦绣园小区开设医养结合机构进行探索,计划利用6000平方米商业用房分期实施开设医疗及养老机构,其中一期项目主要提供医疗服务,二期重点开发医养结合项目,以满足小区业主的基本就医及养老需求。
3.今后主要督促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中认真执行规划部门规划审批,对规划设计有医养结合相关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折不扣建设实施。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郭春丽提问:
围绕推进我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如何做好医养人才培养培训?
市人社局副局长周新运答复:
1.依托现有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认定为基础,培养一批养老护理高技能人才,逐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
2.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专项培训规划,确定专业科目培训内容并组织实施。大力推广“互联网+继续教育”,为医养结合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